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城市供水企业技术人员在水厂运营中落实安全生产履职,水质检测频率与供水管道维护标准该如何设定?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1 发表时间:2025-10-16 15:23:25 标签: 安全生产履职

导读

城市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居民健康,技术人员落实安全生产履职需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22)及水厂实际运营场景,按 “核心指标高频监测、辅助指标定期监测、特殊情况动态调整” 的原则设定检测频率,避免 “一刀切” 或 “过度检测”,确保水质安全与运营效率平衡。

一、水质检测频率设定:基于风险分级与规范要求的科学适配

城市供水水质直接关系居民健康,技术人员落实安全生产履职需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22)及水厂实际运营场景,按 “核心指标高频监测、辅助指标定期监测、特殊情况动态调整” 的原则设定检测频率,避免 “一刀切” 或 “过度检测”,确保水质安全与运营效率平衡。

(一)按水质指标重要性分级设定基础频率

核心安全指标(每日必检):聚焦影响人体健康的关键指标,需每日在水厂进水口、出水口、管网末梢水(至少 3 个代表性点位)各检测 1 次,包括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毒理学指标”(余氯、硝酸盐、亚硝酸盐)、“感官性状指标”(色度、浑浊度、臭和味)。例如余氯需控制在出厂水≥0.3mg/L、末梢水≥0.05mg/L,每日检测可实时监控消毒效果,避免微生物超标;浑浊度需≤1NTU,高频检测能及时发现沉淀池、滤池运行异常(如滤料堵塞导致过滤效果下降)。

重要功能指标(每周 2-3 次):针对反映水厂工艺运行状态的指标,如 “pH 值(6.5-8.5)、耗氧量(≤3mg/L)、铁(≤0.3mg/L)、锰(≤0.1mg/L)”,每周在出厂水、管网关键节点(如中途加压泵站)检测 2-3 次。这类指标异常虽不直接引发健康风险,但能反映工艺问题(如 pH 值异常可能是混凝剂投加量不当,铁锰超标可能是滤池反冲洗不彻底),定期检测可提前排查工艺隐患,避免后续水质恶化。

辅助监测指标(每月 1 次):包括 “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 等指标,每月在出厂水、管网末梢水各检测 1 次即可。这类指标受水源水质、管网腐蚀影响较小,变化周期长,低频检测既能掌握水质长期趋势,又能减少检测成本与工作量。

(二)结合特殊场景动态调整检测频率

水源异常时加密检测:若水厂水源为地表水(如河流、水库),遇暴雨、汛期或上游排污事件,需立即加密进水口、出水口的微生物指标(每 2 小时 1 次)、重金属指标(如铅、镉,每 4 小时 1 次)检测,同时增加 “耗氧量、氨氮” 等污染指标监测,防止污染物进入管网;若水源为地下水,遇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需加密 “砷、氟化物” 等地质性指标检测,避免地下水层扰动导致指标超标。

管网突发问题时专项检测:当管网出现爆管、维修后恢复供水,需在维修点位周边 3 个末梢水点位加密检测(每日 2 次,持续 3 天),重点监测 “菌落总数、余氯、浑浊度”,确认管网水质未受二次污染;若用户反馈水质异常(如自来水发黄、有异味),需 2 小时内到达现场取样,检测 “铁、锰、余氯” 等相关指标,快速定位问题原因(如管网腐蚀、局部死水)。

特殊时期强化检测:在夏季高温期(微生物易繁殖)、冬季低温期(管网易冻裂)及节假日(用水需求激增),需将核心安全指标检测频率从 “每日 1 次” 提升至 “每日 2 次”,同时增加管网末梢水取样点位(覆盖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区域),确保特殊时期水质稳定。

赛为安全 (33)

二、供水管道维护标准:围绕 “防泄漏、防腐蚀、保畅通” 的全周期管控

供水管道是水厂运营的 “生命线”,技术人员需按 “预防为主、分级维护、应急响应” 的原则设定维护标准,覆盖管道日常巡检、定期养护、故障修复全流程,避免因管道问题导致停水、水质二次污染或水资源浪费。

(一)日常巡检标准:高频排查与隐患早发现

巡检频率与范围:按管道材质、使用年限、所处环境分级设定巡检频率 —— 球墨铸铁管(使用年限≤10 年)、PE 管(使用年限≤15 年)等新型管道,每月巡检 1 次;灰口铸铁管(使用年限>20 年)、钢管(使用年限>15 年)等老旧管道,每半月巡检 1 次;穿越河流、铁路、公路的特殊管道,每周巡检 1 次。巡检范围需覆盖 “管道沿线地面(有无沉降、积水)、阀门井(有无漏水、设备锈蚀)、消火栓(有无损坏、出水正常)、水表井(有无渗水、表具故障)”,同时记录管道周边施工情况(如第三方开挖作业需提前预警,防止管道被挖断)。

巡检内容与判断标准:地面巡检需重点观察 “有无不明积水(可能是管道泄漏)、路面隆起或塌陷(可能是管道变形)、植被异常茂盛(可能是管道漏水滋养)”;阀门井巡检需检查 “阀门开关是否灵活、井内有无积水(积水深度≤5cm)、阀门本体有无锈蚀(锈蚀面积≤10%)”;消火栓巡检需测试 “出水压力(静压≥0.2MPa、动压≥0.15MPa)、接口有无漏水、闷盖是否完好”,发现问题需立即记录并纳入整改清单,整改完成时限不得超过 24 小时(紧急隐患如消火栓破损需 2 小时内修复)。

(二)定期养护标准:延长管道寿命与保障性能

管道冲洗与消毒(每年 1-2 次):对使用年限>5 年的管网,每年春季(用水高峰前)、秋季(水质易波动期)各开展 1 次管道冲洗,采用 “高速水流冲洗法”(流速≥1.5m/s),冲洗时间持续至出水浑浊度≤1NTU;对管网末梢、死水管段(如小区内长期未使用的支管),每季度开展 1 次局部冲洗,同时检测冲洗后水质(余氯≥0.05mg/L、菌落总数≤100CFU/mL),防止死水导致微生物超标。

管道防腐处理(按材质与腐蚀程度):钢管、灰口铸铁管等易腐蚀管道,每 3-5 年进行 1 次防腐层检测(采用管道防腐层检测仪),若发现防腐层破损(破损面积>5cm²),需及时修补(采用环氧煤沥青、聚乙烯胶带等防腐材料);对土壤腐蚀性较强的区域(如 pH 值<6.5 或含盐量>0.5% 的土壤),管道外侧需加装阴极保护装置,每半年检测 1 次保护电位(确保电位在 - 0.85V 至 - 1.2V 之间),防止电化学腐蚀。

阀门与消火栓维护(每季度 1 次):阀门需每季度进行 1 次开关操作(全关后再全开,避免阀门卡涩),同时加注润滑油(如凡士林、齿轮油);消火栓需每季度进行 1 次出水测试(出水时间≥30 秒,观察水流是否均匀),冬季需对室外消火栓采取保温措施(如包裹保温棉、安装保温套),防止冻裂;对故障阀门、消火栓,维修更换需使用同型号、同压力等级的配件(如阀门公称压力需与管道工作压力匹配,避免超压损坏)。

(三)故障修复标准:快速响应与最小影响

泄漏修复时限:按泄漏影响范围分级设定修复时限 ——DN≥800mm 的主干管泄漏(影响万户以上用户),需 3 小时内到达现场,24 小时内完成修复;DN300-DN600mm 的支管泄漏(影响千户以上用户),需 2 小时内到达现场,12 小时内完成修复;DN≤200mm 的支管泄漏(影响百户以内用户),需 1 小时内到达现场,6 小时内完成修复。修复过程中需采取 “断水隔离 - 排水 - 修复 - 冲洗 - 水质检测” 流程,修复后需检测管道水质(余氯、菌落总数达标)方可恢复供水。

管道更换标准:当管道出现 “严重腐蚀(管壁厚度减少>30%)、频繁泄漏(半年内泄漏≥3 次)、变形或破裂(无法修复)”,需及时更换管道,更换管道材质需优于原材质(如灰口铸铁管更换为球墨铸铁管、钢管更换为 PE 管),接口连接需符合规范(如球墨铸铁管采用 T 型接口,PE 管采用热熔对接);更换后需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保压 1 小时无渗漏)与水质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 24 小时,消毒后余氯≥2mg/L),确保新管道安全投入使用。

赛为安全 (26)

三、实用问答 FAQs(聚焦标准设定与实操难题)

问题 1:我们水厂水源是水库地表水,夏季汛期时水源水质波动大,经常出现浑浊度、氨氮超标,这种情况下除了加密检测,水质检测频率具体该如何调整,还需要增加哪些专项检测指标,才能确保出厂水达标?

夏季汛期地表水水源波动大,需从 “检测频率动态加密、指标范围扩展、工艺联动调整” 三方面优化水质检测方案,确保出厂水达标。首先是检测频率调整:核心安全指标中,“浑浊度、余氯” 需从每日 1 次提升至每 2 小时 1 次(进水口、沉淀池出口、滤池出口、出厂水各 1 次),实时监控工艺处理效果;“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 需从每日 1 次调整为每日 3 次(进水口、出厂水、管网末梢水),防止微生物突破工艺屏障。重要功能指标中,“氨氮、耗氧量” 需每 4 小时检测 1 次(仅进水口、滤池出口),因为汛期雨水冲刷易导致水源氨氮升高,需通过检测数据调整混凝剂、消毒剂投加量;“藻类总数” 需每日检测 1 次(进水口),若藻类总数>100 万个 / L,需提前投加除藻剂(如高锰酸钾,投加量 0.5-1mg/L),避免藻类堵塞滤池或产生异味。

其次是增加专项检测指标:汛期需额外检测 “色度(目标≤15 度)、嗅阈值(目标≤30)、叶绿素 a(目标≤10μg/L)”,这些指标能反映水源受污染与藻类繁殖情况;若上游有农业面源污染,需增加 “总磷、总氮” 检测(每周 2 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若遇暴雨后水源出现异常颜色(如黄色、褐色),需临时检测 “铁、锰、悬浮物”(每 2 小时 1 次),判断是否有泥沙入厂,及时调整沉淀池排泥周期(如从每日 1 次改为每日 2 次)。

最后是检测与工艺联动:建立 “检测数据 - 工艺调整” 快速响应机制,例如进水口浑浊度>50NTU 时,立即增加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从 20mg/L 提升至 30mg/L),同时延长沉淀池停留时间(从 1.5 小时增加至 2 小时);滤池出口余氯<0.5mg/L 时,立即提高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投加量(从 2mg/L 提升至 3mg/L),确保出厂水余氯达标。通过这种 “高频检测 + 精准调参” 的方式,可有效应对汛期水源波动,保障出厂水安全。


问题 2:我们负责的供水区域内有不少使用超过 20 年的灰口铸铁管,管道老化导致频繁泄漏,维修成本高且影响居民用水,想知道这类老旧管道的维护标准该如何优化,是否需要提前更换,更换时该选择哪种材质的管道,有哪些注意事项?

老旧灰口铸铁管(使用年限>20 年)因材质脆、易腐蚀,需从 “强化维护延缓老化、科学评估决定更换、规范更换保障质量” 三方面优化管理,平衡维护成本与供水安全。首先是优化维护标准:将巡检频率从每半月 1 次提升至每周 1 次,重点检查 “管道沿线地面有无细微积水(早期泄漏信号)、阀门井内有无锈蚀积水”,同时采用 “管道泄漏检测仪”(如听漏仪)每月对管道进行 1 次全面检漏,定位隐蔽泄漏点(如地下管道微小裂缝),避免泄漏扩大;每 2 年对管道进行 1 次内衬修复(如采用水泥砂浆内衬、环氧树脂内衬),修复后需检测内衬厚度(≥5mm)与光滑度(表面粗糙度≤0.01mm),提升管道抗腐蚀能力与通水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3-5 年。

其次是科学评估更换时机:当管道出现 “半年内泄漏≥4 次、内衬修复后仍频繁腐蚀(管壁厚度减少>40%)、通水能力下降>30%(因管内结垢导致)”,或所在区域为学校、医院等重点用户集中区,需优先安排更换,避免因突发泄漏导致长时间停水。更换材质建议选择球墨铸铁管或 PE 管:球墨铸铁管抗压强度高(≥420MPa)、抗腐蚀能力强(使用寿命≥30 年),适合市政主干道(DN≥300mm);PE 管重量轻、接口密封好(热熔对接无渗漏)、耐腐蚀(适合土壤腐蚀性强的区域),适合小区支管(DN≤200mm),两种材质均需符合《给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19)要求,避免使用非标产品。

最后是更换施工注意事项:更换前需制定 “断水预案”,提前 24 小时通知用户断水时间(避开用水高峰,如选择夜间 22:00 - 次日 6:00),并在断水区域设置临时供水点(如移动供水车);施工时需采用 “机械开挖”(避免人工开挖损伤周边管道),管道基础需采用砂石垫层(厚度≥10cm,压实度≥95%),防止管道沉降;接口连接需严格按规范操作(球墨铸铁管采用橡胶圈接口,打压试验保压 1 小时无渗漏;PE 管采用热熔对接,接口需进行外观检查,无裂缝、错边);更换后需进行管道冲洗(流速≥1.5m/s,持续至出水浑浊度≤1NTU)与水质检测(余氯、菌落总数达标),合格后方可恢复供水,同时建立新管道档案(记录材质、安装时间、位置坐标),便于后续维护。


问题 3:水厂管网末梢水经常出现余氯不达标(<0.05mg/L),怀疑是管道过长导致余氯衰减,这种情况下该如何调整水质检测频率,同时从管道维护角度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确保末梢水余氯达标?

管网末梢水余氯不达标多因 “管道距离远、水流速度慢、管道内微生物消耗余氯” 导致,需从 “检测优化定位问题、维护改进减少衰减” 两方面解决,确保末梢水水质符合标准。首先是调整水质检测频率与点位:将末梢水余氯检测频率从每日 1 次提升至每日 2 次(早 8:00、晚 8:00,对应用水高峰前后),同时增加末梢水取样点位,按 “距离水厂由近及远” 划分 3 个区域(近区≤2km、中区 2-5km、远区>5km),每个区域至少设置 5 个点位(覆盖不同户型小区、楼层),通过检测数据判断余氯衰减规律 —— 若仅远区末梢水余氯不达标,说明是管道距离导致;若某区域不同点位均不达标,可能是管道内微生物超标消耗余氯。

同时增加专项检测指标:对余氯不达标的末梢水点位,额外检测 “菌落总数、异养菌总数”(每周 2 次),若菌落总数>100CFU/mL、异养菌总数>1000CFU/mL,说明管道内存在微生物滋生,需同步采取消毒措施;检测 “管道内水流速度”(每月 1 次),若远区管道水流速度<0.6m/s(易形成死水),需通过调整阀门开度、优化管网水力工况(如开启中途加压泵站)提升流速,减少余氯消耗。

其次是从管道维护角度采取改进措施:一是开展管道冲洗与消毒,对远区末梢、死水管段(如小区内末端支管)每 2 周开展 1 次高速水流冲洗(流速≥2m/s),冲洗后采用 “二次加氯”(通过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投加含氯消毒剂,使末梢水余氯回升至 0.1-0.2mg/L),消毒后需检测余氯与微生物指标,确保达标;二是修复管道泄漏与腐蚀,对远区管道采用 “管道内窥检测”(每半年 1 次),定位泄漏点与腐蚀严重段,及时修复或更换(如将腐蚀严重的支管更换为 PE 管),减少外界微生物进入管道;三是优化管网布局,若远区用户较多且管道过长(>8km),可考虑增设中途加氯站或加压泵站,通过 “分段加氯”(水厂出厂加氯 + 中途补氯)确保末梢水余氯达标,加氯量需根据检测数据调整(如中途加氯量控制在 0.2-0.3mg/L,避免余氯过高产生异味)。


最后是建立长效监测机制:对末梢水余氯达标情况实行 “每日统计、每周分析”,若连续 1 周某区域末梢水余氯达标率<90%,需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排查(如检查管道是否有死水、二次供水设施是否消毒到位),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