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通过AI安全隐患巡查系统构建隐患巡查路线规划与任务自动分配机制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1-04 14:35:22 标签: AI安全隐患巡查系统

导读

在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中,隐患巡查是风险防控的关键前置环节,但传统 “固定路线 + 人工派单” 模式存在路线不合理(如重复巡查、遗漏高风险区域)、任务分配不均(如部分人员负荷过重、部分人员闲置)等问题。依托 AI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构建 “智能路线规划 + 动态任务分配” 机制,可结合企业多场景风险特性、人员技能与实...

在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中,隐患巡查是风险防控的关键前置环节,但传统 “固定路线 + 人工派单” 模式存在路线不合理(如重复巡查、遗漏高风险区域)、任务分配不均(如部分人员负荷过重、部分人员闲置)等问题。依托 AI 安全隐患巡查系统,构建 “智能路线规划 + 动态任务分配” 机制,可结合企业多场景风险特性、人员技能与实时工况,实现巡查资源最优配置与巡查效率最大化,推动隐患巡查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升级。

信息化 (24)

一、AI 隐患巡查路线规划机制:构建 “风险导向、场景适配、动态优化” 的路线体系

AI 隐患巡查路线规划需以 “覆盖高风险区域、减少无效路径、适配场景特性” 为核心,通过多维度数据与 AI 算法,生成科学合理的巡查路线,确保巡查资源精准投向关键区域。

(一)路线规划核心数据维度:为 AI 算法提供决策依据

系统需整合多维度数据,构建路线规划的 “数据基础”,确保规划结果贴合企业实际巡查需求:

区域风险等级数据:基于历史隐患数据、实时监测数据(如设备温度、气体浓度)、区域重要性(如熔炼车间为核心生产区、成品仓库为辅助区),通过 AI 算法计算各巡查区域的风险等级(高 / 中 / 低)。例如,电解车间因存在氟化氢泄漏风险且历史隐患发生率达 35%,判定为 “高风险区域”;原料仓库隐患发生率仅 8%,判定为 “低风险区域”。风险等级直接决定巡查频次(高风险区域每日 3 次、中风险区域每日 1 次、低风险区域每 3 日 1 次)与路线优先级。

设备与设施分布数据:采集各区域关键设备(如熔炼炉、电解槽、起重机)、监测点位(如气体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的位置坐标与数量,构建厂区 “设备 - 设施” 空间数据库。例如,熔炼车间包含 3 台熔炼炉、12 个温度监测点、8 个消防栓,路线规划需确保所有关键设备与设施均纳入巡查范围,避免遗漏。

实时工况与环境数据:接入生产系统实时数据(如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负荷)、环境数据(如车间温湿度、粉尘浓度),动态调整路线。例如,当熔炼炉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生产负荷 100%)时,其故障风险升高,路线规划需将该炉体周边区域调整为优先巡查段;当车间因检修临时封闭某通道时,系统自动绕开该路段,重新规划可行路线。

历史巡查数据:分析历史巡查路线的 “覆盖率”(是否覆盖所有计划区域)、“效率”(完成巡查的平均时长)、“隐患发现率”(每公里巡查发现的隐患数量),识别低效路线(如某路线隐患发现率仅 0.2 个 / 公里,远低于平均 0.8 个 / 公里),为路线优化提供参考。

(二)AI 路线规划算法:实现 “多目标优化” 的路线生成

采用 “贪心算法 + 遗传算法” 融合模型,结合上述数据维度,实现 “风险优先、路径最短、时间最优” 的多目标路线规划:

高风险区域优先覆盖:算法首先将高风险区域的关键巡查点(如电解车间的气体传感器、熔炼炉的温度监测点)纳入路线核心节点,确保这些节点优先被巡查。例如,某厂区包含 A(高风险,电解车间)、B(中风险,焙烧工段)、C(低风险,成品仓库)三个区域,算法优先串联 A 区域内的 15 个关键巡查点,再根据位置关联性衔接 B 区域的 8 个点,最后补充 C 区域的 5 个点,避免高风险区域被后置导致巡查延迟。

路径最短与时间最优:在覆盖所有必要巡查点的基础上,算法通过计算各节点间的直线距离与实际通行时间(如车间通道宽度影响通行速度、上下楼梯耗时),优化路线顺序,减少无效折返。例如,A 区域内的巡查点按 “从东到西” 顺序排列,避免 “东 - 西 - 东” 的折返路线;同时结合人员步行速度(默认 1.2 米 / 秒)与设备检查耗时(如每台熔炼炉检查需 3 分钟),估算完成路线的总时长,确保在规定巡查周期内(如 1 小时)可完成。

场景化路线适配:针对冶炼企业不同场景的特性,算法生成场景专属路线:

高温场景(熔炼车间、焙烧工段):路线避开高温辐射区域(如炉体正前方 3 米内),规划沿安全通道的巡查路径,同时缩短单次巡查时长(如控制在 40 分钟内),避免人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

有毒气体场景(电解车间、酸处理工段):路线按 “上风向→下风向” 顺序规划,优先巡查下风向区域(气体易积聚,风险更高),同时串联气体检测点与应急通风设备,便于巡查时同步检查设备状态;

仓储场景(原料仓库、成品区):路线按 “货物堆放通道→消防设施→出入口” 顺序规划,确保覆盖货物堆垛间隙(易发生货物倒塌隐患)与消防栓(需检查压力是否正常),同时避开货物装卸繁忙时段的通道。

(三)路线动态优化与调整:适应实时变化的工况

系统支持根据实时数据变化自动调整路线,确保规划结果始终贴合实际情况:

实时风险触发调整:当某区域实时监测数据异常(如电解车间氟化氢浓度突然升至 1.2mg/m³),系统自动将该区域标记为 “紧急巡查区域”,调整现有路线,优先插入该区域的巡查任务。例如,正在执行 “B 区域→C 区域” 路线的巡查人员,系统立即推送 “紧急调整通知”,要求先前往电解车间异常区域巡查,待确认无隐患后再继续原路线。

人工干预与反馈优化:巡查人员可通过系统 APP 反馈路线问题(如 “某路段因设备检修无法通行”“某巡查点位置标注错误”),系统接收反馈后,自动重新规划路线,并将问题记录至 “路线优化数据库”,用于后续算法迭代。例如,巡查人员反馈 “熔炼车间 3 号炉旁通道封闭”,系统立即绕开该通道,重新计算巡查点顺序,并更新厂区空间数据库中的通道状态。

周期性路线评估与迭代:每周生成 “路线规划效果报告”,分析路线的 “隐患发现率”“巡查完成率”“人员反馈满意度”,若某路线的隐患发现率连续 2 周低于平均水平(如平均 0.8 个 / 公里,该路线仅 0.3 个 / 公里),算法自动分析原因(如是否遗漏高风险点位、路线顺序不合理),并迭代优化路线,例如补充该区域内未覆盖的传感器点位,调整巡查顺序。

信息化 (23)

二、AI 隐患巡查任务自动分配机制:构建 “技能匹配、负荷均衡、动态调整” 的分配体系

AI 隐患巡查任务自动分配需以 “人岗适配、效率最大化” 为目标,结合人员技能、当前负荷、区域特性,通过 AI 算法将巡查任务精准分配至合适人员,避免任务不均与资源浪费。

(一)任务分配核心规则:明确 AI 算法的决策逻辑

系统预设多维度分配规则,确保任务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人员技能匹配规则:基于人员技能档案(如 “张三:持有高温作业证、熟悉熔炼炉检查;李四:持有危化品操作证、擅长气体隐患识别”),将任务与技能要求匹配。例如,电解车间的有毒气体隐患巡查任务(需危化品操作证)优先分配给李四;熔炼车间的高温设备巡查任务(需高温作业证)优先分配给张三。技能匹配度通过 “技能要求与人员资质的重合度” 计算(如任务需 2 项技能,人员具备 2 项则匹配度 100%,具备 1 项则 50%),匹配度≥80% 的人员方可纳入分配候选池。

人员负荷均衡规则:系统实时统计人员当前的任务负荷(如已分配的巡查时长、剩余任务量),避免某一人员负荷过重。例如,张三当前已分配 2 小时巡查任务(当日总工作时长 8 小时,负荷 25%),李四已分配 4 小时任务(负荷 50%),则新的 1 小时巡查任务优先分配给张三,确保两人负荷尽量均衡(分配后张三负荷 37.5%,李四仍 50%)。负荷计算同时考虑任务难度(如高风险区域巡查难度系数 1.2,低风险区域 0.8),难度系数越高,折算的负荷时长越长(如 1 小时高风险巡查折算 1.2 小时负荷)。

区域就近分配规则:结合人员实时位置(通过 APP 定位获取)与巡查区域位置,优先将任务分配给距离最近的人员,减少通勤时间。例如,A 区域(电解车间)需开展 1 小时巡查,当前在 A 区域附近(距离 500 米)的王五与在 B 区域(距离 2 公里)的赵六均符合技能要求,系统优先分配给王五,可节省约 15 分钟通勤时间(按步行速度 1.2 米 / 秒计算)。

历史绩效优先规则:参考人员历史巡查绩效(如隐患发现率、任务完成准时率、检查准确率),绩效优秀的人员可优先分配高价值任务(如高风险区域巡查,隐患发现概率更高)。例如,张三的历史隐患发现率(1.2 个 / 公里)高于李四(0.7 个 / 公里),则 A 区域(高风险,隐患多发)的巡查任务优先分配给张三,提升隐患发现效率。

(二)AI 任务分配算法:实现 “多规则融合” 的精准分配

采用 “加权评分法” 构建 AI 任务分配模型,对候选人员按上述规则进行打分,选择得分最高者分配任务:

评分指标与权重设定:

技能匹配度(权重 40%):匹配度 100% 得 100 分,每降低 10% 扣 10 分;

当前负荷率(权重 30%):负荷率≤30% 得 100 分,30%-50% 得 80 分,50%-70% 得 50 分,>70% 得 20 分;

距离远近(权重 20%):距离≤500 米得 100 分,500 米 - 1 公里得 80 分,1-2 公里得 50 分,>2 公里得 20 分;

历史绩效(权重 10%):近 3 个月平均隐患发现率排名前 20% 得 100 分,20%-50% 得 80 分,50%-80% 得 50 分,>80% 得 20 分。

候选人员得分计算:例如,某电解车间巡查任务(需危化品操作证,高风险,距离 A 点 800 米)的候选人员为李四与王五:

李四:技能匹配度 100%(40 分)、负荷率 35%(24 分)、距离 800 米(16 分)、历史绩效前 30%(8 分),总得分 88 分;

王五:技能匹配度 80%(32 分)、负荷率 25%(30 分)、距离 600 米(18 分)、历史绩效前 10%(10 分),总得分 90 分;

系统最终将任务分配给王五(得分更高)。

特殊场景的分配调整:针对 “紧急巡查任务”(如实时风险异常触发),算法临时调整权重,将 “距离远近” 权重提升至 50%,“负荷率” 权重降至 20%,确保任务快速分配给就近人员,缩短响应时间。例如,某熔炼炉温度异常触发紧急巡查,距离最近的张三(负荷率 60%)与距离较远的李四(负荷率 30%),算法优先分配给张三,确保 10 分钟内到达现场。

(三)任务全流程跟踪与动态调整:确保任务落地见效

系统构建 “任务分配 - 执行 - 反馈 - 调整” 的全流程跟踪机制,实时监控任务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任务分配与通知:任务分配后,系统通过 APP 向人员推送 “任务详情”,包含巡查路线、待检查点位、检查标准(如 “需检查电解槽电压是否在 4.0-4.5V”)、完成时限(如 “1 小时内完成”),同时在系统地图上标注路线与点位,支持导航功能。例如,王五收到任务后,可通过 APP 导航直接前往电解车间巡查点,按标注顺序完成检查。

任务执行实时监控:巡查人员在执行任务时,需通过 APP “打卡签到”(到达每个巡查点后扫码或定位签到)、“隐患记录”(发现隐患时上传照片与描述),系统实时跟踪任务完成进度(如 “已完成 5/8 个巡查点,剩余 30 分钟”)。若人员超时未签到(如某巡查点超过 20 分钟未打卡),系统推送 “超时提醒”,询问是否遇到问题(如 “是否需要协助”),必要时重新分配任务。

任务动态调整:当出现特殊情况(如巡查人员突发不适、区域临时封闭),系统支持 “任务转派” 与 “任务拆分”:

任务转派:人员可申请将未完成任务转派,系统自动推荐符合条件的就近人员,例如王五在巡查中突发不适,申请转派剩余 3 个巡查点的任务,系统推荐距离最近且技能匹配的赵六接手;

任务拆分:若任务耗时超出预期(如原计划 1 小时完成,实际已用 50 分钟仍剩余 4 个巡查点),系统自动将剩余任务拆分为新任务,分配给其他人员,确保整体任务按时完成。


三、机制落地保障:构建 “技术支撑、制度规范、人员适配” 的保障体系

为确保隐患巡查路线规划与任务自动分配机制有效落地,需从技术、制度、人员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贴合冶炼企业实际需求:

(一)技术支撑保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与功能适配

空间数据与地图支撑:构建高精度厂区电子地图,标注所有巡查点、通道、设备位置,支持缩放、导航功能;定期更新地图数据(如新增设备、通道变更),确保路线规划的准确性。例如,厂区新增 1 台电解槽后,系统在 1 周内更新地图,将该电解槽纳入巡查路线。

实时数据接入能力:打通系统与生产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接口,实时获取设备运行、气体浓度、温湿度等数据,为路线规划与任务分配提供动态依据。例如,生产系统反馈某熔炼炉负荷升至 100%,系统立即将该炉体周边区域调整为高优先级巡查段。

移动端与硬件适配:系统 APP 支持安卓、iOS 主流手机型号,适配冶炼车间高温、粉尘环境(如支持在 60℃高温下正常运行,屏幕防眩光);同时支持外接设备(如扫码枪、便携式气体检测仪),便于巡查人员打卡签到与数据采集。

(二)制度规范保障:明确流程责任与考核标准

巡查管理制度:制定《AI 隐患巡查路线与任务管理办法》,明确:①路线规划的更新频率(如每周更新 1 次基础路线,实时响应风险变化);②任务分配的规则与异议处理(如人员对分配任务有异议,可在 30 分钟内申请重新评估);③巡查人员的操作规范(如必须按路线巡查、每个点位需认真检查)。

考核激励机制:将 “任务完成率”“隐患发现率”“路线执行准确率” 纳入巡查人员绩效考核,例如:①每月任务完成率 100% 得 20 分;②每发现 1 个重大隐患奖励 10 分;③未按路线巡查(如遗漏关键点位)每次扣 5 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评选 “优秀巡查员”,激励人员积极参与。

(三)人员适配保障:提升人员操作能力与接受度

分层培训:①操作培训:针对巡查人员,开展 “系统 APP 操作培训”,演示路线查看、打卡签到、隐患记录功能,确保人员 1 小时内掌握基本操作;②算法理解培训:针对管理人员,讲解路线规划与任务分配的算法逻辑,提升对机制的理解与信任,例如通过案例演示 “为何某任务分配给张三而非李四”。

现场指导与反馈:在机制落地初期(前 1 个月),安排技术专员在各车间现场指导,帮助人员解决操作问题(如 “如何正确打卡”“如何反馈路线问题”);设置 “意见反馈入口”,收集人员对路线与任务分配的建议(如 “某路线过于绕远”“任务分配不均”),每月分析反馈并优化机制。

特殊人员适配:针对年龄较大、不熟悉智能设备的巡查人员,提供 “简化版 APP”(仅保留核心功能如路线导航、打卡、隐患上报)、“人工协助”(由年轻人员协助完成 APP 操作),确保所有人员均可参与机制运行。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