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陶瓷生产安全基础管理的 “行业痛点与核心目标”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0-10 16:55:54 标签: 安全基础管理提升

导读

陶瓷生产(如瓷砖、日用瓷、艺术瓷)的安全基础管理,需直面 “高温高风险、粉尘污染重、重型设备多” 三大核心痛点:窑炉烧制温度高达 1200-1300℃,易引发炉体开裂、物料自燃;配料、研磨环节产生大量陶瓷粉尘,长期吸入易致尘肺病;球磨机、压机、窑车等重型设备,运行时存在挤压、碰撞风险。

陶瓷生产(如瓷砖、日用瓷、艺术瓷)的安全基础管理,需直面 “高温高风险、粉尘污染重、重型设备多” 三大核心痛点:窑炉烧制温度高达 1200-1300℃,易引发炉体开裂、物料自燃;配料、研磨环节产生大量陶瓷粉尘,长期吸入易致尘肺病;球磨机、压机、窑车等重型设备,运行时存在挤压、碰撞风险。

安全基础管理提升的核心目标,是构建 “全流程覆盖、适配烧制场景、可落地执行” 的管理体系 —— 既要通过制度明确 “各环节安全责任与操作标准”,也要结合陶瓷生产 “烧制周期长(如日用瓷烧制需 12-24 小时)、物料特性特殊(如瓷土易扬尘、釉料含重金属)” 的特点,避免管理措施与实际生产脱节,最终实现 “高温无事故、粉尘不超标、设备稳运行”,杜绝类似某瓷砖厂因窑炉温控失灵引发火灾、某艺术瓷厂因粉尘堆积导致爆炸的事故发生。

🛠️ 分维度:安全基础管理提升的 “核心措施”

陶瓷生产需围绕 “烧制全流程”,从 “制度、设备、粉尘、人员” 四大维度同步发力,将安全管理渗透到每个操作环节:

赛为安全 (30)

📌 维度一:完善烧制全流程安全制度 —— 让每个环节 “有规可依”

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基石,需结合陶瓷烧制各环节风险特性,细化条款、明确责任,避免 “通用化模板”:

📜 1. 制定 “分环节安全操作规程(SOP)”

针对陶瓷烧制 “配料 - 成型 - 施釉 - 烧制 - 出窑” 五大核心环节,设计差异化操作规程:

配料环节:明确 “瓷土、石英砂等原料需按配比称重(误差≤1%),混合时需开启粉尘收集装置(抽风效率≥95%);禁止在配料区吸烟或使用非防爆电器,原料堆放高度≤1.5m(避免坍塌),每日清理散落原料(防止粉尘积聚)”;

成型环节:规范 “压机操作步骤(开机前检查模具是否固定牢固,压力设定值≤25MPa,偏差 ±0.5MPa;操作时手部与模具保持 10cm 以上距离,禁止用手直接推送坯体);压机旁需配备紧急停止按钮(红色,直径≥40mm,安装在操作位触手可及处),每 2 小时检查一次液压系统(无渗漏)”;

施釉环节:明确 “釉料调配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釉料含铅、镉等重金属,避免挥发吸入),调配比例误差≤2%,使用防爆型搅拌器(转速≤80r/min);施釉后坯体需静置晾干(晾干区温度控制在 25-30℃,湿度 60%-70%),禁止堆叠放置(防止粘连或倾倒)”;

烧制环节:重点规范 “窑炉操作(升温速率≤5℃/min,避免炉体开裂;烧制过程中每 1 小时记录一次窑内温度、压力,温度偏差超 ±10℃时立即调整;禁止在窑炉周边堆放易燃物,距离≥3m);窑车运行轨道需每日检查(无杂物、无变形,轨道接头平整度≤0.5mm)”;

出窑环节:明确 “出窑前需确认窑内温度降至 80℃以下(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操作人员需佩戴耐高温手套(耐温≥300℃)、防热辐射面罩;使用专用夹具(如不锈钢叉子)取放成品,禁止用手直接触碰高温瓷件;出窑成品需放在冷却架上(冷却架间距≥10cm,避免热量积聚)”。

规程需张贴在对应工位显眼处,搭配图文示意图(如窑炉温度监控点图、压机安全操作步骤图),确保员工一目了然。

📊 2. 建立 “分级安全责任机制”

将安全责任落实到 “个人 - 班组 - 车间” 三级,避免 “责任模糊”:

个人责任:每位员工签订 “岗位安全责任书”,明确 “每日开工前检查岗位设备安全状态(如配料工检查粉尘收集装置、窑炉操作工检查温控系统),下班前清理岗位区域(如施釉工清理操作台残留釉料),发现隐患 10 分钟内上报班组长”;

班组责任:班组长每日召开 “班前安全会”(5-10 分钟),总结前一日安全问题,明确当日重点防控环节(如夏季高温时重点强调窑炉降温、雨季重点防控成型区地面防滑);每周组织一次 “班组安全自查”,记录 “隐患位置、整改措施、完成时间”,自查结果需全员签字确认;

车间责任:车间主任每月开展 “安全考核”,将 “违规操作次数、隐患上报率、整改完成率” 纳入考核,如某烧制班组当月无违规操作且隐患整改率 100%,给予班组安全奖励;反之,若因窑炉巡检不到位导致温度失控,扣减责任人绩效,同时追究班组长管理责任。


📌 维度二:强化烧制核心设备安全管控 —— 让每台设备 “安全运行”

设备是陶瓷烧制的核心,需针对 “窑炉、压机、球磨机、窑车” 等关键设备,从 “维护、防护、监控” 三方面提升管控水平:

🔧 1. 优化 “设备分级维护流程”

根据设备风险等级与使用频率,制定差异化维护标准,避免 “过度维护” 或 “维护不足”:

窑炉:实行 “日检查 + 周维护 + 季大修”—— 日检查由操作工负责,重点看 “温控系统是否正常(温度显示误差≤±2℃)、炉门密封是否完好(无烟气泄漏)、排烟管道是否通畅(无堵塞)”;周维护由维修工负责,清理炉内积灰(避免影响热效率或引发局部高温)、检查燃烧器(火焰稳定,无回火现象);季大修时联合技术部门,检测 “炉体耐火砖磨损量(≤5mm / 年)、窑车车轮磨损情况(轮径偏差≤1mm)”,确保窑炉运行参数达标;

压机:重点关注 “液压系统与模具”—— 每日开工前检查 “液压油位(在刻度线 2/3 处)、液压管道无渗漏;每周更换一次液压油滤芯,每月检查模具磨损量(型腔误差≤0.2mm),磨损超限时立即更换,避免坯体成型缺陷或设备过载;

球磨机:执行 “日巡检 + 月维护”—— 每日检查 “磨机衬板是否松动(无异响)、传动皮带张紧度(下垂量≤10mm)、冷却水循环是否正常(进水温度≤30℃)”;每月打开磨机检查 “研磨体(如钢球)磨损量(直径减少≤5%),补充或更换研磨体,避免影响研磨效率或引发设备振动”;

窑车:每日检查 “车轮转动是否灵活(无卡顿)、轨道清洁度(无杂物、无油污,防止窑车打滑);每周检查 “窑车牵引装置(链条无断裂、销钉无松动),每月测量轨道平整度(偏差≤0.5mm/m)”,避免窑车运行时脱轨或碰撞。

维护记录需存入 “设备安全档案”,档案包含 “设备型号、出厂日期、维护记录、故障历史”,便于追溯设备状态。

⚡ 2. 加装 “设备安全防护与监控装置”

针对设备风险特性,针对性升级防护措施,实现 “风险早预警、事故早防范”:

窑炉:加装 “多维度监控系统”—— 在窑内不同区域安装 “温度传感器(每 5m 配备 1 个)、压力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温度超限时自动报警并推送至操作工手机;炉体外侧安装 “红外热成像仪”,监测炉体温度分布(避免局部过热导致耐火砖开裂);

压机:在模具周边加装 “红外安全光栅”(防护高度与模具宽度匹配),当操作人员手部进入危险区域(距离模具 8cm 内),设备立即停机;同时配备 “模具松动报警装置”,模具固定螺栓松动时(扭矩值低于设定值 80%),自动触发声光报警;

球磨机:安装 “振动传感器 + 过载保护装置”,当磨机振动幅度超过 0.1mm(如研磨体过多或衬板松动),或电机电流超过额定值 110% 时,设备立即停机,避免电机烧毁或磨机损坏;

窑车轨道:在轨道转弯处、交叉口安装 “声光警示装置”,窑车运行时自动发出警示(声音≥80dB,灯光为红色闪烁),提醒周边人员避让;轨道末端设置 “挡车器”(高度≥15cm),防止窑车失控冲出轨道。


📌 维度三:深化陶瓷粉尘综合治理 —— 让作业环境 “安全无尘”

粉尘是陶瓷生产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源,需围绕 “粉尘产生 - 扩散 - 收集” 全流程,制定系统治理措施:

💨 1. 源头控制:减少粉尘产生

从原料处理、加工环节入手,降低粉尘生成量:

配料环节:采用 “密闭式配料系统”—— 瓷土、石英砂等原料通过密闭管道输送至混合机,管道接口用密封垫片(耐磨损、防泄漏),避免原料输送过程中扬尘;原料破碎时使用 “湿式破碎”(加水湿润原料,减少粉尘飞扬),替代传统干式破碎,粉尘产生量可减少 60% 以上;

成型环节:在压机模具处安装 “局部吸尘罩”(吸尘口距模具 5-10cm,风速≥2m/s),及时收集成型过程中产生的坯体粉尘;坯体搬运时使用 “带防尘盖的托盘”,避免坯体表面粉尘散落;

施釉环节:采用 “无气喷涂施釉” 替代传统手工施釉,无气喷涂可减少釉料飞溅(粉尘产生量减少 50%),同时在施釉工位设置 “侧吸式吸尘装置”,收集喷涂过程中产生的釉料粉尘。

🧹 2. 过程治理:强化粉尘收集与清洁

建立 “分区除尘 + 定期清洁” 机制,避免粉尘积聚:

分区除尘:根据粉尘浓度差异,采用 “局部除尘 + 车间整体除尘” 结合 —— 配料、成型等高粉尘区域,每 50㎡配备 1 台 “高效布袋除尘器”(过滤效率≥99%);车间顶部安装 “旋流排风装置”(每小时换气 12 次),确保车间粉尘浓度≤2mg/m³(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定期清洁:制定 “粉尘清洁 schedule”—— 高粉尘区域(配料区、成型区)每日下班前用 “湿式清扫”(用湿拖把或洒水后清扫,禁止干扫扬尘);车间地面、设备表面每周进行一次 “深度清洁”(用高压水枪冲洗,冲洗后及时擦干,防止地面打滑);粉尘收集装置的滤芯(或布袋)每 100 小时检查一次,压差超过 500Pa 时立即更换,避免滤芯堵塞导致除尘失效。

📊 3. 监测预警:实时监控粉尘浓度

在关键区域安装 “粉尘浓度监测仪”,实现粉尘风险早发现:

在配料、成型、施釉工位每 30㎡安装 1 台 “激光粉尘监测仪”,实时显示粉尘浓度,浓度超过 1.5mg/m³ 时自动触发声光报警,并加大对应区域的除尘风量;

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企业管理平台,生成 “粉尘浓度趋势图”,管理人员可远程查看,若某区域浓度持续偏高(如连续 2 小时超过 2mg/m³),立即安排排查(如滤芯堵塞、管道泄漏),避免粉尘浓度超标引发尘肺病或爆炸风险。

赛为安全 (11)

📌 维度四:优化人员安全管理 —— 让每位员工 “懂安全、会防护”

人员是安全管理的关键,需结合陶瓷生产 “接触高温、粉尘、重金属” 的特点,从 “培训、防护、健康” 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

🎓 1. 开展 “分层分类安全培训”

避免 “一刀切” 培训,根据岗位风险等级(如窑炉操作工风险高于包装工)和员工工龄,设计差异化培训内容:

新员工:实行 “师徒带教 + 岗前考核”—— 先在 “模拟培训区” 学习基础操作(如如何正确使用压机、如何佩戴防尘口罩),再由师傅跟班指导 1.5 个月(每日记录学习情况),培训后需通过 “理论 + 实操” 考核(理论考核 80 分合格,实操考核需独立完成施釉操作且无违规),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老员工:重点开展 “风险更新与应急培训”—— 每季度组织一次 “事故案例复盘”(如分析同行业 “窑炉爆炸”“粉尘火灾” 案例,对照自身岗位找不足);每年进行一次 “应急处置培训”(如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扑灭粉尘火灾、如何在窑炉炉门泄漏时安全撤离);

特殊岗位(窑炉操作工、配料工):实行 “持证上岗”—— 培训内容增加 “高温防护(如窑炉出窑操作规范)、粉尘危害与防护(如尘肺病预防)、重金属防护(如釉料含铅的危害)”,考核合格后颁发 “特种作业操作证”,每 2 年复审一次,复审不合格取消上岗资格。

培训效果需通过 “实操抽查” 验证,如随机抽查窑炉操作工 “是否会校准窑内温度传感器、是否能正确佩戴耐高温手套”,确保培训不流于形式。

🧤 2. 规范 “劳动防护用品(PPE)管理”

根据岗位接触风险,配备专属防护用品,明确 “佩戴标准、更换周期”:

配料工、成型工:配备 “防尘口罩(N95 级别,过滤效率≥95%)、防冲击护目镜、防割手套(耐切割等级≥4 级)”,防尘口罩每 2 天更换一次(若粉尘浓度高,每日更换),护目镜每周检查一次(有无划痕,影响视线需更换);

窑炉操作工、出窑工:发放 “耐高温手套(耐温≥300℃)、防热辐射面罩、防滑工作鞋(鞋底耐温≥200℃)”,耐高温手套若出现破损或变硬,立即更换,避免高温烫伤;

施釉工:配备 “防毒面具(带有机蒸汽 + 重金属滤毒盒,每 4 小时更换一次)、防静电服、耐酸碱手套”,防毒面具滤毒盒若出现异味或阻力增大,立即更换,避免吸入釉料挥发物或接触重金属。

企业需建立 “PPE 领用台账”,记录 “领用人员、领用时间、更换记录”,定期检查员工佩戴情况(如每日班前检查配料工是否正确佩戴防尘口罩),确保防护到位。

🏥 3. 加强 “员工职业健康管理”

针对陶瓷生产中 “粉尘、高温、重金属” 等职业危害,建立全周期健康管控:

定期体检:每年组织一次 “职业健康体检”,配料工、成型工重点检查 “肺部(有无尘肺风险)”,施釉工重点检查 “血液(有无重金属超标)”,窑炉操作工重点检查 “皮肤(有无高温烫伤或热辐射损伤)”,体检结果需保密存档,发现异常立即安排调岗或治疗;

岗位健康防护:在配料、成型车间设置 “除尘休息区”(配备空气净化器,粉尘浓度≤0.5mg/m³),员工每工作 2 小时可休息 15 分钟,减少粉尘吸入;在窑炉周边安装 “降温风扇”(避免环境温度超过 35℃),防止员工中暑;施釉车间设置 “应急冲洗装置”(每 10m 配备 1 处),若釉料溅到皮肤,可立即冲洗;

健康知识普及:每月发放 “职业健康手册”(内容包含 “陶瓷粉尘的危害与预防”“高温作业防暑措施”“重金属中毒应急处理”),每季度组织一次 “健康知识讲座”,邀请医生讲解如何预防职业疾病,提升员工健康意识。


❓ 必看 FAQs:陶瓷企业安全基础管理的 “关键疑问”(占比 49%)

1. 👉 我们是中小型陶瓷厂,主要生产日用瓷,资金有限,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升烧制环节安全管理?

中小型陶瓷厂可通过 “优先级排序 + 低成本替代 + 资源整合” 实现低成本提升,避免盲目投入:

第一步,按风险优先级分配资源:先聚焦 “高风险、低成本” 的优化点 —— 如窑炉加装温度传感器(单台成本约 300 元),可实时监控窑内温度,避免温度失控引发火灾;配料区安装移动式粉尘收集器(每台约 2000 元),能有效降低粉尘浓度,这些投入远低于事故损失(某小型日用瓷厂因窑炉火灾损失超 30 万元)。对于 “低风险、高成本” 的项目(如建设全自动施釉生产线),可暂缓投入。

第二步,采用 “低成本替代方案”:部分高成本措施可通过现有资源改造实现 —— 如没有预算购买专业的窑炉大修设备,可培训维修工使用 “普通红外测温仪” 定期检测炉体温度(虽精度略低,但能满足基础管控需求);车间整体除尘预算有限,可先在配料、成型等高粉尘工位安装 “局部吸尘罩”(每台约 800 元),替代 costly 的中央除尘系统,减少粉尘积聚风险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