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在高层建筑项目中落实安全生产履职,如何平衡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的关系?
导读
高层建筑项目安全生产履职: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的平衡策略
在高层建筑项目中,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常被视为 “矛盾体”—— 赶进度可能导致安全检查疏漏,而严格安全监督若方法不当,也可能延误工期。但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二者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学的履职方法,可实现 “安全为进度护航、进度以安全为...
高层建筑项目安全生产履职: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的平衡策略
在高层建筑项目中,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常被视为 “矛盾体”—— 赶进度可能导致安全检查疏漏,而严格安全监督若方法不当,也可能延误工期。但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而言,二者并非对立关系,通过科学的履职方法,可实现 “安全为进度护航、进度以安全为基” 的协同目标。以下从四个维度,拆解平衡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的具体策略,助力管理人员高效落实安全生产履职。
🎯 一、目标协同:将安全要求嵌入进度计划,避免 “进度优先” 的单向思维
高层建筑项目的进度计划若仅聚焦 “时间节点”,易忽视安全前置条件,导致后续施工中安全与进度冲突。管理人员需在制定进度计划阶段,就将安全要求深度融入,让安全成为进度的 “必要组成部分” 而非 “额外负担”。
1. 安全前置条件纳入工序节点
在拆分高层建筑施工工序(如地基开挖、主体结构浇筑、幕墙安装、电梯安装)时,明确每个工序开工前的 “安全前置条件”,并将其作为进度计划的必查项。例如:
主体结构施工前,需完成脚手架搭设验收(包括立杆间距、横杆步距、连墙件设置是否符合规范,验收记录需经安全员、监理签字确认),未通过验收不得进入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阶段;
高空作业(如外墙粉刷、幕墙安装)前,需确认作业人员安全带、安全绳的完好性,以及吊篮、施工电梯的年检合格证明,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不得启动高空工序。
将这些安全前置条件与进度节点绑定,在进度管理软件(如 Project、广联达 BIM5D)中设置 “安全验收通过” 的前置任务,未完成则后续工序无法推进,从源头避免 “先开工、后补安全手续” 的违规操作。
2. 合理预留安全缓冲时间
高层建筑施工受天气、材料供应、人员技能等因素影响,进度计划需预留 10%-15% 的 “安全缓冲时间”,用于应对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突发情况。例如:
混凝土浇筑工序计划 3 天完成,可在进度计划中预留 0.5 天缓冲时间,若浇筑前检查发现模板支撑间距过大(需整改),可利用缓冲时间调整模板,避免因整改导致整体工期延误;
雨季施工时,针对外架防滑、临时用电防水等安全检查,可在进度计划中每周预留半天 “安全专项检查时间”,提前排查隐患,避免雨天突发安全事故导致停工。
缓冲时间的设置需结合工序风险等级 —— 高风险工序(如高空焊接、深基坑支护)预留更多缓冲时间,低风险工序(如室内抹灰)可适当减少,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 二、流程优化:创新安全监督方式,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干扰
传统 “停工检查”“全员待命迎检” 的安全监督模式,易造成工期浪费。管理人员需优化监督流程,通过 “精准检查、动态监测、协同作业”,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1. 推行 “分区域、分时段” 精准检查
高层建筑施工面广、工序多(如同一时间可能存在主体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多工序并行),可按 “施工区域 + 风险等级” 划分检查范围,避免全项目停工检查。例如:
将项目划分为 “地基与基础区、主体结构区、装饰装修区、机电安装区”,每日针对 1-2 个区域开展安全检查,其他区域正常施工;
对高风险区域(如主体结构区的高空作业面)每日检查,中风险区域(如装饰装修区的临时用电)每 3 天检查,低风险区域(如材料堆放区)每周检查,实现 “重点监控、非重点少扰”。
检查时间也需与施工节奏匹配 —— 避开混凝土浇筑、钢筋绑扎等 “连续作业工序” 的关键时段(如浇筑过程中不中断检查),选择工序衔接间隙(如工人换班、材料转运间隙)开展检查,减少对施工连续性的影响。
2. 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 “实时安全监测”
借助 BIM、物联网等数字化工具,对高层建筑关键安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无需停工即可掌握现场安全状态,提升监督效率。例如:
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在支护桩上安装应力传感器、位移监测仪,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 APP 查看监测数据(如位移超过预警值自动报警),无需到现场测量,避免频繁停工检查;
外脚手架安全监督中,采用 AI 视频监控系统,自动识别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脚手架立杆缺失等违规行为,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至安全员,安全员针对性前往整改,无需逐个架体排查,节省检查时间。
数字化工具的应用需聚焦 “高频率、难监测” 的安全指标(如基坑位移、塔吊垂直度),让管理人员从 “现场奔波” 转向 “数据研判”,减少对施工进度的干扰。
🛠️ 三、资源保障:强化安全资源投入,为进度推进提供支撑
安全资源(人员、设备、资金)投入不足,易导致安全监督不到位、隐患整改滞后,反而影响进度。管理人员需确保安全资源与施工进度匹配,通过 “专业人员配置、安全设备升级、资金优先保障”,为二者平衡提供基础。
1. 配置 “专职安全监督团队 + 班组兼职安全员”
根据高层建筑施工规模,配置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按建筑面积每 5 万平方米不少于 1 名专职安全员),同时在每个施工班组(如钢筋班、木工班、架子班)选拔 1-2 名 “兼职安全员”(具备丰富经验、责任心强的工人),形成 “专职 + 兼职” 的安全监督网络:
专职安全员负责全局安全策划、高风险工序检查、隐患整改跟踪;
兼职安全员负责班组日常安全检查(如班前安全交底、作业面临时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避免隐患扩大。
例如,主体结构施工时,架子班兼职安全员可在搭设脚手架过程中实时检查立杆间距,发现问题当场调整,无需等待专职安全员检查后再整改,减少工序延误。
2. 优先投入 “高效安全防护设备”
引入自动化、智能化安全防护设备,减少人工操作失误,同时提升施工效率,实现 “安全与进度双赢”。例如:
高空作业采用 “智能安全绳”(内置拉力传感器,当拉力异常时自动报警,提醒作业人员调整位置),替代传统安全绳的人工检查,既保障安全,又减少检查时间;
临时用电采用 “智能配电箱”(具备过载、漏电自动断电功能,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无需人工频繁巡检配电箱,降低触电风险,同时节省人力成本。
安全设备的投入需结合工序需求 —— 如幕墙安装工序可引入 “电动吊篮智能监控系统”(监控吊篮载重、倾斜角度),既避免超载风险,又提升吊篮使用效率,加快安装进度。
📊 四、动态调整:建立进度与安全联动机制,及时应对突发情况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进度偏差、安全隐患可能随时出现,管理人员需建立 “进度 - 安全” 联动机制,通过 “实时预警、快速响应、协同整改”,动态平衡二者关系。
1. 每日召开 “进度 - 安全协同会”
每日收工后,由项目经理、安全员、施工员、各班组长召开 15-20 分钟短会,同步两项核心信息:
进度方面:当日各工序完成情况、次日计划推进的工序;
安全方面:当日安全检查发现的隐患(如外架扣件松动、工人未系安全带)、整改责任人及完成时间。
若发现进度滞后(如某工序未完成),需分析是否因安全隐患整改导致 —— 若是,则协调资源加快整改(如增派人员整改外架);若不是(如材料未到货),则在不放松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后续工序(如优先推进其他区域施工),避免为赶进度牺牲安全。
2. 建立 “进度偏差 - 安全风险” 预警模型
通过历史数据(如类似项目的进度偏差与安全事故关联数据),建立预警模型:当进度偏差超过 10% 时,自动触发 “安全风险升级预警”,采取三项措施:
增加安全检查频次(如高风险工序从每日检查变为早晚两次检查);
暂停新增高风险工序(如进度滞后时不新增高空焊接作业);
调配备用资源(如增派安全员、补充安全防护用品),避免因赶进度导致安全管理松懈。
例如,若主体结构施工进度偏差达 15%,预警模型触发后,立即暂停幕墙安装等新增高空工序,优先整改已发现的外架隐患,同时协调更多工人参与主体结构施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待进度偏差缩小至 5% 以内,再恢复新增工序。
总结:以 “安全赋能进度” 实现双向共赢
高层建筑项目中,施工进度与现场安全监督的平衡,核心在于摒弃 “非此即彼” 的思维,通过 “目标协同、流程优化、资源保障、动态调整”,让安全监督成为进度推进的 “助推器” 而非 “绊脚石”。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履职时,需牢记:安全事故导致的停工(如高空坠落事故需停工整改 1-2 周),远比安全监督占用的时间更影响进度;而科学的安全管理,能减少事故停工、提升作业效率,最终实现 “安全达标、进度如期” 的双重目标。通过持续优化履职方法,可逐步建立 “安全 - 进度” 良性循环,为高层建筑项目的顺利交付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