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有些作业看似是员工在冒险,可如果不冒险,他有别的选择吗?他有权利作出其它选择吗?——利用心理学+授权机制来改善绩效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29 15:29:44 标签: Go-RISE

导读

某工厂厂长曾要求班组每天6:30下班前必须做完卫生。但员工到点就着急回家,普遍比较抗拒——要么随便应付,要么干脆不做。

后来厂长调整了策略:下班时间改为6:15,但额外给出15分钟专门做卫生。这15分钟完全由员工自主掌控——做得好,提前走;做得慢,晚下班。

结果,卫生情况明显改善,员工也不再抱怨。

为什么...

有些作业看似是员工在冒险,可如果不冒险,他有别的选择吗?他有权利拒绝吗?

这是一个许多管理者需要直面的问题。

来看一个案例。

某工厂厂长曾要求班组每天6:30下班前必须做完卫生。但员工到点就着急回家,普遍比较抗拒——要么随便应付,要么干脆不做。

后来厂长调整了策略:下班时间改为6:15,但额外给出15分钟专门做卫生。这15分钟完全由员工自主掌控——做得好,提前走;做得慢,晚下班。

结果,卫生情况明显改善,员工也不再抱怨。

为什么只是调整了时间安排,就会有这样的效果?

本质是“授权机制”带来了改变。


一、不是“要求你做”,而是“我们共同完成”

这个案例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有效的管理心理学模型——SAFER-LOOP中的CO-ACT子模型(常用于事故前调查/SHIELD)。

CO-ACT,指的是从“我要求你”转变成“我们共同完成”,它包含三个核心原则:

  1. Collaborative Mindset(合作思维)
    这是内在原则。管理者必须发自内心地相信合作、信任员工,以改进为目标而不是惩罚。没有这个心态,后续动作容易显得虚假。

  2. Autonomy(充分授权)
    这是机制保障。通过设计明确的授权规则——比如信息知情权、建议权、安全否决权等,你把“合作”落实为实实在在的制度。授权,在行为发生前就赋予员工力量和安全感。

  3. Communication Tactics(沟通策略)
    这是执行工具。只有建立在信任与授权的基础上,沟通才是真正双向的。否则即使使用“非暴力沟通”“提问技巧”等方法,也容易变成变相审问。


二、为什么“授权”在安全管理中如此重要?

很多人认为,一线员工“不需要思考,只需按指令操作”。

但事实上,思考是自主管理的前提。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责任意识。

在安全作业场景中,授权意味着:

  • 员工是否被允许在作业前识别风险?

  • 是否有时间做风险研判?

  • 识别出风险后,是否有权提出措施甚至暂停作业?

  • 能否对不安全指令说“不”?

比如:

  • 登高作业超过4米,没有安全带挂点,只能使用直梯——员工能不能拒绝?

  • 叉车运不规则货物,容易滑落——能不能提出改进建议,并得到反馈?

  • 普通员工必须戴耳塞,管理人员却不戴——能不能提出异议?

如果他们明明看到风险,却没有权利拒绝、无法推动改变,那么所谓的“安全责任”就只是一句空话。


三、用“授权机制”把责任真正落到员工手里


好的安全管理,不是靠层层施压、反复强调,而是通过机制设计让员工成为“参与式主体”。

就像开头的工厂案例一样:
厂长并没有批评员工“不负责任”,而是通过改变时间安排,把卫生工作的控制权交还给了员工自己。

这种授权看似很小,却切实地改变了行为模式。

真正的安全,来自于每一个一线作业者的清醒认知和主动参与。
而管理的责任,是给他们创造“能够参与,敢于拒绝,有权优化”的制度环境。

授权,不是放任,而是信任的表达和责任的传递。



另外,光有授权能力不济也实现不了目标;有了能力全功真的这么做了但是得到不了好的反馈,“授权的行为”不会重复。所以,在SHIELD调查中,要上下逻辑线关联使用,例如我们在谈论授权时,同时要考虑能力(SCORE)、反馈(i-REACT),如下:

  1. 赋权:明确给予员工在特定情境下的具体权利(否决、上报、建议、主持)。

  2. 赋能: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让员工知道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如培训风险识别能力、使用上报工具)。

  3. 赋誉:建立正向激励和容错文化,确保员工行使权利后不会受到负面反馈,反而能得到认可和奖励。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