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用老子的智慧做安全管理:两大思维工具,让风险可控、让人心可聚 | 安全之道(实践篇)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17 15:39:27 标签: Go-RISE 安全管理

导读

在上篇文章(老子一句话,说透了安全生产管理的终极智慧 | 安全之道)中,我们谈到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智慧:既要逆向思维,对抗系统的自然熵增;又要柔性领导,激发团队的向心力。许多朋友追问:道理懂了,具体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将这份千年的哲学智慧,落地为两套可执行、可练习...

引言段:
在上篇文章(老子一句话,说透了安全生产管理的终极智慧 | 安全之道)中,我们谈到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智慧:既要逆向思维,对抗系统的自然熵增;又要柔性领导,激发团队的向心力。许多朋友追问:道理懂了,具体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将这份千年的哲学智慧,落地为两套可执行、可练习的实践工具,帮助各位管理者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赛为安全 (1)

工具一:对抗“熵增”——“基于场景的防护策略分析”(Scenario-based Barrier  Analysis)

反者道之动”告诉我们,混乱是自发的趋势。等待事故发生后去调查,无异于亡羊补牢。最明智的做法,是在事故之前,主动预判和设防

“基于场景的防护策略分析”就是这套“主动设防”的系统性方法。 它不再笼统地谈“危险源”,而是将其放入一个具体的、可能发生的“坏事场景”中,并为之层层设卡。

实践四步法:

  1. 定义危险场景: 召集相关人员(工程师、操作员、维修工),进行头脑风暴。不要问“哪里可能出问题?”,而要问“一个具体的事故可能怎样发生?” 例如,不是“化学品泄漏”,而是“在A反应釜进行取样操作时,由于阀门内漏和人员误操作,导致高温化学品喷溅至人员身上”。

  2. 识别防护措施: 针对这个具体场景,梳理现有的所有防护层(Barriers)。这些防护层包括:

    • 技术/工程层: 联锁装置、紧急停车按钮、防护罩、泄漏收集池。

    • 程序/组织层: 取样操作规程、工作许可制度、培训认证、巡检要求。

    • 行为/人员层: 员工的风险意识、正确佩戴PPE、互相提醒的安全习惯。

  3. 评估防护有效性: 用“最低合理可行(ALARP)”原则审视每一道防护层。它们足够可靠吗?

    • 这道防护措施本身会失效吗?(例如,联锁装置可能故障)

    • 它是否得到了有效管理和维护?(例如,操作规程是否最新,员工是否真正理解?)

    • 如果多重防护同时失效,后果是什么?

  4. 强化与补充: 基于评估,制定强化措施。也许需要增加一道物理隔离,也许需要简化操作流程,也许需要开展一次针对性的演练。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通往事故的路径上,布满一道道坚固的、相互备份的“城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项工具的实践,正是“反者道之动”的完美体现:我们主动预见了“道”向混乱运动的趋势,并通过人为的、系统性的努力,为其设置了反向的、趋于有序的“动力”。

工具二:践行“柔弱”——“事故前调查”(SHIELD)


“弱者道之用”要求管理者放下身段,从命令者变为服务者和反思者。如何培养这种心态?关键在于改变事后的问责文化为事前的学习文化。

“事故前调查”的核心,不是调查已发生的事故,而是“调查”那些可能引发高后果的不安全行为/条件。 其调查的焦点,不是“谁错了”,而是“我们的系统哪里出了问题?”以及“我(作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做来改善这个系统/影响员工行为?

  1. 带着好奇心的观察: 管理者定期深入现场,目的不是挑毛病,而是像人类学家一样观察。看到员工违章,不要立刻斥责,而是走上前,友好地询问:“我看您这样做,一定有什么原因。这个原因我能不能解决?

  2. 探究系统防护: 可能是作业条件、设备本身不足;与一线员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让他们参与决策,因为他们最了解现场。当他们提出的建议被采纳时,他们会成为安全最坚定的维护者。

    • 反思管理者责任: 这是践行“弱”的关键一步。管理者必须反思,坦诚地问团队和自己:“作为管理者,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授权吗?我们设计了合理的流程吗?我们营造了允许员工主动报告隐患而无须害怕惩罚的氛围(可能是员工看不到结果)吗?” 这将问题的焦点从个人责任转移到组织责任。

    这项工具的实践,正是“弱者道之用”的生动写照:管理者放低姿态,以“弱”(谦逊、包容、服务)的姿态,赋能于员工,最终实现整个团队力量的“强”。

    结语:以哲学为基,以工具为器,构建安全韧性

    老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安全的世界观;而这两大工具,则提供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 “基于场景的防护策略分析”,是我们对抗客观世界熵增规律的刚性之盾

    • “事故前调查”,是我们激发团队成员主观能动性的柔性之矛

    当我们既能用系统的眼光预判风险、设防布控,又能用谦卑的心态反思自我、凝聚人心时,我们便真正掌握了安全管理的“道”与“术”,从而构建起一个有韧性的、能够自我修复和进化的高质量安全组织。

    安全之路,始于哲学思辨,成于每日的刻意练习。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