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依靠AI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系统实现安全决策的智能化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28 15:50:51 标签: AI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系统

导读

安全决策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传统安全决策多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风险。AI 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系统可通过 “数据深度挖掘、智能模型推演、场景化决策输出”,将安全决策从 “经验驱动” 升级为 “数据驱动 + 智能驱动”,实现决策的精准化、高效化、前瞻化。以下...

安全决策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传统安全决策多依赖管理人员的经验判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安全风险。AI 智能化安全管理平台系统可通过 “数据深度挖掘、智能模型推演、场景化决策输出”,将安全决策从 “经验驱动” 升级为 “数据驱动 + 智能驱动”,实现决策的精准化、高效化、前瞻化。以下从决策数据底座构建、智能决策模型设计、多场景决策落地、决策优化闭环四个关键维度,详解具体实现方式。

赛为安全 (19)

📥 一、 构建全方位决策数据底座:为智能决策提供 “精准燃料”

智能决策的前提是 “高质量、全维度、实时化” 的数据支撑,平台需整合 “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沉淀数据、外部关联数据”,构建覆盖 “人、机、环、管” 的决策数据底座,避免因数据缺失或片面导致决策偏差。

1. 整合多源实时监测数据,捕捉动态决策依据

依托平台已有的多源数据采集体系(如前文所述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数据),筛选与安全决策直接相关的核心实时数据,形成 “动态决策数据池”:

人员维度:实时采集 “人员位置分布(UWB / 蓝牙定位数据)、防护装备佩戴率(AI 视觉识别结果)、违规行为频次(每小时违规次数)、培训达标状态(是否完成当月必修课程)”,例如某车间当前 “防护装备佩戴率 92%、违规行为频次 2 次 / 小时、3 名新员工未完成设备安全培训”,这些数据直接影响 “是否需要加强现场监督、是否暂停新员工独立操作” 的决策。

设备维度:实时提取 “设备运行参数(温度、振动、压力等超标情况)、设备健康度(基于参数计算的健康评分,0-100 分)、故障预警等级(一般 / 较大 / 重大)、维护进度(是否超期未维护)”,例如 “1 号反应釜健康度 65 分(低于安全阈值 70 分)、故障预警等级较大、维护已超期 3 天”,为 “是否停机检修、是否启用备用设备” 的决策提供依据。

环境维度:实时汇总 “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是否超国家标准)、温度湿度(是否处于设备安全运行范围)、气象条件(户外作业是否受暴雨 / 雷电影响)、消防设施状态(灭火器是否过期、喷淋系统是否正常)”,例如 “危化品区甲烷浓度 0.8%(接近爆炸阈值 1%)、温度 32℃(超安全上限 30℃)”,支撑 “是否疏散人员、是否启动通风降温” 的决策。

管理维度:实时同步 “隐患整改进度(已整改 / 整改中 / 未整改)、应急物资库存(灭火器 / 急救箱等剩余数量)、值班人员配置(是否满足应急处置需求)、法规合规状态(是否存在未达标项)”,例如 “当前 3 项重大隐患未整改、应急物资库存仅能满足 1 次小规模火灾处置、值班安全员仅 1 人(低于标准 2 人)”,影响 “是否暂缓高风险作业、是否增派值班人员” 的决策。


2. 沉淀多维度历史数据,挖掘决策规律依据

平台需长期存储与安全决策相关的历史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风险演变规律与决策优化方向,形成 “静态决策知识库”:

历史风险数据:存储 “过去 1-3 年的安全事故记录(事故类型、原因、损失、处置方案)、隐患排查记录(隐患位置、整改措施、整改效果)、预警事件记录(预警类型、响应时间、处置结果)”,例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 “每年 6-8 月(高温季节),电机故障事故率是其他季节的 1.8 倍,主要原因是散热不足”,为 “夏季是否增加电机巡检频次、是否加装辅助散热设备” 的决策提供规律支撑。

历史决策数据:记录 “过去的安全决策内容(如‘2024 年 3 月决定对 2 号车间停机检修’)、决策依据(当时的设备参数、风险情况)、决策效果(是否避免事故、是否造成生产损失)”,形成 “决策 - 效果” 关联库。例如发现 “过去 5 次‘设备健康度 60-70 分’时,选择‘停机检修’的决策均避免了后续故障,而选择‘继续运行’的 2 次决策中有 1 次引发了小事故”,为类似场景的决策提供参考案例。

行业基准数据:对接行业协会、应急管理部门发布的 “同类型企业安全指标基准(如‘机械制造企业设备故障停机率行业均值 2%’)、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如‘某化工厂因危化品存储不当引发爆炸’)、行业最佳实践(如‘某汽车厂通过 AI 决策实现零重大安全事故’)”,将企业自身数据与行业基准对比,例如 “本企业设备故障停机率 3.5%(高于行业均值 2%)”,为 “是否需要优化设备维护决策” 提供行业参考依据。


3. 接入外部关联数据,补充决策环境依据

除企业内部数据外,平台还需接入外部关联数据,全面考量决策的外部影响因素,避免 “闭门决策”:

法规政策数据:实时对接国家应急管理部、地方监管部门发布的 “最新安全法规(如《安全生产法》修订条款)、监管检查要求(如‘季度专项检查重点为危化品管理’)、行业合规标准(如‘粉尘防爆安全规程更新’)”,例如 “新法规要求‘危化品存储区需加装双重气体监测装置’”,直接驱动 “是否新增传感器、是否调整存储区安全管理流程” 的决策。

供应链安全数据:对接上游供应商的 “原材料安全属性(如‘某批次钢材抗压强度是否达标’)、运输安全记录(如‘运输车辆是否有超载违规记录’)、下游客户的安全需求(如‘客户要求产品生产过程需符合 ISO 45001 安全标准’)”,例如 “供应商原材料抗压强度不达标”,影响 “是否暂停使用该批次原材料、是否更换供应商” 的决策。

区域安全数据:接入企业所在区域的 “周边安全环境(如‘附近是否有危化品仓库、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应急资源(如‘最近的消防救援站距离、是否有共享应急物资库’)、区域安全事件(如‘周边工厂发生火灾,是否可能波及本企业’)”,例如 “周边工厂发生危化品泄漏,风向朝向本企业”,支撑 “是否启动应急预案、是否疏散下风向区域人员” 的决策。


🤖 二、 设计多场景智能决策模型:让决策 “可计算、可推演”

基于决策数据底座,平台需针对不同安全决策场景(如风险处置、资源调配、流程优化),设计专属的智能决策模型,通过算法推演输出最优决策方案,替代传统经验决策。

1. 风险处置决策模型:实现 “风险 - 方案” 精准匹配

针对 “发现风险后如何处置” 的决策场景(如设备异常、人员违规、环境超标),构建 “风险特征 - 处置方案” 匹配模型,结合实时风险数据与历史决策经验,输出最优处置策略:

模型输入维度:包括 “风险类型(设备 / 人员 / 环境风险)、风险严重程度(一般 / 较大 / 重大,基于前文安全指数计算)、影响范围(涉及区域面积、人员数量、核心设备数量)、处置时效要求(是否需立即处置,如气体泄漏需 10 分钟内响应)、现有处置资源(可用人员、设备、物资)”。

核心算法逻辑:采用 “规则引擎 + 案例推理(CBR)+ 强化学习(RL)” 融合算法:

规则引擎:先基于法规要求与企业制度,确定基础处置规则,例如 “重大风险必须立即停机、疏散人员”“一般风险可先现场纠正,再跟踪验证”;

案例推理:从历史决策知识库中,检索与当前风险特征相似度≥80% 的案例(如 “同型号设备、同类型故障、相似环境条件的历史处置案例”),推荐案例中的有效处置方案;

强化学习:通过持续学习 “处置方案 - 实际效果” 的反馈(如 “选择‘停机检修’后,是否避免故障扩大、生产损失多少”),动态调整方案权重,优化决策推荐。

决策输出形式:针对具体风险场景,输出 “分级处置方案”,例如某车间电机振动值 0.4g(超标,风险等级较大)、影响范围涉及 2 台关联设备、现有 2 名设备工程师在岗:

首选方案:“立即停机,由 2 名设备工程师检查轴承磨损情况,更换备用轴承(预计耗时 2 小时),期间启用备用电机维持生产,处置后 1 小时内复查振动值”(基于历史案例,该方案故障解决率 92%,生产损失最小);

备选方案:“降低电机负载至 50%,持续监测振动值,同时联系外部维修团队(预计 1 小时到达),联合处置(预计耗时 3 小时)”(适用于首选方案中备用电机故障的情况);

禁忌方案:“继续满负荷运行,待下班后续处置”(历史数据显示,该方案故障扩大概率 65%,可能导致停机 12 小时以上)。

2. 资源调配决策模型:实现 “需求 - 资源” 最优配置

针对 “如何分配安全资源(人员、物资、设备)” 的决策场景(如日常巡检资源、应急救援资源、培训资源),构建 “资源需求 - 供给能力” 优化模型,确保资源投入产出比最高:

模型输入维度:包括 “资源需求类型(巡检 / 应急 / 培训)、各区域 / 场景的风险优先级(基于安全指数排序,高风险区域优先分配)、资源总量限制(如安全员共 5 人、灭火器共 50 具)、资源使用效率(如某名安全员处置设备故障效率比他人高 30%)、资源运输成本(如应急物资从仓库到风险点的时间 / 费用)”。

核心算法逻辑:采用 “整数线性规划(ILP)+ 贪心算法”:

整数线性规划:以 “资源投入后风险降低幅度最大、成本最低” 为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包括 “资源总量不超过上限、高风险区域资源投入不低于最低标准”,例如 “5 名安全员分配至 3 个车间,需满足高风险车间至少 2 人,中风险车间至少 1 人,低风险车间 1 人,且总风险降低幅度≥40%”;

贪心算法:针对应急资源调配等时效性要求高的场景,快速选择 “距离最近、使用效率最高” 的资源,例如 “危化品区发生泄漏,优先调配距离最近(200 米)、近 3 次处置成功率 100% 的应急小组,而非距离 500 米的小组”。

决策输出形式:输出 “资源分配方案表” 与 “调配路线图”,例如日常巡检资源分配:

人员分配:“高风险 1 号车间(安全指数 58 分):2 名安全员,重点巡检设备故障风险;中风险 2 号车间(安全指数 72 分):2 名安全员,重点巡检人员违规;低风险 3 号车间(安全指数 85 分):1 名安全员,常规巡检”;

物资分配:“1 号车间新增 2 具干粉灭火器(原库存不足)、2 号车间补充 1 套应急救援包、3 号车间无需额外补充”;

路线优化:为每名安全员规划 “最短巡检路线”,避免重复路线,提升巡检效率(如 1 号车间安全员先巡检高风险设备,再覆盖周边区域)。

3. 流程优化决策模型:实现 “效率 - 安全” 平衡决策

针对 “如何优化安全管理流程(如巡检流程、培训流程、审批流程)” 的决策场景,构建 “流程效率 - 安全效果” 平衡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流程数据与安全指标,输出兼顾安全与效率的优化方案:

模型输入维度:包括 “现有流程耗时(如巡检 1 次需 2 小时)、流程安全效果(如流程执行后风险降低率)、流程成本(人力 / 时间 / 物资成本)、企业业务需求(如生产旺季需缩短非生产时间)、员工接受度(如流程是否过于复杂导致执行率低)”。

核心算法逻辑:采用 “数据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多目标优化(MOO)”:

DEA:评估现有流程的效率与安全效果,识别低效环节,例如 “现有巡检流程中,30% 时间用于重复记录数据,实际现场检查仅占 70%,且风险识别率仅 65%”;

多目标优化:以 “提升安全效果(风险识别率≥90%)、降低流程耗时(≤1.5 小时)、控制成本(不增加)” 为目标,生成优化方案,例如 “将纸质记录改为移动端 APP 实时记录(减少记录时间 30%)、优化巡检路线(减少无效路程 20%)、增加 AI 视觉辅助巡检(提升风险识别率至 92%)”。

决策输出形式:输出 “流程优化前后对比表” 与 “分步实施计划”,例如巡检流程优化:

优化前:耗时 2 小时,风险识别率 65%,人工成本 200 元 / 次,执行率 80%;

优化后:耗时 1.2 小时,风险识别率 92%,人工成本 150 元 / 次,执行率预计 95%;

实施计划:第 1 周完成移动端 APP 部署与员工培训,第 2 周试点优化路线,第 3 周全面推广,第 4 周评估优化效果并微调。

4. 长期规划决策模型:实现 “前瞻 - 预防” 科学决策

针对 “中长期安全管理规划(如年度安全预算、设备更新计划、培训体系建设)” 的决策场景,构建 “风险预测 - 资源投入” 规划模型,结合未来风险趋势与企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长期决策:

模型输入维度:包括 “未来 1-3 年企业发展规划(如新增生产线、拓展新厂区)、历史风险趋势(如设备故障率每年下降 5% 或上升 3%)、行业技术发展(如新型 AI 传感器、智能消防系统的应用前景)、预算约束(年度安全预算总额)、法规合规要求(未来是否有新法规实施)”。

核心算法逻辑:采用 “时间序列预测(ARIMA/LSTM)+ 成本效益分析(CBA)”:

时间序列预测:预测未来风险变化,例如 “新增 2 条生产线后,设备故障风险预计上升 15%,人员违规风险预计上升 10%”;

成本效益分析: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 “投入成本(如采购新型传感器需 50 万元)、预期收益(如减少故障损失 100 万元、降低事故发生率 30%)”,选择 “效益成本比(BCR)≥1.5” 的方案。

决策输出形式:输出 “年度 / 季度安全规划方案” 与 “资源投入优先级”,例如 2025 年度安全规划:

核心目标:设备故障率降低 20%,人员违规率降低 25%,零重大安全事故;

重点投入:优先采购 50 套新型 AI 振动传感器(BCR=2.3,投入 50 万,收益 115 万),其次建设安全培训 VR 系统(BCR=1.8,投入 30 万,收益 54 万),最后增配 2 名专职安全员(BCR=1.6,投入 18 万,收益 28.8 万);

阶段目标:Q1 完成传感器采购与安装,Q2 完成 VR 系统部署,Q3 增配安全员并培训,Q4 评估规划效果。

赛为安全 (20)

🎯 三、 推动多场景决策智能化落地:让决策 “能执行、有效果”

智能决策模型需与企业实际安全管理场景深度融合,通过 “决策输出 - 执行跟踪 - 效果反馈” 的闭环,确保决策落地见效,避免 “模型与实践脱节”。

1. 风险处置场景:从 “决策推荐” 到 “处置闭环”

在设备故障、人员违规、环境超标的风险处置场景中,平台需将智能决策模型输出的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任务,跟踪处置全过程,确保决策落地:

决策方案可视化推送:当识别到风险(如 1 号反应釜温度超标,风险等级较大),平台自动生成 “处置决策方案”,通过可视化界面(PC 端仪表盘 + 移动端 APP)推送给责任人(设备工程师 + 车间主任),方案中明确 “任务分解(1. 立即停机;2. 检查加热系统;3. 更换温控器;4. 重启测试)、时间节点(每步任务需在 30 分钟内完成)、责任人、所需资源(备用温控器、工具包)”,并附带 “历史类似案例处置视频” 供参考。

处置过程实时跟踪:责任人通过移动端 APP “打卡” 完成每步任务(如点击 “已停机”“已更换温控器”),上传现场照片 / 视频佐证,平台实时更新处置进度(如 “任务 1 已完成,耗时 15 分钟;任务 2 进行中,剩余 10 分钟”)。若某步任务超时(如更换温控器超 30 分钟),平台自动推送 “超时提醒” 至责任人和管理者,分析超时原因(如 “备用温控器缺货”),并推荐备选方案(如 “从 2 号车间调取备用温控器,预计 10 分钟送达”)。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