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涂料行业AI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系统:深化风险识别及时性与隐患整改效果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0-15 15:20:46 标签: AI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系统

导读

系统的硬件设备(传感器、摄像头)如何满足防爆标准,确保在危化品区域安全运行? 🛡️⚗️
AI 系统的硬件设备从 “防爆类型适配、材质选型、安装规范” 三个维度严格遵循防爆标准,确保在涂料生产危化品区域(如溶剂储罐区、调漆车间)安全运行,完全符合 GB 3836《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系列标准要求。

1. 涂料生产涉及多种危化品,部分区域存在防爆要求,AI 系统的硬件设备(传感器、摄像头)如何满足防爆标准,确保在危化品区域安全运行? 🛡️⚗️

AI 系统的硬件设备从 “防爆类型适配、材质选型、安装规范” 三个维度严格遵循防爆标准,确保在涂料生产危化品区域(如溶剂储罐区、调漆车间)安全运行,完全符合 GB 3836《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系列标准要求。

在防爆类型适配方面,根据危化品区域的爆炸危险等级(如 0 区、1 区、2 区)选择对应防爆类型的设备:溶剂储罐区(属于 0 区,持续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采用 “本质安全型(Ex ia)” 传感器与摄像头,这类设备通过限制电路能量,确保即使在故障状态下也不会产生足以点燃爆炸性气体的火花或温度;调漆车间(属于 1 区,可能偶尔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采用 “隔爆型(Ex d)” 设备,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内部爆炸向外壳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成品灌装区(属于 2 区,不太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或仅在短时间内存在)可采用 “增安型(Ex e)” 设备,通过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安全程度,防止电气设备产生危险温度、电弧和火花。例如,储罐区的可燃气体传感器选用 Ex ia ⅡC T4 Ga 等级,可在含有甲苯、二甲苯(ⅡC 类爆炸性气体)、环境温度不超过 135℃(T4)的 0 区安全工作。

材质选型上,设备外壳与核心部件优先选用防爆、防腐材质:传感器与摄像头外壳采用铸铝合金(如 ZL102)或不锈钢(316L),铸铝合金外壳经表面阳极氧化处理,提高抗腐蚀性能,可抵御涂料溶剂与腐蚀性原料的侵蚀;设备内部电路板采用阻燃材料(如 FR-4 环氧树脂板),导线选用阻燃屏蔽电缆(如 RVVP 2×1.0mm²),避免因材质燃烧引发爆炸风险。接触涂料或溶剂的传感器探头(如液位传感器探头)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耐溶剂腐蚀性能优异,确保长期使用后数据采集精度不受影响。

安装规范方面,严格按照防爆电气设备安装规程执行:设备安装前需对安装区域进行爆炸危险等级确认,确保设备防爆等级与区域等级匹配;设备接线采用防爆密封接头(如 Ex d 型格兰头),电缆引入装置需做好密封处理,防止爆炸性气体进入设备内部;隔爆型设备的外壳接合面需符合间隙与长度要求(如 ⅡC 类设备接合面间隙≤0.15mm,接合面长度≥12.5mm),安装时需清理接合面杂质,避免因间隙超标导致防爆失效;设备接地电阻需≤4Ω,接地线缆选用黄绿双色铜芯电缆(如 BVR 4mm²),确保设备外壳静电及时释放,防止静电火花引发爆炸。同时,安装完成后需由具备防爆电气安装资质的单位进行验收,出具防爆验收报告,确保安装合规。

赛为安全 (1)

2. 涂料生产批次频繁切换,不同批次原料特性差异大(如溶剂闪点、树脂粘度),AI 系统如何快速适配批次变化,确保风险识别及时性不受影响? 🧪🔄

AI 系统通过 “批次原料特征快速录入 + 风险阈值动态调整 + 工艺参数自适应匹配” 的三重机制,快速适配涂料生产批次切换,确保风险识别始终及时、精准,不受原料特性差异影响。

批次原料特征快速录入环节,系统提供 “模板化录入 + 自动识别” 两种方式,高效采集新批次原料特性:模板化录入支持技术人员通过系统界面快速填写新批次原料的关键参数,如溶剂闪点(如甲苯批次 A 闪点 25℃、批次 B 闪点 28℃)、树脂粘度(如环氧树脂批次 X 粘度 800mPa・s、批次 Y 粘度 1200mPa・s)、颜料含水率等,系统自动将这些参数归类至 “原料特征库”;自动识别则通过对接原料供应商提供的电子数据(如原料 COA 报告电子版),或通过扫描原料包装上的二维码 / 条形码,自动提取原料特性参数,无需人工手动录入,例如扫描某批次溶剂包装二维码,系统直接获取闪点、纯度、爆炸极限等数据,录入时间从人工录入的 10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内。

风险阈值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批次原料特性,自动更新各风险点的预警阈值:系统内置 “原料特性 - 风险阈值” 关联模型,当新批次原料录入后,模型根据原料特性参数自动计算并调整对应的风险阈值。例如,切换至闪点 25℃的溶剂批次时,系统自动将储罐温度预警阈值从 50℃下调至 40℃,可燃气体浓度一级预警阈值从 10% LEL 下调至 8% LEL,避免因溶剂闪点降低导致风险阈值过高,延误预警;切换至粘度 1200mPa・s 的树脂批次时,将搅拌罐搅拌速度预警阈值从 800r/min 下调至 600r/min,防止因树脂粘度升高导致搅拌负荷过大引发设备过载风险。阈值调整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在原料批次切换完成后 10 秒内即可完成,确保风险识别与新批次原料特性同步适配。

工艺参数自适应匹配环节,系统根据新批次原料特性,自动推荐或调整工艺参数,从源头减少因原料差异导致的风险,间接保障风险识别及时性:例如,使用高粘度树脂批次时,系统自动推荐将研磨机研磨时间从 15 分钟延长至 20 分钟,研磨转速从 1500r/min 降至 1200r/min,避免因研磨不充分导致涂料结块,引发设备堵塞风险;使用低闪点溶剂批次时,推荐将调漆车间通风量从 10000m³/h 提升至 15000m³/h,降低车间可燃气体浓度积聚速度,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同时,系统实时监测新批次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与风险数据,若发现参数偏离推荐范围(如研磨时间延长后涂料细度仍超标),自动微调风险预警阈值(如将研磨机电流预警阈值从 15A 上调至 18A),确保风险识别始终贴合当前批次生产实际。

赛为安全 (2)

3. 部分涂料生产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人员储备不足,如何确保这类企业能顺利操作 AI 系统,充分发挥风险识别与隐患整改效果? 👥💡

针对小规模涂料企业技术人员储备不足的问题,AI 系统通过 “简化操作界面 + 智能引导流程 + 远程支持服务” 的组合策略,降低操作门槛,确保企业能顺利使用系统,充分发挥其效能。

简化操作界面方面,系统采用 “场景化、傻瓜化” 设计,减少复杂操作步骤:将系统核心功能(如风险查看、隐患上报、整改跟踪)按 “生产环节”(原料储存、配料、研磨、调漆)或 “用户角色”(班组长、巡检员、安全员)进行分类,呈现在主界面,用户无需多层级查找;例如,巡检员登录后,主界面直接显示 “今日巡检任务”“待确认隐患”“风险预警提醒” 三个核心模块,点击 “巡检任务” 即可查看巡检路线、需检查的设备与参数,操作步骤从传统系统的 5-8 步简化至 2-3 步。界面采用大图标、清晰配色(如红色表示高风险、黄色表示中风险),关键按钮(如 “上报隐患”“确认整改”)尺寸放大,配备文字说明与图标,降低视觉识别难度,即使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操作人员也能快速理解。

智能引导流程通过 “实时提示 + 分步指引”,辅助用户完成复杂操作:当用户进行隐患上报时,系统会弹出分步指引窗口,第一步提示 “拍摄隐患现场照片(需清晰显示隐患位置与状态)”,第二步提示 “选择隐患类型(如溶剂泄漏、设备异常、操作违规)”,第三步提示 “填写隐患描述(如‘储罐区阀门处有溶剂滴落’)”,每一步都配备示例图片与填写说明,避免用户因操作不熟悉导致信息填写错误;当用户查看风险预警时,系统会自动弹出 “风险应对指引”,如 “甲苯浓度升至 12% LEL(一级预警),建议:1. 开启防爆排风扇;2. 禁止区域内动火作业;3. 疏散非必要人员”,指引内容简洁明了,无需技术人员分析即可执行。同时,系统支持语音交互操作,用户可通过语音指令(如 “上报研磨机异常”“查看储罐区风险”)完成操作,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

远程支持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保障,解决操作与系统故障问题:系统内置 “远程支持” 模块,用户点击模块即可发起远程协助请求,支持文字咨询、图片 / 视频沟通、远程桌面控制三种方式;例如,用户遇到隐患整改方案无法理解时,可拍摄方案截图发送给技术支持人员,支持人员通过标注工具圈出关键步骤,进行文字讲解;若遇到系统参数设置问题,支持人员可通过远程桌面控制,协助用户完成参数调整,无需企业技术人员自行操作。同时,系统提供 “知识库 + 视频教程”,知识库收录常见操作问题(如 “如何切换原料批次”“如何查看整改进度”)与解决方案,视频教程以动画或实景拍摄形式演示系统操作流程(如 “隐患上报完整步骤演示”),用户可随时查阅学习。此外,系统供应商提供定期上门培训服务(如每季度 1 次),针对企业操作人员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指导,确保人员操作技能持续提升。

赛为安全 (3)

AI 系统提升风险识别及时性与隐患整改效果的实践要点 🎯✅

1. 风险识别及时性提升:从 “被动响应” 到 “主动预判” 的关键动作

为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及时性,企业在部署 AI 系统时需关注三个关键动作:一是 “风险点精准梳理”,结合涂料生产实际,全面梳理各环节风险点(如原料储存区的 “溶剂泄漏”“超压” 风险,研磨环节的 “设备过载”“涂料结块” 风险),为每个风险点配置专属采集设备与预警规则,避免因风险点遗漏导致预警延迟;二是 “数据采集频率优化”,针对高风险环节(如溶剂储罐区),将数据采集频率从默认的 2 秒 / 次提升至 1 秒 / 次,确保风险信号第一时间被捕捉,例如储罐区可燃气体浓度从 10% LEL 升至 12% LEL 时,系统可在 1 秒内触发预警,比 2 秒采集频率提前 1 秒响应;三是 “预警信息触达优化”,根据用户工作场景调整预警推送方式,如巡检人员在车间移动作业时,优先通过手机 APP 推送振动预警 + 语音提醒,管理人员在办公室时,同步推送电脑弹窗 + 短信提醒,确保预警信息 “到人、到岗、及时”。


2. 隐患整改效果保障:从 “表面完成” 到 “彻底根治” 的管理闭环

确保隐患整改效果需构建 “全流程管理闭环”:一是 “整改方案评审机制”,针对重大隐患(如溶剂储罐大量泄漏),整改方案需组织技术、安全、生产多部门联合评审,确认方案技术可行性与安全合规性,避免因方案不合理导致整改不彻底;二是 “整改过程旁站监督”,较大隐患整改时,安全员需在现场旁站监督,记录整改关键步骤(如阀门更换过程、密封测试过程),拍摄整改照片与视频,上传至系统存档,确保整改按方案执行;三是 “整改后跟踪评估”,隐患整改完成后,系统自动启动跟踪评估周期(重大隐患跟踪 3 个月,较大隐患跟踪 1 个月,一般隐患跟踪 15 天),定期采集相关数据(如储罐区气体浓度、设备振动数据),若跟踪期内未出现同类隐患,判定整改效果合格;若出现复发,自动触发二次整改流程,分析复发原因(如首次整改未更换密封垫),调整整改方案,直至隐患彻底消除。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