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道路改造项目地下管线施工易发生挖掘事故,怎样开展工程项目安全检查才能规范临时用电?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1-05 17:09:34 标签: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

导读

道路改造项目地下管线施工场景复杂,需在既有道路下方挖掘作业,涉及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临时用电设备(如挖掘机、水泵、照明灯具、电动工具等)使用密集且移动性强。此类施工中,临时用电若存在隐患,不仅可能引发触电事故,还可能因电气火花点燃地下燃气泄漏气体,或因线缆破损与地下金属管线接触导致意...

道路改造项目地下管线施工的临时用电风险痛点

道路改造项目地下管线施工场景复杂,需在既有道路下方挖掘作业,涉及给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临时用电设备(如挖掘机、水泵、照明灯具、电动工具等)使用密集且移动性强。此类施工中,临时用电若存在隐患,不仅可能引发触电事故,还可能因电气火花点燃地下燃气泄漏气体,或因线缆破损与地下金属管线接触导致意外,进而扩大挖掘事故后果。实际施工中,临时用电常见问题包括:线缆随地敷设未防护被挖掘设备碾压破损、配电箱未防雨防尘导致短路、接地接零保护不到位、用电设备未按 “一机一闸一漏” 配置、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等。这些问题与地下管线挖掘作业的交叉风险叠加,极易引发触电、火灾、管线损坏等事故,因此通过工程项目安全检查规范临时用电,成为保障地下管线施工安全的关键环节。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的核心逻辑与临时用电排查方向

针对道路改造项目地下管线施工的临时用电安全检查,需遵循 “场景适配、风险联动、全链管控” 的核心逻辑,既要聚焦临时用电系统本身的合规性,也要关联挖掘作业场景的特殊性与地下管线风险。从排查方向来看,首先需明确地下管线施工对临时用电的特殊要求,例如靠近燃气、热力管线的用电设备需具备防爆特性,潮湿环境(如地下水位较高区域)的线缆与配电箱需加强防水防护;其次要围绕临时用电 “电源接入 - 线缆敷设 - 设备连接 - 人员操作” 全链条,排查各环节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如电源接入是否经审批、线缆是否避开挖掘作业面、设备保护装置是否有效;最后需关联排查临时用电与挖掘作业的协同安全,如用电设备与地下管线的安全距离、挖掘作业时对临时线缆的保护措施,避免因挖掘操作破坏用电设施引发风险。

赛为安全 (131)

工程项目安全检查的实操流程(聚焦临时用电规范)

第一步:前期准备与风险预判

开展安全检查前,需收集项目相关资料,包括地下管线分布图(明确燃气、电力、给排水等管线位置、埋深)、临时用电专项方案(含电源点选择、线缆规格、配电箱布置、接地设计等)、用电设备清单(型号、功率、防护等级)。结合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当前挖掘作业区域与临时用电设施的对应关系,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在燃气管道附近施工时,需重点关注临时用电设备是否为防爆型;在地下水位较高区域作业时,需预判线缆防水、接地系统是否易受影响。同时,准备好检查工具,如万用表、绝缘电阻测试仪、接地电阻测试仪、验电器等,确保检查工具在校验有效期内,为后续精准检测提供保障。

第二步:临时用电源头与线路敷设检查

首先检查临时用电电源接入环节,核实电源是否从项目指定的总配电箱引出,是否办理用电审批手续,严禁私拉乱接市政电源或其他非指定电源。查看总配电箱、分配电箱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总配电箱应靠近电源点,分配电箱应设置在用电设备或负荷相对集中的区域,且远离挖掘作业面与地下管线密集区,避免挖掘施工碰撞或管线泄漏影响配电箱安全;配电箱需具备防雨、防尘、防砸防护,箱体接地牢固,箱门关闭严密,箱内张贴电气系统图与安全操作规程。

接着检查线缆敷设情况,重点排查线缆选型是否匹配用电设备功率,是否采用耐磨损、抗碾压的橡套电缆,严禁使用塑料绝缘导线。查看线缆敷设路径是否避开挖掘作业区域、车辆通行路线,若需穿越道路或作业面,是否采取穿管保护(如镀锌钢管)或架空敷设(高度不低于 2.5 米),严禁线缆随地拖拽、碾压或浸泡在水中。对于靠近地下管线的线缆,需检查是否与管线保持安全距离(如与燃气管道水平距离不小于 1 米),若无法避开,是否采取隔离防护措施,防止线缆破损与金属管线接触引发事故。

第三步:用电设备与保护装置检查

逐一检查挖掘作业现场的用电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电动水泵、照明灯具等,核实设备是否具备 “一机一闸一漏一箱” 保护配置:每台用电设备独立配置开关箱,开关箱内设置隔离开关、断路器与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 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大于 0.1s,潮湿环境下需选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 15mA 的保护器。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检测设备绝缘电阻,确保电动机、电缆绝缘电阻符合要求(低压设备绝缘电阻不低于 0.5MΩ),避免因绝缘损坏引发漏电。

检查设备防护状态,如露天使用的用电设备是否具备防雨罩,靠近地下管线挖掘作业的设备是否为防爆型(如在燃气管道附近使用的水泵、照明灯具需符合 Ex dⅡBT4 级防爆要求),设备金属外壳是否可靠接地,接地电阻值不大于 4Ω。同时,查看设备操作区域是否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 “当心触电”“禁止湿手操作” 等,提醒作业人员规范操作。

第四步:接地接零与电气保护系统检查

采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检测临时用电系统的接地电阻,包括保护接地(设备外壳接地)、重复接地(分配电箱、开关箱接地),确保接地电阻值符合规范要求(保护接地不大于 4Ω,重复接地不大于 10Ω)。检查接地极的设置是否规范,接地极宜采用镀锌钢管或角钢(长度不小于 2.5 米),埋深不小于 0.6 米,接地线缆与接地极连接牢固,且采用压接或焊接方式,严禁缠绕连接。

核实接零保护系统是否有效,检查配电箱内是否设置保护零线(PE 线)端子板,PE 线是否从端子板引出,严禁 PE 线与工作零线(N 线)混接或共用。查看用电设备的 PE 线连接是否可靠,如挖掘机、电动工具的金属外壳通过专用线缆与 PE 线端子板连接,无松动、断裂现象。对于在潮湿、狭窄空间(如地下管线井内)作业的临时用电设备,需额外检查是否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型接地保护,防止单一保护失效引发触电。

第五步:人员操作与应急准备检查

检查作业人员的操作规范性,核实电工是否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严禁非电工从事电气接线、检修工作。观察电工操作时是否佩戴绝缘手套、绝缘鞋,使用的工具是否具备绝缘手柄,在检修用电设备或更换线缆时,是否先切断电源并悬挂 “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标识,避免误合闸引发事故。同时,抽查作业人员对临时用电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是否知晓漏电保护器的作用、触电急救方法,确保人员具备基本的安全操作与应急处置能力。

排查临时用电相关的应急准备情况,检查配电箱旁是否配备绝缘棒、绝缘手套、验电器等应急工具,是否存放合格的急救箱(含止血带、心肺复苏设备)。查看现场是否制定触电事故应急预案,是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演练记录是否完整。对于靠近地下燃气管线的施工区域,需额外检查临时用电设备附近是否配备可燃气体检测仪,确保能实时监测燃气泄漏情况,防止电气火花引发爆炸。

第六步:检查结果记录与隐患整改跟踪

将检查发现的隐患详细记录到安全生产管理软件中,明确隐患描述(如 “挖掘作业面旁线缆未穿管保护”“开关箱漏电保护器失效”)、隐患位置(具体施工区域、设备编号)、风险等级(一级:立即整改;二级:限期整改;三级:持续关注)。对于一级隐患,如 “燃气管道附近使用非防爆照明灯具”“线缆破损漏电”,需立即停止相关作业,组织整改,整改完成后经复检合格方可恢复施工;对于二级隐患,如 “配电箱防雨罩破损”“接地电阻超标”,需明确整改责任人与完成时限(不超过 24 小时),整改过程中需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如为配电箱加盖临时防雨布);对于三级隐患,如 “线缆标识不清晰”“警示标识不明显”,需纳入日常跟踪清单,在下次检查时复核整改情况。

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软件跟踪隐患整改进度,实时查看整改照片、检测报告等佐证资料,形成 “检查 - 记录 - 整改 - 复检” 的闭环管理,确保所有隐患整改到位,临时用电始终处于规范状态。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与软件在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风险动态监测与预警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可通过在临时用电关键节点部署传感器,实现风险动态监测:在配电箱内安装电流、电压传感器,实时监测线路负荷与电压稳定性,若出现过载、短路等异常,系统自动发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终端;在地下管线密集区与临时用电设备附近安装可燃气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当燃气泄漏浓度超标或环境湿度过高(可能影响绝缘性能)时,系统立即触发声光预警,提醒现场人员暂停作业并排查风险。同时,系统可关联地下管线分布图与临时用电设施位置,通过 GIS 地图直观展示两者空间关系,若用电设施靠近管线安全距离阈值,自动提示管理人员调整设施位置,避免风险叠加。

检查流程标准化与数字化

借助安全生产管理软件,可将临时用电安全检查流程标准化,制定包含 “电源接入、线缆敷设、设备保护、接地系统、人员操作” 等维度的检查清单,明确每项检查内容的判断标准(如 “线缆穿越道路需穿 φ50 镀锌钢管保护”“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30mA”),检查人员通过手机端软件逐项勾选,上传现场照片或检测数据(如接地电阻值、绝缘电阻值),软件自动生成检查报告,避免人工记录的遗漏与误差。软件还支持检查任务的批量分配,管理人员可根据施工区域划分,将不同区域的临时用电检查任务分配给对应安全员,设定完成时限,实时查看任务进度,确保检查工作覆盖所有施工面,无盲区。

隐患整改与数据追溯

安全生产管理软件可建立隐患整改跟踪模块,对检查发现的隐患自动分类(一级、二级、三级),并推送至整改责任人,责任人需在规定时限内上传整改方案、整改照片与复检结果,管理人员可在线审核整改情况,若整改不合格,退回重新整改,直至隐患消除。软件还会自动存储所有检查记录、隐患数据与整改资料,形成临时用电安全管理档案,便于后续追溯(如查询某台设备的历史检查记录、某区域的隐患整改频次),同时可生成数据分析报表,如 “临时用电隐患类型分布”“整改完成率统计”,为项目优化临时用电管理策略提供数据支持,例如若某区域 “线缆防护不到位” 隐患频发,可针对性加强该区域的线缆敷设规范培训与检查频次。

赛为安全 (132)

FAQs(聚焦实操疑问与解决方案)

问题一:道路改造项目地下管线施工中,临时用电配电箱需频繁跟随挖掘作业面移动,如何在移动过程中保障配电箱与线路安全?

地下管线施工中临时用电配电箱随作业面移动时,需遵循 “移动前检查、移动中防护、移动后复检” 的原则,保障安全。移动前,需先切断配电箱电源,拆除与上级配电箱的连接线缆,检查配电箱箱体是否完好(无破损、变形),箱内开关、漏电保护器是否正常,线缆接头是否牢固,避免移动过程中因部件松动引发故障。移动过程中,需选择平稳的移动路径,避开地下管线密集区、挖掘基坑与积水区域,若需通过挖掘作业面,需由专人指挥,使用叉车或人工搬运(严禁拖拽箱体),防止箱体碰撞地下管线或被尖锐物体划伤;同时,线缆需盘绕整齐,避免拖拽、碾压,若线缆较长,可分段移动,每段设置专人看护,防止线缆缠绕或卡在挖掘设备上。

移动到位后,首先检查配电箱放置位置是否符合要求:远离挖掘作业面(距离不小于 5 米)、无积水、无坍塌风险,箱体水平放置,接地极重新安装并测试接地电阻(确保≤4Ω);接着连接线缆,确保线缆接头牢固、绝缘层无破损,相线、零线、PE 线连接正确,无错接、漏接;最后通过验电器、万用表检测线路绝缘与通电情况,测试漏电保护器的动作性能(按试验按钮检查是否跳闸),确认所有保护装置有效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可借助安全生产管理软件记录每次配电箱移动的时间、位置、检查结果,形成移动台账,便于后续追溯与风险管控。


问题二:在地下管线复杂区域(如同时存在燃气、电力、给排水管线)施工,临时用电设备与各类管线的安全距离难以满足要求,该如何通过安全检查与防护措施降低风险?

在地下管线复杂区域,若临时用电设备与管线安全距离无法满足规范要求(如与燃气管道水平距离不足 1 米、与电力管线垂直距离不足 0.5 米),需通过 “精准排查定风险、专项防护降风险、实时监测控风险” 的方式保障安全。安全检查时,需先结合地下管线分布图与现场勘查,精准定位临时用电设备与各管线的实际距离,标注风险点(如 “挖掘机临时配电箱距燃气管道 0.6 米”),并评估风险等级(如靠近燃气管道为一级风险,靠近给排水管道为二级风险)。

防护措施方面,针对一级风险(如靠近燃气管道):临时用电设备需选用防爆型(如防爆配电箱、防爆照明灯具),线缆采用铠装防爆电缆,敷设时穿镀锌钢管保护,钢管两端密封,防止燃气泄漏进入管内与线缆接触;在设备与燃气管道之间设置隔离屏障(如砖砌隔墙或钢板屏障),屏障高度不低于 1.2 米,长度超出设备两端各 1 米,减少燃气泄漏对设备的影响;同时,在设备附近安装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一旦浓度超标,系统自动切断设备电源并报警。

针对二级风险(如靠近给排水管道):若管道存在泄漏风险(如老旧管道),需对临时用电线缆、配电箱采取加强防水措施,线缆接头采用防水密封胶包裹,配电箱底部垫高(不低于 0.3 米),箱体周围设置排水沟,防止积水浸泡;检查管道是否有破损、渗漏,若发现渗漏,需先协调管线产权单位修复,再开展用电作业。此外,在安全检查中需增加对该区域的检查频次(如每 2 小时检查一次),重点关注线缆绝缘、接地电阻、气体浓度等指标,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问题三:道路改造项目夜间施工时,临时照明用电需求大,如何通过安全检查规范夜间临时照明,避免因照明问题引发挖掘事故或触电风险?

夜间施工临时照明的安全检查需聚焦 “照明覆盖、设备防护、线路安全” 三大核心,确保照明满足作业需求且无安全隐患。首先检查照明方案的合理性,核实照明灯具的布置是否覆盖所有挖掘作业面、地下管线暴露区域、临时用电设施位置,避免存在照明死角(如基坑底部、管线井内需增设局部照明);照明灯具的亮度需满足施工要求(如挖掘作业面照度不低于 50lux),严禁使用亮度不足或闪烁的灯具,防止作业人员因视线不清误操作引发挖掘事故。

接着检查照明设备与线路的防护状态:露天使用的照明灯具需具备 IP65 及以上防水等级,灯架牢固且远离挖掘作业面与车辆通行路线,防止碰撞倾倒;若为移动照明(如手持照明灯),需使用安全电压(36V 及以下),线缆采用双绝缘橡套电缆,长度不超过 30 米,严禁拖拽或浸泡在水中;照明线路需与动力线路分开敷设,严禁共用同一配电箱或线缆,避免动力线路故障影响照明供电。

然后检查照明系统的保护措施:照明配电箱需独立配置漏电保护器(额定漏电动作电流≤15mA),灯具金属外壳可靠接地;在挖掘作业面附近的照明灯具,需检查是否与地下管线保持安全距离,若靠近燃气管道,需选用防爆照明灯具;夜间施工时,需安排专人每小时巡查一次照明设备与线路,查看灯具是否损坏、线缆是否破损,发现问题立即更换或维修,避免因照明中断引发事故。

此外,检查夜间施工的应急照明配置,确保在主照明系统故障时,应急照明(如应急灯、手电筒)能立即启动,且应急照明时间不小于 30 分钟;同时,在照明设备附近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如 “当心绊倒”“注意触电”),提醒作业人员注意周边环境,避免因关注照明而忽视挖掘作业与管线安全。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软件记录夜间照明检查情况,形成夜间施工临时用电专项检查档案,为后续优化照明方案提供依据。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