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改变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安全管理讲故事——先有体系,还是先有文化(蛋和鸡)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2 发表时间:2024-02-29 16:08:28 标签: 安全管理

导读

管理体系PDCA逻辑非常正确。但个人认为,管理体系能够不断循环的前提是积极安全文化已经建立。在文化力量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该另辟蹊径,而不能囿于PDCA的形式,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

管理体系PDCA逻辑非常正确。但个人认为,管理体系能够不断循环的前提是积极安全文化已经建立。在文化力量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应该另辟蹊径,而不能囿于PDCA的形式,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

有三类企业。

企业A:安全员找到厂长,说:“这个新项目开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大小确定合适的管控措施”。厂长说:“那你带着人做一下就行了,我最近都比较忙”。

企业B:安全员找到厂长,说:“厂长,这个新项目开始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依据风险大小确定合适的管控措施”。厂长说:“好啊,你定个时间,我参加,咱们一起讨论”。

企业C:厂长对安全员说:“下个月要上一个新项目,会带来新的风险,你组织一个会议,把相关专业人员召集一起,咱们一起做一下风险辨识”。

中国人通常用“意识”概括了这三家企业厂长的管理态度。显然,企业C的意识高,A的意识最差。问题来了:意识是天生就有吗?后天能打造出来吗?答案是:能。

从个体的角度看,如果管理者能够自律、履职,意识自然而然就有了(知行合一包打天下);但从组织的角度而言,不可能要求所有人自律培养意识,这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不能仅仅提口号提要求而没有具体可落地的措施)

群体性安全意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产生的一个必备条件是管理效果的不断提升。如何能够长期地、稳定地保证安全管理的效果?

如下图,绿色的线代表着管理效果变化曲线,第一个转折点即代表着文化形成的时间点,也就是说,积极的文化出现后,管理效果的提升速率大大增加。而在效果提升到一定高度后,提升速率再度放缓,但是依然向上或持平。

安全管理3

管理效果与文化关系图

要解决文化的问题,首先得要想清楚:第一个转折点是怎么来的?

我的解决方案是:从领导力出发,将安全管理的领导力、能力、机制和资源问题统一纳入企业战略发展考虑,从更高的维度提出解决方案,推动落实。在解决了高维度的这四个问题后,才能具体延伸到具体操作方法(IPD)上的改变,驱动风险管控的落地,不间断地输出成果,即稳定的、持续上升的管理效果,通过管理效果给与管理层正面反馈,强化路线的正确性并重复规定动作(认同)。如此反复几个周期,则迎来第一个转折点。

至于高维度的四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这需要基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组织特征、人才特征以及盈利能力来具体制定。然而,具体操作上可能有差异,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打造团队的能力。团队的能力问题得不到解决,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效果无从谈起,更遑论安全文化。

体系不落地,归根结底是对安全这个事的不认同,导致对流程方法的不认同或者敷衍。

不认同=文化缺失。

所以,先认同吧,认同了,一切都顺其自然。

需要解决方案,可私信沟通。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