国庆节看《平凡的世界》
导读
在《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面临的生猪交售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上头一句话,下面跑断腿”的场景。书中用了一个词“谈猪色变”,把猪称为“老祖宗”。
《平凡的世界》第二十二章中的“猪”事风波
在《平凡的世界》里,双水村面临的生猪交售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上头一句话,下面跑断腿”的场景。书中用了一个词“谈猪色变”,把猪称为“老祖宗”。
政策的窘境:当时,公社根据上级要求,给每个大队硬性分配了生猪交售任务,规定到年底平均每两户必须按标准交售一口肥猪。然而,在那个人都吃不饱饭的年代,农民连自家的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来养猪。
荒诞的应对:为了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村里一度采取了抓阄这种看似公平实则无奈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家养猪。抓到猪的村民呼天抢地,因为养猪意味着本已紧张的口粮要进一步被挤占。后来,为了激励养猪,政策调整为每养一头猪补贴150斤高粱。结果,养猪一下子又变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但补贴的资源同样有限,矛盾依然存在。
孙少安的“创新”与挫折:作为生产队长,孙少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占用队里宝贵的庄稼地,而是创造性地利用边角荒地作为猪饲料地分给社员。他的本意是既不损害集体利益,又能切实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做法在当时却属于“私自扩大自留地”,违反了政策。加之与村支书田福堂的个人恩怨,孙少安因此被推上了批判台,被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
🏢 从“猪”事看组织管理的核心问题
路遥笔下这个看似荒唐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组织管理中几个普遍且关键的问题:
目标设定脱离现实,执行必然异化
上级下达的养猪任务,完全没有考虑双水村农民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的现实条件。在组织管理中,如果目标设定只是一厢情愿的“拍脑袋”决策,完全不考虑执行团队的实际资源、能力和市场环境,那么结果要么是目标根本无法完成,打击团队士气;要么就是催生形式主义甚至数据造假来应付考核,正如双水村一度只能用抓阄来决定养猪户一样。激励与考核机制设计,直接影响行为导向
故事中,一开始没有补贴,大家避之不及;后来有了150斤高粱的补贴,大家又趋之若鹜。这生动地说明,组织激励什么,往往就会得到什么。如果激励方式简单粗暴(如单纯补贴粮食),就可能引导成员只追求短期利益(争补贴),而偏离了最初的根本目标(解决养猪难,最终保障生猪交售)。同时,单一的、僵化的考核指标(如只看是否完成交售任务,不问过程和实际困难),很容易导致“目标置换”——成员为了完成指标而工作,却忘了工作的根本目的。僵化的规则,常常会扼杀基层的创新活力
孙少安利用荒地解决猪饲料地问题,是一个符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在僵化的管理体制下,这种“变通”却被视为违规甚至“犯罪”。在组织中,过于繁琐和僵化的规章制度,往往会束缚一线员工的手脚,压制他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和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导致组织应对变化的能力下降。信息不畅与“唯上”文化,会加剧管理失灵
在小说中,政策的制定者可能并不完全了解农村的真实困境,而基层的苦难和合理的呼声(如孙少安的做法本有利于集体)也难以有效上传。同时,像公社主任徐治功那样“唯上”的干部,只管落实上级指令而不问实际效果,进一步加剧了管理的脱节。在组织中,如果缺乏自下而上的有效反馈渠道,或者形成了一种“唯上是从”的文化,那么决策层就很容易成为“瞎子”和“聋子”,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
💡 对现代组织管理的启示
双水村的“猪”事风波,对今天的组织管理仍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目标设定要“接地气”:制定目标前,请务必进行充分的调研,确保目标符合实际情况,并配以必要的资源支持。
机制设计要“通人性”:设计激励和考核机制时,要综合考虑短期效果与长期目标,并尽量通过多元化的指标引导正确的行为。设计机制时,要预判人们在不同激励下的可能行为。建立一个能够区分“真业绩”和“假数据”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规则要保留“弹性空间”: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给予一线员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鼓励他们像孙少安那样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
沟通渠道要“双向畅通”:建立有效的上行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反馈真实情况和问题。管理者也要主动深入一线,了解执行的难点。建立开放的反馈文化。不仅要告诉团队“做什么”,更要倾听他们“为什么做不到”以及“如何才能做到”。将一线员工的反馈视为最宝贵的战略信息。
《平凡的世界》里的这头“猪”,其意义远超过一个文学形象。它像一个深刻的管理隐喻,提醒着我们:任何脱离现实、缺乏人性洞察和有效系统支持的管理,无论初衷多么美好,都可能在实践中走向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