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高原隧道爆破振动与古建筑安全的核心耦合关系:风险前置识别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0-11 14:24:08 标签: 风险前置识别

导读

高原隧道施工面临低氧、冻融、地质复杂等特殊环境,爆破作业产生的振动波通过地层传播至邻近古建筑(如藏式碉楼、古寺庙),需先明确二者的核心耦合要素,为评估与预警奠定基础。按 “振动参数 - 建筑特性 - 环境影响” 三维拆解,关键耦合关系包括:
爆破振动参数与建筑结构的耦合:高原隧道爆破常用台阶法、CD 法施工,...

高原隧道施工面临低氧、冻融、地质复杂等特殊环境,爆破作业产生的振动波通过地层传播至邻近古建筑(如藏式碉楼、古寺庙),需先明确二者的核心耦合要素,为评估与预警奠定基础。按 “振动参数 - 建筑特性 - 环境影响” 三维拆解,关键耦合关系包括:

爆破振动参数与建筑结构的耦合:高原隧道爆破常用台阶法、CD 法施工,振动波以纵波(压缩波)和横波(剪切波)形式传播,核心参数为峰值振速(PPV) 、振动频率、持续时间。不同类型古建筑对振动的耐受阈值差异显著:砖石结构古寺庙(如墙体厚 0.8-1.2m)耐受峰值振速通常≤0.15cm/s,木质框架藏式碉楼(梁柱榫卯连接)因抗震性较弱,耐受阈值更低(≤0.10cm/s);若振动频率与古建筑固有频率(多为 1-5Hz)接近,易引发共振,即使峰值振速未超阈值,也可能导致榫卯松动、墙体开裂。

高原环境与振动影响的耦合: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爆破炸药爆轰效率下降(约降低 10%-15%),为达到同等开挖效果需调整装药量,可能间接增加振动强度;冻融循环使地层土体孔隙水结冰膨胀,降低地层阻尼系数,振动波传播衰减减缓(比平原地区衰减率低 20%-30%),导致古建筑处振动叠加效应更明显;此外,高原强紫外线、昼夜温差大,使古建筑材料(如土坯、木构件)老化加速,抗振动能力进一步弱化,形成 “环境劣化 + 振动冲击” 的叠加风险。

建筑基础与地层传播的耦合:古建筑多建于坡地或冲洪积地层,高原冻土地基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易发生冻融扰动,导致基础不均匀沉降;若隧道与古建筑间存在断层、溶洞等地质缺陷,振动波会在此处发生反射、折射,形成局部 “振动放大区”—— 如某高原隧道施工中,因地层存在溶沟,古建筑处实测峰值振速较设计值放大 1.3 倍,直接引发墙体裂缝扩展。

赛为安全 (45)

📊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与古建筑安全的耦合评估体系:多维度量化分析

针对上述耦合关系,需构建 “监测数据校准 - 建筑安全评估 - 风险等级判定” 的耦合评估体系,兼顾高原隧道施工效率与古建筑保护要求,避免过度保守或冒进。

爆破振动监测数据的精准采集与校准:

监测点位按 “隧道 - 地层 - 建筑” 三级布设:隧道掌子面周边 50m 内布设 3-5 个振动传感器(采用防爆型 ICP 传感器,量程 0.01-10cm/s,采样频率≥2000Hz),实时采集爆破振动原始数据;地层传播路径上每隔 100m 布设 1 个传感器,记录振动波衰减规律;古建筑本体及基础布设 “点面结合” 监测网 —— 在建筑四角、梁柱节点、墙体裂缝处粘贴振速传感器(精度 ±0.001cm/s),同时安装裂缝宽度监测仪(量程 0-5mm,分辨率 0.001mm)、倾角传感器(测量范围 ±15°,精度 ±0.01°),同步采集振动响应与结构变形数据。

考虑高原环境影响,需对监测数据进行双维度校准:一是爆轰效率校准,通过现场试爆(小药量 1-2kg)对比实际爆轰与设计值,修正装药量计算模型;二是地层衰减校准,结合冻融期与非冻融期的监测数据,建立不同季节的振动衰减公式(如冻融期衰减系数取 1.2,非冻融期取 1.5),确保数据反映真实传播规律。

古建筑安全的耦合评估模型构建:

基于 “振动参数 - 结构响应 - 损伤阈值” 建立评估模型,核心包含三个子模块:

振动兼容性评估:将古建筑处实测峰值振速、频率与《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GB/T 50365)及建筑自身特性对比,如砖石古寺 PPV 超 0.15cm/s 或频率落在 1-3Hz 共振区间,判定为 “振动不兼容”;

结构响应评估:分析裂缝宽度变化(如监测到裂缝日均扩展≥0.02mm)、梁柱倾角偏移(超 0.1°)等数据,判断结构是否处于 “弹性变形” 或 “塑性损伤” 阶段 —— 木质构件若出现榫卯位移超 2mm,即判定为塑性损伤;

环境叠加评估:结合高原冻融、紫外线老化数据,修正损伤阈值,如冻融期古建筑土坯墙体的振动耐受阈值需下调 15%-20%,避免因环境劣化导致评估偏乐观。

评估结果按 “安全 - 关注 - 预警 - 危险” 四级划分,如某古碉楼实测 PPV 0.12cm/s(未超阈值)但裂缝扩展 0.015mm/d,判定为 “关注级”,需调整爆破参数;若 PPV 超 0.18cm/s 且裂缝扩展超 0.03mm/d,判定为 “危险级”,立即停止爆破。


🚨 基于耦合评估的分级预警机制:动态响应与处置

针对评估结果构建 “预警触发 - 指令下达 - 应急处置” 的分级预警机制,结合高原隧道施工特点,确保预警及时、处置高效,兼顾安全生产与古建筑保护。

四级预警的触发条件与响应措施:

安全级(绿色):古建筑处 PPV≤0.08cm/s,无裂缝扩展,结构响应稳定。响应措施:按原爆破方案施工,每周开展 1 次监测数据复盘,重点关注地层与建筑基础变化。

关注级(蓝色):PPV 0.08-0.12cm/s,或裂缝扩展 0.005-0.01mm/d,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响应措施:立即调整爆破参数(如减少单段装药量 10%-20%、采用毫秒延时爆破拉长振动持续时间),加密监测频次至每日 1 次,安排专人现场巡查古建筑外观(如墙体有无新裂纹)。

预警级(黄色):PPV 0.12-0.18cm/s,或裂缝扩展 0.01-0.03mm/d,出现轻微塑性损伤(如榫卯轻微位移)。响应措施:暂停爆破作业 24-48 小时,组织专家复核评估模型;优化爆破方案(如采用预裂爆破、控制爆破进尺≤1.5m);对古建筑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如墙体粘贴碳纤维布、梁柱设置支撑),加固完成后通过试爆(小药量 0.5kg)验证振动影响。

危险级(红色):PPV>0.18cm/s,或裂缝扩展超 0.03mm/d,结构出现明显损伤(如墙体倾斜、木构件断裂)。响应措施:立即停止隧道施工,启动古建筑应急保护预案;对古建筑进行抢险加固(如设置临时钢支架、注浆加固基础);重新规划隧道施工路线(如绕避古建筑 50m 以上),或采用非爆破工法(如机械开挖、盾构施工),待专家评估安全后再恢复作业。

预警信息的传递与协同处置:

构建 “监测终端 - 项目部 - 地方文旅部门 - 应急管理部门” 四级信息传递链路,适配高原通信条件:

常规预警(蓝、绿色)通过 4G / 卫星通信实时推送至项目部与文旅部门,30 分钟内反馈处置方案;

紧急预警(黄、红色)采用 “卫星 + 专人送达” 双渠道,确保偏远高原地区信息不中断,如红色预警需在 15 分钟内通知隧道掌子面停止作业,同时联系当地文物保护机构到场协同处置。

建立 “隧道施工 - 古建筑保护” 协同小组,成员包含爆破工程师、文物修复师、地质专家,预警触发时同步到场,制定 “一建一策” 处置方案 —— 如某古寺庙触发黄色预警后,协同小组决定采用 “分台阶微震爆破”(单段装药量降至 0.8kg),同时对寺庙墙体进行注浆加固,实现施工与保护的平衡。

赛为安全 (20)

🔄 持续优化循环:基于评估与预警数据的动态改进

为适应高原隧道施工的动态变化与古建筑安全的长期保护,需构建 “数据复盘 - 方案优化 - 模型迭代” 的持续改进循环,确保耦合评估与预警机制始终精准有效。

监测数据的定期复盘与分析:

每月对爆破振动监测数据(如不同工法、装药量的振动参数)、古建筑结构响应数据(裂缝扩展、倾角变化)进行汇总分析,识别 “高频预警场景”—— 如发现隧道穿越砂层段时,古建筑处振动衰减 slower,预警触发频次较高,需针对性优化地层加固方案(如超前注浆改良砂层);每季度结合高原季节变化(冻融期、雨季),分析环境因素对耦合评估的影响,如冻融期需将古建筑振动耐受阈值进一步下调 5%-10%。

爆破方案与预警模型的动态优化:

根据复盘结果调整爆破参数与评估模型:若某段隧道采用 CD 法施工时预警频次超 3 次 / 月,可调整为 CRD 法(交叉中隔壁法),减少单次爆破范围;若发现木质古建筑的共振频率实测值(2-4Hz)与原评估模型(1-3Hz)偏差较大,需更新模型中的频率参数,避免误判。

引入 “数字孪生技术”,搭建隧道 - 地层 - 古建筑的三维虚拟模型,模拟不同爆破方案下的振动传播与结构响应,提前预判风险 —— 如模拟显示某方案会导致古寺庙 PPV 超 0.2cm/s,可在实际施工前优化方案,减少试错成本。

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战化演练:

每半年开展 1 次 “爆破振动超标 - 古建筑损伤” 的应急演练,模拟黄色、红色预警场景,测试信息传递效率(如高原偏远地区信息送达时间≤30 分钟)、应急队伍响应速度(抢险加固人员到场时间≤2 小时)、临时加固措施有效性(如碳纤维布粘贴后,古建筑抗振动能力提升 20% 以上)。根据演练结果优化预案细节,如针对高原交通不便的问题,在隧道项目部储备预制钢支架、注浆设备等应急物资,缩短处置准备时间。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