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千万别“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不是从零到一,而是从负向走向正向的过渡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17 15:27:55 标签: Go-RISE 安全文化

导读

最近完成了一份接近3万字的“安全管理诊断报告”,写作过程中反复修正、优化,总觉得不完美,可世界上本来也没有完美的事情。何况就管理而言,几千年了也没有人能够完全讲明白。

最近完成了一份接近3万字的“安全管理诊断报告”,写作过程中反复修正、优化,总觉得不完美,可世界上本来也没有完美的事情。何况就管理而言,几千年了也没有人能够完全讲明白。

1 (2)

下面是我写作周期内总结的三句话,希望共勉。

一句:千万别“建设”安全文化

第二句:安全文化不是从零到一,而是从负向走向正向的过渡过程

第三局:这个过渡过程中,没有‘文化’的事情,文化是做成了事情后的总结。

首先,“安全文化不是建设出来的” ,否则就进入了形式主义和口号化的陷阱:

  • 把安全文化当作一个“项目”或“活动”来“建设”,通常意味着张贴标语、搞宣传周、开动员大会、制作精美的宣传册。这些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它们成为了核心,就本末倒置了。

  • 这种“建设”思维往往停留在表面,追求的是“看起来有安全文化”,而不是真正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员工很容易识别出这是“上面要求搞的”,而非发自内心的认同。

第二,“安全文化不是从零到一的过程,而是从负向文化向正向文化过渡的过程” ,要求正视现实,聚焦转变:

  • 没有“零”起点:任何组织在谈论“建设”安全文化之前,已经存在某种形态的安全文化了,无论它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中性的。承认并诊断现状(负向文化)是起点。

  • 负向文化的表现:

Ø安全被视为生产的对立面,是阻碍效率的“绊脚石”。

Ø“不出事就是安全”的侥幸心理盛行。

Ø隐瞒事故或未遂事件,害怕惩罚和指责。

Ø员工对隐患视而不见或不敢报告。

Ø管理层言行不一(说安全第一,做起来却赶工期、省成本)。

Ø安全是安全部门的事,与其他人无关。

  • 正向文化的特征:

Ø安全是核心价值,与生产、质量、效率同等重要且相互促进。

Ø信任与透明:鼓励报告隐患和未遂事件,视其为改进机会而非追责源头(公正文化)。

Ø领导承诺与示范: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投入资源。

Ø全员参与与赋权:每个员工都清楚自己的安全责任,并被授权在必要时叫停不安全的工作。


Ø持续改进:基于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流程、培训、设备和工作环境。

Ø相互关爱:同事间主动提醒、干预不安全行为。

 “过渡”是关键:安全文化的形成就是组织从上述负向特征向正向特征不断迁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反复的,需要持续的努力。

第三,“这个过程过程中,没有‘文化’的事情,文化是做成了事情后的总结”,行动胜于空谈,这是核心!

安全文化不能通过直接“搞文化”来获得。它是在做对了一系列具体的事情之后,自然产生的结果和氛围。

“没有‘文化’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Ø不要空喊“我们要建立安全文化”的口号。

Ø不要设计脱离实际工作、让员工觉得是额外负担的“文化活动”。

 “文化是做成了事情后的总结”意味着什么?

文化是行动的副产品:当组织持续地、系统地做对了以下事情,安全文化就会自然生长:

GoRISE安全征程,赞1

Ø领导层真投入、真示范:领导开会先讲安全、现场检查关注细节、为安全投入资源不吝啬、遵守所有安全规定。

Ø建立并践行“公正文化”:明确区分无心之失、鲁莽行为和故意违规。鼓励报告,对报告者保密甚至奖励,对隐患进行根本原因分析而非简单归咎个人。对故意违规或明知故犯者严肃处理。


Ø让安全变得切实可行:提供必要的工具、设备、培训和时间,让员工能安全地完成工作。消除为了赶工而必须冒险的压力。

Ø持续的风险识别与隐患治理:鼓励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如JHA),建立高效的隐患报告和处理流程,及时消除物理和管理上的缺陷。

Ø有效的沟通与参与:安全信息双向透明流动,让员工参与安全规则、程序的制定和评审,听取一线员工的意见。

Ø有意义的培训与赋能:培训不只是合规,而是让员工真正掌握技能、理解风险、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Ø将安全融入所有流程:在计划、设计、采购、施工、生产、维护、变更管理等所有环节,安全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安全融入业务)。

Ø认可与强化安全行为:及时认可和奖励那些主动报告隐患、干预不安全行为、提出安全改进建议的员工。

当这些“事情”被反复地、一致地、长期地做下去,成为组织默认的运作方式时,人们就会总结说:“哦,这就是我们这里的文化。”文化是沉淀下来的习惯、信念和氛围。

最后总结

  1. 摒弃“建设”思维,拥抱“培育”思维:安全文化像一棵树,需要合适的土壤(组织治理、领导承诺)、持续的浇灌(具体的安全管理实践)、耐心的修剪(持续改进),才能自然生长,无法一夜建成。

  2. 聚焦“负向向正向的过渡”:诚实地评估当前的文化状态,识别阻碍安全的关键负向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 忘掉“搞文化”,专注“做实事”:把精力、资源投入到那些能切实提升安全绩效、改变员工认知和行为的具体行动上(领导示范、公正文化、风险管理、赋能员工、消除障碍等)。

  4. 文化是结果,不是起点:真正的安全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坚持正确的安全管理和领导实践后,自然而然形成的集体氛围和行为习惯。它是水到渠成的总结,而非刻意营造的空中楼阁。

 

与其大张旗鼓地建设”安全文化不如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好那些能真正提升安全水平、改变员工行为的“具体事”。当这些事做好了、做久了,安全文化自然就形成了。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