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水务行业AI安全隐患巡查系统:提升供水管网风险识别与隐患整改效率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1-04 14:37:01 标签: AI安全隐患巡查系统

导读

供水管网是城市水务系统的 “生命线”,承担着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的输送重任。然而,供水管网普遍存在 “建设年代久、覆盖范围广、埋深隐蔽” 等特点,加之受地质沉降、管道腐蚀、第三方施工破坏等因素影响,易出现管道泄漏、阀门故障、水质污染等安全隐患。传统供水管网隐患巡查依赖人工巡检(如步行听漏、目视检...

供水管网是城市水务系统的 “生命线”,承担着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的输送重任。然而,供水管网普遍存在 “建设年代久、覆盖范围广、埋深隐蔽” 等特点,加之受地质沉降、管道腐蚀、第三方施工破坏等因素影响,易出现管道泄漏、阀门故障、水质污染等安全隐患。传统供水管网隐患巡查依赖人工巡检(如步行听漏、目视检查)与定期管网探测,存在 “风险识别滞后(如暗漏难发现)、隐患定位不准(如泄漏点误差超 10 米)、整改流程繁琐(纸质记录传递慢)、数据利用率低(巡检数据与运维系统脱节)” 等问题,不仅导致水资源浪费(据统计,我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约 15%),还可能因隐患处置不及时引发停水、水质污染等民生事件。

AI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的出现,以 “智能感知 + AI 分析 + 闭环管理” 为核心,整合管网监测数据、AI 识别算法与数字化运维流程,将供水管网隐患巡查从 “被动响应” 升级为 “主动预判”,大幅提升风险识别精准度与隐患整改效率,为保障供水管网安全稳定运行、降低漏损率提供技术支撑。

信息化 (18)

一、水务行业供水管网巡查痛点与系统价值定位 🚨

水务企业在供水管网隐患巡查与整改工作中,面临的痛点集中体现在 “识别难、定位难、协同难、追溯难” 四大维度,直接制约管网运维质量与民生服务水平。

从风险识别来看,传统模式存在明显局限:一是隐蔽隐患难发现,供水管网多埋于地下,管道暗漏(如 DN300 管道日均漏水量超 50 立方米)、管内腐蚀、接口松动等隐患,仅靠人工听漏仪难以精准识别,易形成 “长期带病运行”;二是环境干扰大,在交通繁忙路段、建筑群密集区域,人工听漏易受噪音干扰,误判率超 30%;三是水质风险难监测,传统水质采样检测周期长(如微生物检测需 24 小时),无法实时捕捉管网水质异常(如二次污染导致余氯不达标),难以及时防范水质安全事件。

从隐患定位来看,传统技术手段精度不足:一是泄漏点定位误差大,人工听漏结合探地雷达的定位方式,误差常达 5-10 米,导致开挖修复时 “找漏难、破路多”,不仅增加运维成本,还影响交通与居民生活;二是管网数据脱节,部分老旧管网缺乏完整的 GIS 地理信息(如管道埋深、材质、连接方式记录缺失),巡检人员现场难以快速匹配管道位置,延误隐患处置。

从隐患整改来看,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一是流程繁琐,人工巡检发现隐患后,需填写纸质记录表提交至运维部门,再由运维部门排期、协调施工队,整个流程平均耗时 3-5 天,对于 DN800 以上主干管泄漏等紧急隐患,易因响应滞后导致大面积停水;二是责任模糊,隐患整改涉及巡检、运维、施工、质检等多部门,若缺乏明确的流程节点与责任划分,易出现 “推诿扯皮”(如施工队未按时到场、质检未及时验收);三是进度难跟踪,整改过程缺乏实时数据反馈,管理人员难以及时掌握 “是否已开挖、是否已修复、是否已恢复供水”,无法有效监督整改质量。

从数据利用来看,巡检数据价值未发挥:一是数据碎片化,巡检记录、管网检测报告、整改档案等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系统(如 Excel 表格、纸质档案),无法形成完整的管网安全数据链;二是趋势分析薄弱,难以通过历史数据挖掘隐患规律(如某区域管道腐蚀泄漏高发季节、某品牌管道平均使用寿命),无法为管网更新改造、预防性运维提供数据支撑。

AI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的核心价值,正是针对上述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

风险识别智能化:通过 “智能感知设备 + AI 算法”,实现管道泄漏、水质异常、第三方破坏等隐患的实时识别与精准定位,误差缩小至 1-3 米,漏损识别率提升至 95% 以上;

整改流程数字化:构建 “隐患上报 - 工单派发 - 整改实施 - 验收闭环” 全流程线上管理,明确各部门责任与时限,整改响应时间缩短至 1 小时内,紧急隐患处置效率提升 60%;

数据管理一体化:整合管网 GIS 数据、巡检数据、整改数据,形成可视化管网安全数据库,通过 AI 分析预测隐患高发区域与趋势,为管网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AI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核心功能设计:覆盖巡查全流程效能提升

AI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围绕水务企业 “隐患识别 - 定位 - 整改 - 复盘” 全流程需求,结合供水管网场景特性,设计六大核心功能模块,兼顾智能化与实用性,确保一线巡检人员易操作、管理人员能管控。

(一)AI 智能隐患识别模块:多维度捕捉管网安全风险

该模块是系统的核心能力所在,通过整合 “智能感知设备数据 + AI 算法分析”,覆盖供水管网常见隐患类型,解决传统巡检 “看不见、判不准” 的问题。

1. 管道泄漏智能识别:从 “被动听漏” 到 “主动预警”

系统通过三类技术手段实现泄漏隐患精准识别:

智能听漏终端:巡检人员携带便携式 AI 听漏仪(内置降噪算法与泄漏特征模型),沿管网路由巡检时,设备可自动过滤交通噪音、施工噪音,捕捉管道泄漏产生的高频振动信号(如 DN100 管道泄漏的振动频率约 2000-5000Hz),3 秒内完成识别,同步在终端屏幕标注 “泄漏概率(如 98%)” 与 “泄漏等级(如中度泄漏:日均漏水量 10-50 立方米)”;

管网压力监测联动:在供水管网关键节点(如减压阀后、小区入口)部署智能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管网压力数据,AI 算法通过分析 “压力骤降幅度(如 1 小时内压力从 0.4MPa 降至 0.2MPa)、压力波动频率”,判断是否存在泄漏(如主干管泄漏常导致下游压力大幅下降),并结合压力梯度数据初步定位泄漏区域(误差≤50 米);

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查:针对大范围管网(如郊区长距离输水管线),系统联动卫星遥感技术识别地面沉降区域(地面沉降易导致管道断裂),同时支持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仪巡查,通过 “地表温度差异”(泄漏点周边土壤因水分渗透,温度低于周边区域)快速定位暗漏点,尤其适用于绿地、农田等人工巡检难到达的区域,定位误差可缩小至 3 米内。


2. 水质安全实时监测:从 “滞后检测” 到 “实时预警”

系统构建 “管网末梢 + 关键节点” 的水质监测网络,结合 AI 算法实现水质异常实时识别:

在线水质传感器:在水厂出水口、管网中途加压站、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等节点,部署 pH 值、余氯、浊度、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在线监测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AI 算法通过对比 “标准阈值(如余氯≥0.05mg/L)” 与 “历史同期数据”,自动识别水质异常(如余氯骤降可能因管道泄漏导致外界污染),15 分钟内触发预警;

移动水质检测终端:巡检人员携带便携式水质检测设备(如 ATP 生物检测仪、浊度仪),现场采集管网水样后,数据自动同步至系统,AI 结合 “采样位置 + 检测数据” 分析水质污染来源(如某小区水质浊度超标,结合管网 GIS 数据判断可能因小区内管道锈蚀);

水质污染溯源分析:若发生水质异常,系统通过 AI 算法整合 “水质监测数据 + 管网拓扑结构 + 用户投诉信息”,反向追溯污染源头(如从多个末梢监测点的异常数据,定位至某段破损的 DN500 管道),为快速切断污染源、开展管网冲洗提供依据。

信息化 (17)

3. 第三方破坏与设施故障识别:从 “事后处置” 到 “事前防范”

针对供水管网常见的第三方施工破坏、阀门 / 消火栓故障等隐患,系统通过 “AI 视频监控 + 设施状态监测” 实现实时识别:

AI 视频监控联动:在管网周边施工高发区域(如新建道路、房地产工地)、重要设施(如 DN1000 以上主干管阀门井)周边安装 AI 摄像头,系统通过图像识别算法自动识别 “挖掘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未围挡的开挖区域”,若施工机械进入管网保护区(如距离管道 3 米范围内),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同时推送预警信息至巡检人员与施工负责人;

阀门 / 消火栓状态监测:在关键阀门(如主干管控制阀门)、消火栓上安装物联网状态传感器,实时监测 “阀门开关状态(如是否被非法开启)、消火栓是否漏水、井盖是否缺失”,若发现消火栓漏水(如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持续泄压)或井盖缺失(如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井口无遮挡),系统自动生成隐患记录,推送至运维班组。


(二)GIS 管网数据联动与隐患定位模块:精准匹配、快速导航

该模块整合供水管网 GIS 地理信息数据,解决传统巡检 “定位难、找管难” 的问题,实现隐患与管网数据的精准关联。

1. 管网数据可视化呈现

系统以电子地图为基础,直观展示供水管网的 “拓扑结构 + 属性信息”:

分层展示:支持按 “管道材质(如球墨铸铁管、PE 管)、管径(如 DN50、DN300、DN1000)、建设年代(如 2000 年前、2010-2020 年)、压力等级(如低压、中压)” 分层筛选管网,不同类型管道用不同颜色标注(如球墨铸铁管标蓝色、PE 管标绿色),便于巡检人员快速识别目标管道;

属性查询:点击地图上的管道、阀门、消火栓等设施,可查看详细属性信息(如管道材质、埋深 1.2 米、设计压力 0.6MPa、上次检测时间 2024 年 1 月、历史隐患记录 2 次),为隐患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如 2000 年前的灰口铸铁管易腐蚀,需重点巡查);

三维建模:针对复杂管网区域(如城市核心区多图层管网、过河管道),系统支持三维管网建模,展示管道在地下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与雨水管、燃气管的距离),避免巡检或施工时误触其他管线。

2. 隐患精准定位与导航

系统结合多源数据实现隐患的精准定位,并提供实时导航功能:

多维度定位:若通过 AI 听漏仪发现泄漏隐患,系统自动获取巡检人员 GPS 位置,结合听漏仪采集的 “振动信号强度”“管道走向”,在 GIS 地图上标注泄漏点位置(误差≤3 米);若通过压力监测数据发现泄漏,系统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如 EPANET 模型)计算泄漏点可能范围,缩小定位误差至 10 米内;

离线导航:考虑到部分区域(如地下管廊、偏远郊区)手机信号弱,系统支持提前下载管网 GIS 数据与离线地图,巡检人员在无网络时可通过离线导航功能前往隐患点,导航路线自动避开施工区域、禁行路段,同时提示 “到达隐患点后需重点检查的管道属性(如 DN300 球墨铸铁管,埋深 1.5 米)”;

周边设施关联:隐患点定位后,系统自动显示周边关联设施(如最近的阀门位置、消火栓位置、排水井位置),便于巡检人员制定处置方案(如关闭最近的阀门切断水流,使用周边消火栓进行管网冲洗)。


(三)隐患快速记录与工单派发模块:简化流程、责任到人

该模块针对传统纸质记录的繁琐问题,设计 “智能化录入 + 自动化派单” 功能,实现隐患信息快速上传与整改任务精准分配。

1. 隐患信息一键记录

巡检人员现场发现隐患后,通过系统移动端(APP / 平板)3 分钟内即可完成记录,无需手动填写大量信息:

自动填充基础信息:系统自动获取 “隐患发现时间、巡检人员姓名、GPS 定位(隐患点经纬度)、关联管网设施(如管道编号、管径)”,无需人工输入;

标准化分类与描述:隐患类型支持下拉选择(如管道泄漏、阀门故障、水质异常、第三方破坏),同时提供标准化描述模板(如 “管道泄漏:DN300 球墨铸铁管,位于 XX 路与 XX 路交叉口北侧 50 米,泄漏等级:中度,周边情况:临近人行道,无地下管线交叉”),巡检人员仅需补充 “现场照片 / 视频(支持拍摄后直接上传)、初步处置建议(如 “建议关闭 XX 阀门,24 小时内修复”)”;

AI 辅助补充信息:若巡检人员上传隐患照片,系统通过图像识别自动补充信息(如 “照片分析:管道接口处泄漏,周边土壤湿润,无明显第三方破坏痕迹”),减少人工描述误差。

2. 智能工单自动派发

隐患记录提交后,系统基于 “隐患等级 + 管网责任分区 + 部门职责” 自动生成整改工单,并派发至对应责任部门 / 人员,避免人工派单的延迟与错派:

工单分级派发规则:

紧急隐患(如 DN800 以上主干管泄漏、水质污染导致用户投诉):自动派发至应急运维班组,要求 1 小时内响应、6 小时内到场处置,同时推送至运维部门负责人与公司分管领导,确保高层及时掌握;

重要隐患(如 DN300-DN600 管道泄漏、阀门无法正常开关):派发至区域运维班组,要求 2 小时内响应、24 小时内处置;

一般隐患(如消火栓轻微漏水、管道标识缺失):派发至日常运维班组,纳入 3-7 天整改计划;

责任分区精准匹配:系统根据隐患点所在的管网责任分区(如城东片区、城西片区),自动匹配对应区域的运维班组,避免跨区域派单;若隐患涉及多部门协同(如水质异常需水质检测部门与运维部门配合),系统自动生成 “协同工单”,同时派发至相关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如 “水质检测部门:2 小时内完成现场采样;运维部门:4 小时内排查污染源头”);

工单状态实时同步:工单派发后,责任人员通过系统移动端接收通知,可查看 “隐患详情、处置要求、时限、关联管网数据”,并实时更新工单状态(如 “已接单、处置中、待验收、已闭环”),管理人员可在系统后台实时查看工单进度,避免 “工单积压”。


(四)整改过程监控与验收模块:确保质量、形成闭环

该模块通过 “过程数据实时上传 + AI 辅助验收”,解决传统整改 “进度难跟踪、质量难把控” 的问题,确保隐患彻底消除。

1. 整改过程实时监控

责任人员在整改过程中,需通过系统上传关键节点数据,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整改进展:

关键节点打卡:系统设置整改关键节点(如 “到达现场、开始开挖、管道修复、回填路面、恢复供水”),责任人员需在每个节点上传 “现场照片 / 视频 + 时间戳”,确保整改流程规范;

实时问题反馈:若整改过程中遇到困难(如 “开挖后发现管道腐蚀严重,需更换更长管段”“周边居民阻挠施工”),责任人员可通过系统提交 “问题反馈工单”,上传现场情况说明,管理人员收到后可及时协调资源(如紧急调配备件、联系社区沟通);

进度超时预警:若整改工单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如紧急隐患 6 小时内未到场),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推送至责任人员、其直属领导,同时在系统后台 “超时工单看板” 标红显示,督促加快处置。

2. AI 辅助验收与效果验证

整改完成后,责任人员提交验收申请,系统通过 “数据验证 + AI 分析 + 人工抽查” 确保整改质量:

数据自动验证:针对管道泄漏整改,系统自动调取整改后 “管网压力数据(如泄漏点下游压力是否恢复正常)、流量数据(如漏损区域流量是否下降)”,若数据达标(如压力恢复至 0.4MPa,流量稳定),则初步判定验收通过;针对水质异常整改,系统验证 “水质监测数据(如余氯、浊度是否达标)、用户投诉是否停止”;

AI 图像分析验收:责任人员上传整改后现场照片(如 “修复后的管道接口、回填后的路面、恢复供水的阀门”),系统通过 AI 对比 “整改前后照片”,分析整改是否彻底(如 “整改前:管道接口泄漏,土壤湿润;整改后:接口密封完好,土壤干燥,无泄漏痕迹”);

人工抽查确认:对于紧急隐患、重要隐患,系统自动生成 “抽查工单”,派发至质检部门,质检人员需在 24 小时内现场抽查,核对 “整改内容是否与工单一致、管道运行是否正常、现场是否清理干净”,抽查通过后,隐患工单标记为 “已闭环”;若抽查发现整改不彻底(如 “管道接口仅临时封堵,未彻底修复”),则驳回验收申请,要求重新整改。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