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AI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借助智能终端实现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实时规范引导
导读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涵盖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生产过程具有作业场景复杂、设备精度要求高、人员操作风险点多等特点。作业人员在设备安装调试、零部件装配、重型设备操作等环节,若存在违规操作、防护装备佩戴不规范、进入危险区域等行为,易引发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依...
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涵盖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生产过程具有作业场景复杂、设备精度要求高、人员操作风险点多等特点。作业人员在设备安装调试、零部件装配、重型设备操作等环节,若存在违规操作、防护装备佩戴不规范、进入危险区域等行为,易引发设备损坏、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监督,存在覆盖范围有限、响应滞后、人为判断偏差等问题,难以实现对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全方位、实时化管控。AI 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借助智能终端,融合 AI 识别、实时通信、数据交互等技术,构建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实时规范引导体系,从 “事后追责” 转向 “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 智能终端配置:打造人员安全管理的 “随身管家”
智能终端是高端装备制造 AI 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核心交互载体,根据作业场景需求与人员岗位特点,形成 “穿戴式 + 手持式 + 固定部署式” 多元终端矩阵,实现对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全场景覆盖与实时感知。穿戴式终端聚焦个人安全状态监测与实时引导,包括智能安全帽、智能手环、智能工服等设备:智能安全帽集成高清摄像头、语音交互模块、定位芯片与环境传感器,可实时采集作业人员操作画面、所处位置信息,监测周围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噪声分贝,通过语音播报向人员推送安全提示;智能手环内置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功能,同时具备振动提醒与紧急呼叫按钮,当人员出现身体不适或遭遇紧急情况时,可快速触发报警;智能工服在关键部位嵌入压力传感器与导电纤维,能识别人员是否正确穿戴,同时监测作业过程中的肢体动作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如违规攀爬、过度弯腰等。
手持式终端以智能巡检平板为主,面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具备安全行为识别、隐患上报、数据查询等功能。终端内置 AI 图像识别算法,管理人员通过拍摄作业场景,可实时识别人员防护装备佩戴情况(如是否戴安全帽、穿防滑鞋)、设备操作是否符合规程、物料堆放是否违规等问题;支持图文、视频形式的隐患上报,自动关联地理位置与相关设备信息,便于后续跟踪处置;同时可实时查询作业指导书、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安全参数等资料,为规范人员操作提供数据支撑。
固定部署式终端主要包括智能监控摄像头与区域报警终端,部署在关键作业区域(如重型设备操作区、高空作业平台附近、危化品储存区)。智能监控摄像头采用 AI 视觉识别技术,24 小时不间断监测区域内人员行为,自动识别违规进入、跨越安全警戒线、未按规定操作设备等行为;区域报警终端与摄像头、穿戴式终端联动,当识别到违规行为时,立即触发声光报警,同时向区域内作业人员的穿戴式终端推送预警信息,实现 “视觉监测 + 声光提醒 + 个人终端预警” 的多重干预。
所有智能终端支持 5G、Wi-Fi 6、蓝牙等多种通信方式,确保数据实时传输;采用工业级防护设计,具备防水、防尘、抗冲击性能,适应高端装备制造车间粉尘多、机械振动强、环境复杂的使用场景;同时支持低功耗模式,满足长时间作业需求,保障终端持续稳定运行。
🎯 作业人员安全行为实时规范引导机制:构建 “识别 - 预警 - 纠正 - 记录” 闭环
依托智能终端采集的数据与 AI 分析能力,高端装备制造 AI 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全流程安全行为实时规范引导机制,实现对违规行为的及时干预与正确操作的正向引导,形成管理闭环。
在行为识别环节,系统通过 “终端感知 + AI 分析” 双维度实现精准识别。智能终端采集的图像数据、动作数据、位置数据实时上传至系统后台,AI 分析引擎采用多模型融合算法进行行为判断: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的 “防护装备识别模型”,通过分析作业人员头部、手部、脚部图像,判断安全帽、防护手套、防滑鞋等装备是否正确佩戴,识别准确率达 95% 以上;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 “操作规范识别模型”,通过智能工服传感器或摄像头捕捉人员肢体动作,与标准操作动作库对比,识别设备操作中的多余动作、顺序错误等违规行为;基于地理围栏技术的 “区域准入识别模型”,通过穿戴式终端定位数据,判断人员是否违规进入限制区域,如未授权人员进入重型设备控制室、非高空作业人员靠近高空作业区等。
预警干预环节采用 “分级预警 + 多渠道提醒” 策略,根据违规行为的风险等级(一般、较重、严重)触发不同预警方式。一般违规行为(如物料堆放轻微不规范)通过穿戴式终端推送文字提醒与轻微振动;较重违规行为(如未戴防护手套操作设备)触发终端语音预警、区域报警终端声光提示,同时向现场管理人员的手持式终端推送预警信息,要求及时到场纠正;严重违规行为(如违规进入高压设备区、高空作业未系安全带)除上述预警方式外,系统自动关联相关设备控制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暂停设备运行(如切断非紧急设备电源、停止机械臂操作),防止事故发生。预警信息中包含违规行为类型、风险后果、正确操作指引,帮助作业人员快速理解问题并纠正。
纠正指导环节注重 “即时指导 + 现场培训” 结合。当作业人员出现违规行为时,智能终端不仅推送预警信息,还同步提供图文或视频形式的正确操作指导,例如未按规范连接设备管线时,终端可展示标准连接步骤与注意事项;对于复杂操作违规(如精密零部件装配顺序错误),系统可调度技术人员通过手持式终端与作业人员进行视频连线,实时远程指导操作。同时,系统根据人员违规记录,自动生成个性化安全培训内容,推送至穿戴式终端或手持式终端,针对高频违规行为开展定向培训,强化人员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
记录归档环节实现行为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自动记录每一次违规行为的识别时间、地点、涉及人员、违规类型、预警方式、纠正结果等信息,形成个人安全行为档案;同时统计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违规行为频次与类型,生成安全行为分析报表,为企业优化安全管理措施(如调整重点监控区域、完善操作规程、加强特定岗位培训)提供数据支撑。行为档案与人员绩效考核、安全培训记录关联,作为人员岗位调整、奖惩评定的重要依据,形成 “数据记录 - 分析优化 - 管理提升” 的持续改进循环。
🔗 系统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的协同融合:提升整体安全管控效能
高端装备制造 AI 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并非独立运行,而是与企业现有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深度协同融合,实现数据互通、流程联动,提升整体安全管控效能。
在数据协同方面,系统与企业 MES(制造执行系统)、设备管理系统、HR(人力资源)系统建立数据接口,实现多维度数据共享。从 MES 系统获取生产计划、作业任务安排、工艺流程等信息,系统根据生产任务自动匹配对应的安全操作规程与行为规范,例如当安排精密数控机床装配作业时,自动向相关人员终端推送该设备的装配安全要求;从设备管理系统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维护记录、安全风险点等数据,将设备安全参数与人员操作行为关联分析,如当设备处于高温运行状态时,强化对人员靠近距离的监测与预警;从 HR 系统获取人员岗位信息、安全培训记录、资质证书等数据,系统根据人员岗位与资质自动分配作业权限,如仅允许具备高空作业资质的人员进入高空作业区域,未通过安全培训的人员无法接收关键设备操作任务,从源头防范资质不符导致的安全风险。
在流程协同方面,系统将安全行为管理融入企业现有作业流程,实现 “安全管控与生产作业同步推进”。在作业任务分配阶段,系统通过智能终端向人员推送任务的同时,同步推送对应的安全注意事项与风险提示,确保人员在作业前明确安全要求;在作业过程中,系统实时监测人员行为,发现违规及时干预,避免因违规操作影响生产进度或导致设备故障;在作业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安全行为评估报告,与作业任务完成情况一同提交至 MES 系统,作为作业任务验收的重要依据,若存在未整改的违规行为,需整改完成后才能通过验收,确保安全管理贯穿作业全流程。
在应急协同方面,系统与企业应急管理体系联动,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当智能终端识别到紧急情况(如人员受伤、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时,系统立即触发应急预案,自动向应急管理部门、医疗救援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推送事故信息(包括位置、事故类型、人员状态),同时调取事故现场周边的监控画面与设备运行数据,为应急指挥提供决策支持;通过智能终端向事故周边人员推送疏散指令与安全路线,引导人员快速撤离;应急处置过程中,系统实时记录处置措施与进展,处置完成后自动生成应急处置报告,纳入企业应急案例库,为后续应急预案优化提供参考。
❓ FAQs:深度解答实践关键疑问
问题 1: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业场景多样,涵盖精密装配、重型设备操作、高空作业等不同类型,智能终端如何实现对不同场景下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精准识别与针对性引导?针对复杂场景(如多人员协同作业、狭小空间作业),系统如何避免识别偏差与干预滞后?
针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多样的作业场景,智能终端通过 “场景化配置 + 专属识别模型” 实现精准识别与针对性引导,确保不同场景下安全行为管理的适配性。系统预先根据作业场景类型(精密装配、重型设备操作、高空作业等)构建场景特征库,包含各场景的环境特点、作业流程、安全风险点、行为规范要求等信息。当作业人员进入特定场景时,智能终端通过定位数据或场景特征识别(如识别场景内的标志性设备)自动匹配对应的场景模式,加载专属的安全行为识别模型与引导策略。
例如,在精密装配场景(如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装配),智能终端加载 “精密操作行为识别模型”,重点监测人员手部动作是否轻柔、是否使用专用工具、是否触碰零部件敏感部位等,引导内容聚焦精密操作的安全规范与零部件保护要求;在重型设备操作场景(如龙门吊操作),加载 “设备操作规范识别模型”,通过终端摄像头与设备操作面板数据联动,监测人员操作按钮顺序、操作力度、是否观察设备运行状态等,引导内容包含设备操作步骤与应急停机流程;在高空作业场景(如大型机床顶部检修),加载 “高空作业安全识别模型”,通过穿戴式终端的定位与姿态传感器,监测人员是否系安全带、是否在安全平台作业、是否违规向下抛掷物品等,引导内容侧重高空作业防护措施与应急救援方式。
针对多人员协同作业、狭小空间作业等复杂场景,系统通过 “多终端协同感知 + AI 融合分析 + 动态干预优先级” 解决识别偏差与干预滞后问题。在多人员协同作业场景(如多人配合完成重型装备组装),各人员的智能终端实时共享位置与行为数据,系统对多终端数据进行融合分析,识别人员间的协作是否符合安全规范,如避免人员动作冲突导致碰撞、确保协作流程符合安全顺序;当识别到违规行为时,根据行为影响范围与风险等级设定干预优先级,优先向影响范围大的违规行为相关人员推送预警,同时协调其他人员调整操作,避免连锁风险。
在狭小空间作业场景(如设备内部检修),由于空间限制导致单一终端监测视角受限,系统采用 “固定终端 + 穿戴终端” 协同监测模式,通过部署在狭小空间内的微型智能摄像头(固定终端)与人员穿戴的智能安全帽摄像头(穿戴终端),从多角度采集图像数据,AI 分析引擎对多视角数据进行拼接与融合,消除视觉盲区,提升行为识别准确性;同时,考虑到狭小空间内通信信号可能较弱,智能终端采用蓝牙 mesh 组网技术,实现终端间本地数据交互,确保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时,仍能实现违规行为的本地识别与预警,避免因数据传输延迟导致干预滞后。
问题 2:部分作业人员可能存在对智能终端的抵触情绪(如认为终端增加操作负担、侵犯隐私),企业在推广应用系统时,如何有效化解抵触情绪,提升人员接受度与使用积极性?
企业在推广高端装备制造 AI 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时,需从 “认知引导、体验优化、权益保障、激励引导” 四个维度入手,化解作业人员抵触情绪,提升系统接受度与使用积极性。
在认知引导层面,企业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培训,让作业人员正确认识系统的价值与作用,而非单纯将其视为 “监督工具”。组织系统应用宣讲会,邀请技术人员讲解智能终端的功能的同时,重点强调系统如何帮助人员规避安全风险、减少操作失误导致的返工与设备损坏,例如通过案例说明系统如何及时预警违规操作,避免人员受伤或设备故障;开展 “安全行为标兵” 分享活动,邀请提前体验系统并受益的人员分享使用感受,如 “终端提醒让我避免了一次未戴防护手套导致的手部划伤”,增强其他人员对系统的信任。同时,培训内容需结合人员岗位特点,采用实操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人员直观了解终端操作方法,降低使用门槛,消除 “操作复杂” 的顾虑。
在体验优化层面,企业需根据作业人员反馈持续优化智能终端设计与系统功能,减少对正常作业的干扰。在终端硬件设计上,注重轻量化与舒适性,如智能安全帽采用高强度轻质材料,重量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长时间佩戴导致疲劳;智能工服的传感器与导电纤维布局避开人体活动关键部位,不影响肢体灵活性。在系统功能上,优化预警机制,避免过度预警导致人员反感:通过分析作业场景与人员操作习惯,设置合理的预警阈值,如在重型设备操作场景中,对人员短暂靠近设备(非危险距离)不触发预警,仅当持续靠近或进入危险区域时才预警;同时允许作业人员在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抢修)临时申请 “预警豁免”,经管理人员审批后,在限定时间内暂停非关键安全预警,确保紧急作业顺利开展。
在权益保障层面,企业需明确系统数据采集与使用的边界,保障作业人员隐私权益,消除 “隐私被侵犯” 的顾虑。制定清晰的数据使用规范,明确智能终端采集的图像数据、定位数据、生命体征数据仅用于安全管理,不得用于其他用途(如员工日常行为监控、绩效考核中的非安全相关评估);对采集的图像数据进行隐私保护处理,如对非作业相关的人员面部、无关场景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建立数据访问权限管控机制,仅授权安全管理、应急救援等相关岗位人员访问数据,且访问行为需记录在案,定期审计;同时通过员工代表大会、公示等方式向人员公开数据采集范围、用途与保护措施,接受人员监督,增强人员对数据安全的信任。
在激励引导层面,企业将系统数据与正向激励机制结合,鼓励作业人员主动规范安全行为,提升使用积极性。建立 “安全行为积分制度”,作业人员在一定周期内无违规行为、及时上报隐患、积极参与安全培训,系统自动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培训机会、假期等福利;每月评选 “安全行为之星”,根据系统记录的安全行为数据(违规次数、隐患上报数量、培训完成情况)综合评定,获奖人员在企业内部公示表彰,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将安全行为表现与职业发展关联,在岗位晋升、技能等级评定中,优先考虑安全行为记录良好的人员,形成 “规范行为有奖励、违规行为有约束” 的正向导向,让作业人员从 “被动接受管理” 转变为 “主动规范行为”。
问题 3:智能终端依赖电池供电,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长时间连续作业(如 24 小时三班倒生产)场景下,如何解决终端续航问题?当终端出现故障(如硬件损坏、软件卡顿)时,如何确保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管理不中断?
针对智能终端在长时间连续作业场景下的续航问题,系统从 “硬件优化 + 充电保障 + 能耗管理” 三个维度构建续航解决方案,确保终端持续供电,满足 24 小时作业需求。
在硬件优化层面,智能终端采用高容量、长寿命电池与低功耗元器件,从源头提升续航能力。穿戴式终端(如智能安全帽、智能手环)配备大容量锂电池,容量根据终端功能需求设计,智能安全帽电池续航可达 12 小时以上,智能手环续航可达 72 小时以上,满足单班作业需求;采用低功耗 CPU、传感器与通信模块,例如选用低功耗蓝牙芯片传输数据,在保证数据传输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耗;终端具备电量实时监测功能,通过屏幕显示或语音播报向人员提示剩余电量,便于人员提前安排充电。
在充电保障层面,企业在车间内合理布局充电设施,提供便捷的充电服务。在作业人员休息区、交接班点、关键作业区域附近部署无线充电座、USB 充电接口、便携式充电箱等设施,人员可在休息间隙为终端充电,例如智能安全帽可直接放置在无线充电座上充电,30 分钟内可充至 50% 以上电量;为三班倒作业配置备用电池与终端,每个班组配备一定数量的备用电池,人员交接班时可更换满电电池,或直接领用备用终端,确保终端持续使用;对于手持式终端(如智能巡检平板),配备快充充电器,支持快速充电,1 小时内可充满电,满足紧急补电需求。
在能耗管理层面,系统具备智能能耗调节功能,根据作业状态自动调整终端功耗。当终端检测到人员处于作业状态时,保持全功能运行,确保行为识别与预警的实时性;当检测到人员处于休息状态或作业暂停时,自动切换至低功耗模式,关闭非必要功能(如高清摄像头、高频数据传输),仅保留定位、电量监测等基础功能,降低能耗;系统可根据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班次,预设能耗管理策略,如在夜班作业期间(人员较少、作业强度较低)自动降低终端数据采集频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