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行业依托AI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井下风险动态分级与隐患处置优先级排序
导读
矿山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存在顶板垮塌、瓦斯泄漏、水害、火灾等多种安全风险,且隐患具有隐蔽性强、演化速度快的特点,传统的人工风险分级与隐患处置方式难以实时响应井下动态变化,易导致风险管控滞后、隐患处置无序。AI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管理系统凭借其实时数据采集、智能算法分析、动态决策支持的能力,能够精准适配...
矿山井下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存在顶板垮塌、瓦斯泄漏、水害、火灾等多种安全风险,且隐患具有隐蔽性强、演化速度快的特点,传统的人工风险分级与隐患处置方式难以实时响应井下动态变化,易导致风险管控滞后、隐患处置无序。AI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管理系统凭借其实时数据采集、智能算法分析、动态决策支持的能力,能够精准适配矿山井下特殊场景,实现风险的动态分级与隐患处置的优先级排序,为矿山井下安全生产筑牢智能防线 🛡️🔍
一、适配矿山井下特殊场景,构建数据采集与传输基础 📡⛏️
要实现井下风险动态分级与隐患处置优先级排序,首先需解决 AI 系统在井下复杂环境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问题。矿山井下存在粉尘浓度高、湿度大、电磁干扰强、空间狭窄、信号覆盖弱等问题,常规的数据采集设备与传输方式难以稳定运行,因此 AI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管理系统需针对性进行场景适配,搭建可靠的数据采集网络与传输通道。
在数据采集设备选型与部署方面,系统需选用具备防爆、防尘、防水特性的采集终端,符合《煤矿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中对井下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针对不同风险类型,部署对应的传感器与采集设备:对于顶板风险,在井下巷道顶板关键位置安装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顶板岩层应力变化、下沉量数据,监测顶板垮塌风险;对于瓦斯风险,在采掘工作面、回风巷、机电硐室等区域布置瓦斯浓度传感器,每 10-15 米设置一个监测点,实现瓦斯浓度的实时采集,当浓度接近预警阈值时提升采集频率至每秒 1 次;对于水害风险,在井下含水层、断层带附近安装水位传感器、水压传感器,监测地下水水位变化与水压波动;对于火灾风险,部署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实时捕捉井下温度异常升高与烟雾产生情况。同时,为补充设备采集的不足,为井下巡检人员配备防爆型智能终端(如防爆手机、智能手环),通过终端的拍照、录像、手动录入功能,记录人工发现的隐患信息(如巷道支护损坏、设备异常异响、物料堆放违规等),并同步上传至系统,形成 “设备自动采集 + 人工辅助采集” 的全方位数据采集模式 📱📸。
在数据传输通道搭建方面,针对井下信号覆盖弱的问题,系统采用 “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 的混合传输架构。在井下主要巷道、硐室铺设工业以太网线路,将固定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有线方式稳定传输至地面控制中心,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实时性;在采掘工作面等移动作业区域,部署矿用本安型无线基站,采用 4G/5G 矿用专用频段或 zigbee、LoRa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实现移动采集终端与系统的无线通信,解决移动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难题 📡📶。同时,为应对井下可能出现的网络中断情况,系统在采集终端与基站中设置本地数据缓存功能,当网络中断时,采集的数据自动存储在本地,待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至系统,避免数据丢失。此外,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采用国密算法(如 SM4 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泄露,保障数据安全。
在数据预处理与标准化方面,井下采集的数据类型多样(如数值型数据:瓦斯浓度、应力值;图像型数据:隐患现场照片、视频;文本型数据:人工录入的隐患描述),且存在数据噪声(如传感器受粉尘干扰导致的数值波动)、数据缺失(如传感器临时故障导致的采集中断)等问题。AI 系统需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对于数值型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卡尔曼滤波算法剔除噪声,利用插值法补充缺失数据;对于图像型数据,通过图像增强算法(如直方图均衡化、去雾处理)提升图像清晰度,便于后续的 AI 图像识别;对于文本型数据,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将非结构化的描述转化为结构化的标签(如将 “巷道左边有点漏水” 转化为 “巷道渗水隐患,位置:左侧帮部”) 📊🔧。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对各类数据的格式、单位、精度进行规范,如瓦斯浓度单位统一为 “%”,精度保留两位小数;应力值单位统一为 “MPa”,精度保留一位小数,确保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能够在系统中实现统一存储与关联分析,为后续的风险动态分级与隐患排序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撑。
二、构建多维度井下风险动态分级模型,实现风险精准研判 🎯📈
矿山井下风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采掘进度、地质条件变化、设备运行状态等因素动态演化,传统的静态风险分级(如每年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分级)难以反映风险的实时变化。AI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管理系统需构建多维度的动态分级模型,结合实时采集的数据与静态基础数据,实现对井下风险的实时评估与动态更新。
在风险分级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系统从 “风险可能性”“风险后果严重性”“风险演化速度” 三个核心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每个维度下设多个具体的量化指标,确保分级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风险可能性” 维度主要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指标包括:相关隐患历史发生频次(如过去 6 个月内某区域瓦斯超限次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如是否位于断层带、褶皱区域,按复杂程度分为 1-5 级)、设备老化程度(如设备使用年限、最近一次维护保养时间)、人员操作合规率(如该区域过去 3 个月内违规操作次数占总操作次数的比例) 📊⚠️。“风险后果严重性” 维度评估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指标包括:影响范围(如风险影响的作业人数、涉及的巷道长度)、可能造成的伤害类型(如是否导致死亡、重伤、轻伤,按严重程度赋值)、财产损失预估(如可能损坏的设备价值、停产损失)、环境破坏程度(如是否导致地下水污染、生态破坏)。“风险演化速度” 维度评估风险从潜在状态发展为事故的快慢,指标包括:关键参数变化速率(如瓦斯浓度每小时上升幅度、顶板应力每小时增长值)、预警信号持续时间(如传感器持续发出预警的时长)、应急响应难度(如是否需要撤离人员、是否需要调用特殊救援设备)。
在指标权重确定与风险等级计算方面,系统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各指标权重,既考虑专家经验(如安全管理人员、地质工程师对指标重要性的判断),又结合数据本身的信息熵(如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避免单一方法的局限性。例如,“风险后果严重性” 维度中,“影响范围” 指标的权重由专家根据矿山实际情况初步赋值,再结合过去 3 年井下事故数据中该指标与事故损失的关联程度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理的权重。权重确定后,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计算各指标的得分(如瓦斯浓度超限次数≥5 次得 10 分,3-4 次得 7 分,1-2 次得 3 分,0 次得 0 分),再通过加权求和的方式计算出风险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区间将风险划分为 “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 四个等级:综合得分≥80 分为 “重大风险”,50-79 分为 “较大风险”,20-49 分为 “一般风险”,<20 分为 “低风险” 🎯⚖️。例如,某井下采掘工作面,过去 6 个月瓦斯超限 4 次(可能性得分 7 分),位于断层带(可能性得分 8 分),设备使用年限 5 年(可能性得分 5 分),操作合规率 92%(可能性得分 2 分),“风险可能性” 维度总得分 22 分;影响作业人数 15 人(严重性得分 9 分),可能导致重伤(严重性得分 8 分),设备损失预估 50 万元(严重性得分 7 分),无环境破坏(严重性得分 0 分),“风险后果严重性” 维度总得分 24 分;瓦斯浓度每小时上升 0.2%(演化速度得分 8 分),预警持续时间已达 30 分钟(演化速度得分 6 分),需撤离人员(演化速度得分 7 分),“风险演化速度” 维度总得分 21 分;假设三个维度权重分别为 0.3、0.5、0.2,综合得分 = 22×0.3+24×0.5+21×0.2=6.6+12+4.2=22.8 分,判定为 “一般风险”。
在风险动态更新与可视化展示方面,系统根据数据采集的频率实时更新风险等级:对于瓦斯、应力等实时采集的参数,每 5 分钟重新计算一次风险得分与等级;对于隐患历史频次、操作合规率等统计类指标,每天凌晨自动更新一次;当发生特殊事件(如出现重大隐患、地质条件突变)时,系统立即触发风险重新评估。风险等级更新后,通过井下显示屏、地面控制中心大屏、管理人员移动端 APP 等多终端进行可视化展示,采用 “红、橙、黄、蓝” 四色分别对应 “重大、较大、一般、低” 四个风险等级,在井下巷道布置电子地图,实时标注各区域的风险等级,如重大风险区域用红色闪烁图标标注,较大风险区域用橙色图标标注,让井下作业人员与地面管理人员能够直观掌握风险分布情况 🗺️🚨。同时,当风险等级发生升级(如从一般风险升至较大风险)时,系统自动向相关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说明风险升级的原因(如瓦斯浓度持续上升)、当前风险等级及建议采取的管控措施(如增加巡检频次、限制作业人数),确保风险管控措施能够及时跟进。
三、设计隐患处置优先级排序机制,提升隐患治理效率 📋⚡
矿山井下隐患数量多、类型杂,若按 “先发现先处置” 的方式处理,易导致高风险隐患被延误,引发安全事故。AI 双重预防体系安全管理系统需设计科学的隐患处置优先级排序机制,综合考虑隐患与风险的关联程度、隐患整改难度、整改时限要求等因素,自动对隐患进行排序,指导矿山企业优先处置高优先级隐患,实现隐患治理的有序与高效。
在隐患与风险关联度评估方面,井下隐患是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隐患对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关联度越高的隐患,处置优先级应越高。AI 系统通过构建 “隐患 - 风险” 关联矩阵,量化评估两者的关联度。首先,梳理井下常见隐患类型(如瓦斯浓度超限、顶板离层、巷道渗水、消防器材缺失、设备防护装置损坏等),并明确每种隐患可能引发的风险(如瓦斯浓度超限可能引发瓦斯爆炸风险,顶板离层可能引发顶板垮塌风险);然后,根据隐患引发风险的可能性与对风险等级的影响程度,将关联度分为 “极高”“高”“中”“低” 四个等级,对应赋值 4、3、2、1 分 🧩🔗。例如,“瓦斯浓度超限(≥1.0%)” 隐患与 “瓦斯爆炸风险” 的关联度为 “极高”(4 分),因为该隐患直接增加瓦斯爆炸风险的可能性,且可能导致风险等级从一般升至重大;“消防器材缺失” 隐患与 “火灾风险” 的关联度为 “中”(2 分),因为该隐患虽会影响火灾发生后的处置效率,但不会直接增加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系统在接收隐患信息后,自动查询关联矩阵,确定该隐患对应的关联度得分,作为优先级排序的重要依据。
在隐患整改难度与整改时限评估方面,整改难度决定了隐患处置所需的资源与时间,整改时限反映了隐患的紧急程度,两者共同影响处置优先级。“整改难度” 维度从 “人员需求”“设备需求”“技术要求”“作业空间限制” 四个方面评估:人员需求(如是否需要特种作业人员,需 1-2 人得 1 分,3-5 人得 2 分,≥6 人得 3 分)、设备需求(如是否需要大型设备,仅需手持工具得 1 分,需小型机械得 2 分,需大型设备得 3 分)、技术要求(如是否需要专业技术,普通技术得 1 分,较专业技术得 2 分,高度专业技术得 3 分)、作业空间限制(如是否在狭窄空间作业,空间充足得 1 分,空间较窄得 2 分,空间狭窄得 3 分),四项得分之和为整改难度总分(3-12 分),得分越高难度越大 🛠️👥。“整改时限” 维度根据隐患可能引发事故的时间紧迫性,分为 “立即整改(≤2 小时)”“紧急整改(2-8 小时)”“常规整改(8-24 小时)”“延期整改(24-72 小时)” 四个等级,对应赋值 4、3、2、1 分,时限越短赋值越高。例如,“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 隐患,整改需 5 人(2 分)、需抽水设备(2 分)、需水文专业技术(2 分)、作业空间狭窄(2 分),整改难度总分 8 分;整改时限需立即整改(4 分);“设备防护栏轻微变形” 隐患,整改需 1 人(1 分)、需扳手等工具(1 分)、普通技术(1 分)、空间充足(1 分),整改难度总分 4 分;整改时限为常规整改(2 分)。
在隐患处置优先级计算与动态调整方面,系统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隐患优先级得分,权重分配为:隐患 - 风险关联度(40%)、整改时限(35%)、整改难度(25%),优先级得分 = 关联度得分 ×40% + 整改时限得分 ×35% +(13 - 整改难度总分)×25%(注:整改难度总分越高,该项得分越低,体现 “难度低的隐患优先处置” 原则)。根据得分将隐患分为 “一级优先(立即处置)”“二级优先(紧急处置)”“三级优先(常规处置)”“四级优先(延后处置)” 四个等级,得分≥3.5 分为一级优先,2.5-3.4 分为二级优先,1.5-2.4 分为三级优先,<1.5 分为四级优先 🎯📊。例如,“瓦斯浓度超限 1.2%” 隐患:关联度得分 4 分(极高)、整改时限得分 4 分(立即整改)、整改难度总分 6 分(需 3 人、便携式瓦斯抽排设备、专业技术、空间较窄),优先级得分 = 4×40% + 4×35% +(13-6)×25%=1.6 + 1.4 + 1.75=4.75 分,判定为一级优先;“消防器材过期” 隐患:关联度得分 2 分(中)、整改时限得分 2 分(常规整改)、整改难度总分 3 分(1 人、无特殊设备、普通技术、空间充足),优先级得分 = 2×40% + 2×35% +(13-3)×25%=0.8 + 0.7 + 2.5=4.0 分,判定为一级优先;“巷道底板轻微鼓起” 隐患:关联度得分 3 分(高)、整改时限得分 2 分(常规整改)、整改难度总分 9 分(需 6 人、破碎设备、地质技术、空间狭窄),优先级得分 = 3×40% + 2×35% +(13-9)×25%=1.2 + 0.7 + 1.0=2.9 分,判定为二级优先。同时,系统会根据隐患处置进展动态调整优先级,如某二级优先隐患因等待特殊设备导致整改延迟,超过整改时限一半时,系统自动将其优先级提升为一级优先,并向管理人员发送提醒,确保高紧急隐患不被延误。
四、FAQs:矿山行业依托 AI 系统实现井下风险动态分级与隐患排序的常见问题解答 ❓❔
1. 矿山井下部分区域地质条件复杂,传感器易受干扰导致数据不准确,进而影响风险分级结果,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
矿山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如高应力、高瓦斯、破碎岩层区域),传感器易受振动、粉尘、电磁干扰等因素影响,导致采集的数据出现偏差(如应力传感器数值跳变、瓦斯传感器误报),若基于不准确的数据进行风险分级,可能导致分级结果失真,引发安全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传感器抗干扰优化、数据校验机制、人工辅助验证三个层面构建保障体系,提升数据准确性。
在传感器抗干扰优化方面,需根据井下不同区域的干扰类型选择针对性的抗干扰传感器,并进行安装优化。对于高振动区域(如采掘工作面、破碎机周边),选用具备抗振动设计的传感器,如采用弹簧减震结构的应力传感器,减少振动对传感器内部元件的影响,同时将传感器安装在振动较弱的位置(如巷道顶板稳定岩层处),避免直接安装在设备振动传导路径上 🛠️🔩。对于高粉尘区域(如掘进工作面、运输巷),选用防尘等级达到 IP68 及以上的传感器,传感器表面加装防尘罩,同时设置定期自动清洁功能(如通过压缩空气定时吹扫传感器探头),防止粉尘覆盖导致的检测精度下降。对于强电磁干扰区域(如井下变电所、大型机电设备附近),选用具备电磁屏蔽功能的传感器,传感器线缆采用屏蔽线缆,且线缆布置远离高压电缆,减少电磁感应干扰;同时,在传感器电源端加装浪涌保护器,防止电压波动对传感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