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安全基础管理框架:贴合造纸生产特性的体系搭建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0-10 17:01:16 标签: 安全基础管理提升

导读

造纸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需先构建 “目标 - 责任 - 流程 - 监督” 的行业适配框架。目标设定聚焦纸张生产核心风险:制浆环节侧重蒸煮锅高压爆炸、化学品腐蚀伤害;抄纸环节重点关注网部、压榨部机械卷入伤害、断纸引发的设备撞击;干燥环节针对烘缸高温火灾、导热油泄漏风险,每个目标需量化,如 “机械伤害事故发生率≤...

造纸企业加强安全基础管理,需先构建 “目标 - 责任 - 流程 - 监督” 的行业适配框架。目标设定聚焦纸张生产核心风险:制浆环节侧重蒸煮锅高压爆炸、化学品腐蚀伤害;抄纸环节重点关注网部、压榨部机械卷入伤害、断纸引发的设备撞击;干燥环节针对烘缸高温火灾、导热油泄漏风险,每个目标需量化,如 “机械伤害事故发生率≤0.04‰”“干燥工段火灾事故为 0”“化学品泄漏处置响应时间≤8 分钟”。

责任划分采用 “三级穿透式” 模式:企业层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造纸生产安全管理标准》,明确国标 GB 15577《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50475《造纸工业职业安全卫生设计规范》的落地细则;工厂层安全科统筹推进,将指标分解至生产厂长、制浆 / 抄纸 / 干燥车间主任;班组层实行 “班组长 + 设备安全员” 双负责,覆盖蒸煮锅、造纸机、烘缸等关键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环节。同时签订 “安全责任协议”,如干燥车间需确保月度烘缸温度监测达标率 100%,与绩效挂钩,避免责任悬空。

赛为安全 (14)

📝 纸张生产全流程的安全管控:从制浆到成品裁切

制浆阶段,安全基础管理聚焦 “风险前置防控”:木材制浆的蒸煮环节,蒸煮锅需安装安全阀(每季度校验一次)、压力表(精度等级≥1.6 级),确保锅内压力不超过额定压力的 90%;添加氢氧化钠、亚硫酸钠等化学品时,在密闭负压操作间进行,操作人员穿戴防化服、耐碱手套,操作间配备应急洗眼器与喷淋装置(响应时间≤10 秒)。废纸制浆的碎浆环节,需在碎浆机入口加装金属探测器与除渣装置,防止金属杂质进入设备引发机械故障或火花引燃废纸粉尘。

抄纸阶段,管控核心是 “设备与操作双安全”:造纸机网部、压榨部需安装防护栏(高度≥1.2m)与急停按钮(间距≤5m),防护栏与设备电气系统联锁,拆除防护栏时设备立即停机;操作人员巡检时需走专用通道,严禁跨越或靠近运行中的网毯、辊筒,断纸处理时需先按下急停按钮,使用专用工具(如带绝缘手柄的钩杆)清理断纸,避免手部卷入。同时定期检查网部张紧度、压榨辊压力,防止因设备参数异常导致断纸或部件损坏。

干燥与成品阶段,安全管理延伸至 “高温与防火防控”:烘缸需安装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 ±1℃),实时监测缸面温度,温度超标(如超过 180℃)时自动切断热源;导热油系统需定期检测管道密封性(每年进行一次压力试验),油箱加装液位与油温监测仪,油温超 65℃时启动冷却系统,防止导热油泄漏引发火灾。成品裁切环节,切纸机需配备光电护手装置,手部靠近刀区 5cm 内自动停机,操作人员需经过专项培训,熟悉紧急制动操作。


👷 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基础管理:夯实造纸生产安全根基

人员管理以 “基础培训 + 技能认证” 为核心:新员工开展 “三级安全教育”,制浆岗位重点培训化学品防护(如酸碱泄漏应急处理)、蒸煮锅安全操作;抄纸岗位侧重机械防护装置使用、断纸应急处置;干燥岗位强化高温防火、导热油泄漏处理技能,培训后需通过 “理论考核 + 实操模拟”(如模拟烘缸火灾扑救、化学品泄漏封堵)。特种作业人员(如锅炉操作工、电工)需持特种作业操作证上岗,每半年进行一次设备安全专项培训,确保掌握蒸煮锅、导热油炉等关键设备的故障排查与应急处置能力。建立 “人员安全档案”,记录培训考核结果、违章操作记录(如未按规定佩戴防化服),对多次违章人员进行专项复训,合格后方可返岗。

设备管理推行 “全周期基础维护”:造纸设备采购时,优先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机型,如蒸煮锅需配备双重安全阀、液位报警装置;抄纸机网部需安装防跑偏传感器;烘缸需采用防爆型温度监测设备。使用过程中制定 “设备日常点检表”,操作人员每班开机前检查防护栏牢固性、急停按钮有效性,维修人员每周检查蒸煮锅密封件磨损情况、导热油管道焊缝完整性(绝缘电阻≥1MΩ)。定期维护实行 “周期化计划”,蒸煮锅每 3 个月清理锅内结垢、校验安全阀,造纸机每 6 个月检查网毯磨损程度,烘缸每年进行一次壁厚检测,确保设备运行参数符合安全要求,避免因设备老化引发安全隐患。


📋 造纸生产安全管理流程的优化方向:从基础管控到风险降低

流程优化首先聚焦 “操作流程标准化”:针对不同生产环节制定 “图文版安全操作手册”,制浆环节明确 “原料投放 - 化学品添加 - 蒸煮 - 洗浆” 全流程安全要点,如 “蒸煮锅升压前需确认安全阀正常”“化学品添加需按比例缓慢注入”;抄纸环节细化 “开机预热 - 网部启动 - 压榨 - 干燥” 操作步骤,标注网部巡检的安全距离(≥1.5m);干燥环节明确 “烘缸升温 - 温度监测 - 成品收卷” 的安全要求,手册张贴在设备旁,便于操作人员随时查阅。

其次是 “应急流程高效化”:制定《造纸生产应急处置预案》,针对蒸煮锅超压、化学品泄漏、烘缸火灾等场景,明确应急响应步骤,如 “烘缸火灾时,先切断热源与导热油供应,再用干粉灭火器扑救,严禁用水直接浇淋烘缸”;在各车间设置应急物资存放点,配备防化服、防毒面具、干粉灭火器、吸油棉等,定期检查物资完好性与有效期(每月一次)。每季度开展应急演练,模拟 “导热油管道泄漏引发火灾” 场景,训练操作人员从停机、封堵泄漏点到火灾扑救的处置流程,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最后是 “隐患排查流程闭环化”:建立 “隐患排查 - 整改 - 复核” 流程,班组每周开展安全自查,重点排查设备防护缺失、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车间每月组织专项检查,针对造纸生产的高压、高温、化学品特性,核查蒸煮锅压力控制精度、烘缸温度监测有效性、化学品存储合规性;企业每季度进行综合检查,对排查出的隐患分类登记(如设备类、操作类、化学品类),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时限,整改完成后由安全科复核,确保隐患 100% 闭环,持续优化安全管理流程,降低生产安全风险。


📚 关键问答 FAQs:解答造纸生产安全基础管理实操难题

❓ 造纸生产中制浆环节涉及高压蒸煮锅与腐蚀性化学品,如何通过安全基础管理同时防控高压风险与化学品伤害?

造纸企业需构建 “高压设备专项管控 + 化学品全流程防护” 的双重基础体系。首先是 “高压蒸煮锅专项管控”:从设备选型、操作规范、维护检测三方面发力,设备层面,蒸煮锅需选用符合 GB 150《压力容器》标准的产品,配备双重安全阀(起跳压力分别为额定压力的 1.05 倍与 1.1 倍)、压力变送器(测量范围覆盖 0-1.2 倍额定压力),并在锅体明显位置标注额定压力与温度限值;操作层面,制定 “蒸煮锅操作十不准”,如 “不准超压、超温运行”“不准在设备运行时拆卸附件”,升压过程需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升压≤0.1MPa),每阶段稳压 5 分钟,操作人员需全程监护压力表读数;维护检测层面,每月检查安全阀密封性,每季度进行安全阀校验,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蒸煮锅进行耐压试验与壁厚检测,确保设备承压能力符合要求,避免高压爆炸风险。

其次是 “化学品全流程防护”:覆盖采购、存储、使用、废弃全环节,采购时优先选用低腐蚀性、低毒性的蒸煮剂(如用环保型脱木素剂替代传统强碱),要求供应商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明确化学品的腐蚀性、接触限值、应急处理方法,安全科对 MSDS 内容审核,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化学品禁止入库;存储时将酸碱类化学品分库存放(间距≥5m),仓库设置防泄漏围堰(高度≥15cm)、温湿度监测仪(温度≤30℃,湿度≤60%),张贴化学品安全警示标识与 MSDS 摘要;使用时在密闭负压操作间进行,操作间安装万向抽风罩(风速≥0.5m/s),将挥发气体收集至废气处理系统,操作人员穿戴耐酸碱防化服、丁腈手套(耐化学品渗透时间≥30 分钟)、护目镜,每班工作后及时清洗身体接触部位,更换工作服;废弃化学品需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严禁随意排放。同时在操作区配备应急洗眼器与喷淋装置(距操作点≤3m),定期(每月)测试装置有效性,若发生化学品接触,可立即冲洗(洗眼时间≥15 分钟,喷淋时间≥20 分钟),并建立 “化学品伤害急救绿色通道”,确保受伤人员快速送医。

最后是 “联动管控机制”:将高压设备与化学品管理结合,如蒸煮锅开机前,操作人员需同时检查安全阀状态与化学品添加系统密封性,两项均合格方可启动设备;若蒸煮锅出现超压报警,需先切断化学品添加泵,再按应急流程泄压,避免高压与化学品泄漏风险叠加,实现双重风险的协同防控。

赛为安全 (21)

❓ 造纸干燥工段烘缸高温且使用导热油,易引发火灾与泄漏风险,如何通过安全基础管理降低此类风险?

降低干燥工段烘缸与导热油风险,需构建 “烘缸温度精准管控 + 导热油系统全周期防护” 的基础管理体系。首先是 “烘缸温度精准管控”:从监测、预警、处置三方面入手,监测层面,在每个烘缸缸面均匀布置 3-5 个温度传感器(测量范围 0-300℃,精度 ±1℃),实时采集缸面温度数据,数据同步传输至中控室与现场显示屏,便于操作人员随时查看;预警层面,设定三级温度预警阈值,一级预警(如 160℃)触发声光提醒,二级预警(170℃)自动减少热源供应,三级预警(180℃)立即切断热源并启动冷却风机,同时推送预警信息至车间主任与安全员;处置层面,若烘缸局部温度异常升高(如单点温度超 180℃),立即停机检查,排查是否存在导热油盘管堵塞、缸内结垢等问题,清理完成后需经过空载测试(运行 30 分钟,温度稳定在 120-140℃),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同时定期(每季度)清理烘缸表面纸毛、油垢,避免杂物堆积受热自燃。

其次是 “导热油系统全周期防护”:覆盖选型、使用、维护全流程,选型时选用高温稳定性好、闪点高(≥200℃)的导热油,符合 GB 23971《有机热载体》标准,严禁使用劣质或不同型号导热油混合;使用时制定 “导热油系统操作规范”,升温过程需分阶段进行(每阶段升温≤20℃),升温速率≤5℃/h,避免油温骤升导致油质劣化,同时定期(每月)检测导热油黏度、酸值(酸值≤0.5mgKOH/g),超标时及时更换;维护层面,每周检查导热油管道焊缝、阀门密封性,重点排查法兰连接部位是否存在渗漏,发现泄漏立即停机,用专用封堵工具处理,严禁带压操作;每年对导热油系统进行一次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5 倍),检查管道耐压能力,同时清理油箱内杂质与油泥,确保系统清洁。

最后是 “火灾防控联动”:在干燥工段安装智能火灾报警系统(烟感 + 温感双重探测),与烘缸温度监测、导热油系统联动,若探测到烟雾或温度骤升,立即切断热源、关闭导热油泵,同时启动车间喷淋系统与排烟风机;在烘缸周边设置干粉灭火器(每 50㎡配备 2 具 4kg 干粉灭火器)与消防沙箱(容积≥0.5m³),操作人员需熟练掌握灭火器材使用方法,每季度开展火灾应急演练,模拟 “导热油泄漏引发烘缸火灾” 场景,训练从停机、封堵泄漏点到火灾扑救的完整流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风险。


❓ 造纸生产抄纸环节造纸机运行速度快、部件多,易发生机械卷入与断纸撞击风险,如何通过安全基础管理防控此类风险?

防控抄纸环节机械与断纸风险,需构建 “设备防护强化 + 操作规范细化 + 动态监测预警” 的基础管理机制。首先是 “设备防护强化”:针对造纸机网部、压榨部、干燥部等高危部位,加装多重安全防护装置,网部两侧安装防护栏(高度≥1.2m,底部设置 10cm 高踢脚板),防护栏与设备电气系统联锁,防护栏未闭合时设备无法启动;压榨部辊筒之间设置红外光电护手装置(探测距离 0-1m,响应时间≤0.1 秒),手部靠近辊缝时自动停机;干燥部烘缸之间加装防断纸挡板,避免断纸时纸张缠绕辊筒引发撞击。同时在造纸机关键部位(如网部驱动电机、压榨辊轴承)安装振动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振动超标(如振幅≥0.1mm)或温度超 65℃时自动预警,便于及时排查设备故障,防止因设备异常导致断纸或部件脱落。

其次是 “操作规范细化”:制定 “抄纸环节安全操作手册”,明确开机、运行、停机、断纸处理全流程规范,开机前需检查防护栏闭合状态、急停按钮有效性、光电护手装置灵敏度,确认无误后方可启动设备;运行中操作人员巡检需走专用通道,严禁跨越防护栏、靠近运行中的网毯或辊筒,如需清理辊筒表面纸毛,需使用带绝缘手柄的专用工具(长度≥1.5m),严禁手部直接接触;断纸处理时需先按下急停按钮,待设备完全停止后,使用钩杆清理断纸,清理过程中需设置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清理完成后需检查网部、压榨部是否存在部件损坏,确认无隐患后方可重启设备。同时开展 “操作规范专项培训”,通过现场演示、VR 模拟等方式,让操作人员熟悉违规操作的后果(如模拟手部靠近辊缝引发的停机保护),强化规范操作意识。

最后是 “动态监测预警”:在造纸机网部安装断纸监测传感器(采用激光或超声波检测,响应时间≤0.05 秒),实时监测纸张运行状态,若检测到断纸,立即发送信号至中控室,同时触发设备紧急制动,缩短设备停机时间,避免断纸在惯性作用下撞击设备部件;在压榨部安装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压榨辊压力,压力波动超 ±5% 时自动调整,防止因压力异常导致纸张断裂;中控室设置 “抄纸环节安全监控平台”,整合设备运行数据、断纸监测、安全防护状态等信息,管理人员可实时查看,发现异常立即调度处理。同时建立 “断纸与机械风险台账”,记录每次断纸原因(如网毯磨损、原料配比不当)、处理过程、整改措施,定期分析台账数据,找出高频风险点(如某型号网毯易磨损导致断纸),针对性优化设备维护或原料配比,持续降低机械卷入与断纸撞击风险。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