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安全领导力,不是聚焦现场检查,而是以安全业务为媒介提升组织能力
导读
批评一个组织“安全领导力不足”可能是对的,但这只是浅层的批评。更深层的问题应该是“组织的治理体系无法有效支撑和落实安全战略”。而要想改变这一点,最终又绕不开需要拥有足够权力和视野的领导者来发起这场变革。
批评一个组织“安全领导力不足”可能是对的,但这只是浅层的批评。
更深层的问题应该是“组织的治理体系无法有效支撑和落实安全战略”。
而要想改变这一点,最终又绕不开需要拥有足够权力和视野的领导者来发起这场变革。
1. 为何有人说安全做不好,是安全领导力缺失
无论是销售、市场、研发、生产还是人力资源,任何需要跨部门协作、资源投入和战略优先级的业务领域,其成败都极度依赖于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领导不关注,就意味着:
资源匮乏:预算、人力、技术投入不足。
优先级低下:在其他业务的压力下,该事项会被不断推迟和妥协。
缺乏协同:其他部门没有动力配合,因为“老板没发话”。
形同虚设:制定的流程和制度无人遵守,因为违反它们没有后果。
所以,安全做不好,表面上是“安全领导力”问题;销售目标达不成,表面上是“销售领导力”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表面上是“生产领导力”问题。
2. 本质是组织治理能力问题
但,我认为“本质上不是安全领导力不行,而是组织治理能力差”。
“领导力”有时是个人化和偶然的:它过度依赖于某个领导者的个人意识、魅力和注意力。如果这位领导者换了、注意力转移了,那么这项业务可能迅速滑坡。这是一种“人治”色彩浓厚的状态。
“组织治理”是系统化和可持续的:它指的是一个组织通过架构、流程、制度、文化和激励机制来确保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能力。良好的治理体系能够:
将领导力的意志固化下来:把“领导重视”转化为明确的政策、可执行的流程和量化的考核指标(KPI)。
实现“自动驾驶”:即使领导不是时时刻刻盯着,系统本身也能推动组织向既定目标前进。
提供清晰的责权利:明确谁负责、谁执行、谁监督,避免了扯皮和推诿。
所以,安全领导力是“点燃引擎的火花”,而组织治理能力是“让引擎持续运转的传动系统”。 火花很重要,但没有传动系统,车一样跑不起来;反之,有了好的传动系统,即使火花弱一点,车也能稳步前进。
3. 破局的关键: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的相互作用
然而,“组织治理能力的破局是需要领导力的。”——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破局点确实在于领导力。
初始推动力(领导力):必须首先有一位或几位具有远见的领导者,能够认识到问题(无论是安全、质量还是效率),并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是从0到1的一步,无法依靠现有的、有缺陷的治理体系自发产生。
构建体系(治理能力):这位领导者运用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推动建立或改革治理体系。这包括:
设定明确的战略和目标(例如:“安全第一”不是口号,而是决策原则)。
调整组织架构(例如:设立独立且有实权的安全部门,直接向最高层汇报)。
分配资源(例如:保障安全预算)。
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例如:将安全绩效与奖金、晋升强绑定,实行“一票否决”)。
塑造文化(例如:领导以身作则,公开表彰安全行为,透明化处理事故)。
体系赋能与可持续(治理反哺领导力):一旦有效的治理体系建立起来,它本身会减轻领导力的负担。领导者不需要事必躬亲,体系会自动运作,并将结果反馈给领导者。此时,领导力可以更多地聚焦于战略和迭代优化体系本身,而不是天天去“救火”。
领导力是破局的。真正的安全领导力就是领导力,着眼在组织能力建设,只不过以安全业务为媒介。
真正的安全领导力,不应该聚焦在现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