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严格执行制度,事故还是会发生?
导读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企业安全生产靠的是“制度”——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检查流程和应急预案。我们设计了完美的程序,希望员工按部就班地执行,以为这样就能万无一失。
——聊聊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可靠性与数字化的力量
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企业安全生产靠的是“制度”——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检查流程和应急预案。我们设计了完美的程序,希望员工按部就班地执行,以为这样就能万无一失。
但现实却常常打脸:
今天某个环节偏差小一点,明天另一个环节偏差大一点;小偏差可能只造成一个未遂事件,大偏差却可能引发严重事故。
为什么?
一、人,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我们得直面两个基本事实:
人是会犯错的
我们每一天从早到晚要做成千上万个决定,其中很大一部分回头看都是错的。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人性使然。行为是由环境影响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就像一句台词说的:“不是人坏,是土壤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员工的操作水平并不是一条稳定的“水平线”,而是时常波动的曲线。情绪、身体状况、专注度、甚至天气,都可能影响当天的操作质量。
二、光靠“检查”是不够的
我们国家推行“双机制双控”,强调通过频繁检查来确保安全措施执行到位。这没错,但问题在于:
检查只能判断“此时此地”操作是否合规,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行为的不可靠性,也不能反馈到组织环境的深层优化。
换句话说,我们是在不断“治标”,而没有真正“治本”。
三、如何提升人的可靠性?
除了完善体系、严格执行程序之外,我们更要关注的是:
如何构建一个能触发安全行为的环境?
如何让治理机制真正扎根于员工的日常行为动力中?
这就涉及更深层的组织文化和管理理念。文化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丫子踩出来的脚印”——它是通过每一天、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反馈逐渐形成的。
四、数字化:不止是“信息化”,更是“治理升级”
很多人把数字化理解为流程电子化、无纸化办公,但这只是信息化的层面。
真正的数字化治理,是指:
将流程执行转化为数据;
用数据解读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真实状态;
通过这些洞察反推治理结构的优化,不断提高系统的符合性与完整性。
也就是说,数字化帮助我们:
实时捕捉行为偏差;
分析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联;
预测风险,实施前置干预;
最终构建一个“人机环管”深度融合的智能安全生态。
结语:安全是一个动态过程
安全生产不是靠某一条制度、某一次培训或某一套系统就能彻底解决的。它是一场持续的、需要全员参与的“行为与环境”的治理实践。
我们既要接受“人是会犯错的”这一现实,也要善于借助数字化工具,构建更加透明、反馈及时、可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
不是在事故后调查,而是在偏差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