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应急管理,截止目前,广东省建立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企业达40.9万家,覆盖率99%,重点行业领域39.8万家企业实现制度建立100%
导读
按照《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应急管理部执法工贸局组织制定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附件1)。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0日,反馈意见请填写《应急管理标准项目征求意见表》
#赛为HSE微资讯# 09月12日 星期五,工作愉快,生活喜乐!
1、应急管理部公开征求《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征求意见稿)》标准意见,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0日;
按照《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应急管理部执法工贸局组织制定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求》推荐性国家标准(附件1)。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为2025年11月10日,反馈意见请填写《应急管理标准项目征求意见表》
2、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42项劳动防护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全面覆盖眼面部、听力、呼吸、头部、手部、足部、服装及坠落防护八大劳动防护领域,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选择、使用和维护等标准,将进一步筑牢劳动防护安全底线;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42项劳动防护用品强制性国家标准,全面覆盖眼面部、听力、呼吸、头部、手部、足部、服装及坠落防护八大劳动防护领域,涉及产品质量安全、选择、使用和维护等标准,将进一步筑牢劳动防护安全底线,全面提升劳动防护用品市场准入、生产流通、选用维护等全链条安全水平。
该批标准突出“防得住、穿得妥、戴得牢”的实用导向,并推动劳动防护用品从“有的用”向“用得对、用得好”转变,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在眼面部及听力、呼吸防护方面,发布《眼面部防护 激光防护具》等12项标准,围绕激光、强光、工业焊接、化学喷溅等劳动风险因素与场景,给出眼面部防护规范;细化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自给闭路式氧气逃生呼吸器等呼吸防护装备的技术要求;更新耳塞、耳罩等听力防护装备的结构参数、声衰减指标等内容,以便适应当前产品市场。
在头部防护方面,发布《头部防护 救援头盔》等3项标准,强化特种场景的适配性,比如《救援头盔》规定了抗冲击性能的测试方法,《防静电工作帽》为保障静电风险环境下的人员安全,要求防静电工作帽产品在4s内静电消散过半。
在手部及足部防护方面,发布《足部防护 足趾保护包头》等8项标准,针对高温、高寒、机械伤害、足部穿刺等典型风险因素,规定手足部防护装备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强化防刺穿、防腐蚀等性能指标,比如在《足部防护 通用技术规范》中规定了聚氨酯材料鞋帮连续弯折15万次后应无裂纹产生。
在服装防护方面,发布《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等14项标准,规定化学防护、微波防护、静电防护、职业防雨等多种特定工作场景下的防护服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全方位系统性应对化学、低温、电磁、生物、机械等劳动环境风险。
在坠落防护方面,发布《坠落防护 连接器》等5项标准,进一步规范缓冲器、连接器、自锁器等坠落防护装备的静态强度和动态性能,比如《坠落防护 缓冲器》中要求其能承受15kN的荷载且不断裂,保障坠落防护装备系统的使用安全性,有效减少作业人员伤亡。
该批标准设置了12个月的实施过渡期,这既给予生产企业充足时间进行产品升级和生产调整,也给销售企业同步消纳完库存产品和在售产品留有时间。市场监管总局将进一步加大标准宣贯力度,推动标准尽快落地实施,同时加强重点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安全监督。
3、陕西全省化工园区建设管理暨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10日在渭南市召开,会议提出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9月10日,全省化工园区建设管理暨安全生产工作现场会在渭南市召开。会议听取了有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判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和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高度重视,全面具体深入抓实化工园区建设管理和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促进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优化园区规划布局,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谋划推动一批化工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园区,促进土地等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加快化工园区提质升级。要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质效,支持企业绿色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要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责任,扛牢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穿透式调度、常态化监管,切实做到底子清、责任实、标准高、工作细、要求严,进一步健全上下贯通、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记者:耿杨洋)
4、截止目前,广东省建立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企业达40.9万家,覆盖率99%,重点行业领域39.8万家企业实现制度建立100%全覆盖;企业内部报告事故隐患20.6万项,整改完成20.3万项,整改率98.5%,共发放奖金2276.8万元;
9月10日,据省应急管理厅消息,今年以来,全省建立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企业达40.9万家,覆盖率达99%;企业内部报告事故隐患共20.6万项,整改率达98.3%,发放奖励金额2276.8万元。
今年2月,《关于建立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创新性提出“双重激励”机制,标志着广东安全生产治理进入新阶段。
什么是“双重激励”机制?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对企业员工内部报告且企业正在积极整改的隐患,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对报告隐患的员工给予重奖,激发全员参与,“这解决了过去员工‘不敢报、不愿报’和企业‘整改动力不足’的双重困境。”
政策落地后,央企、国企与大型民企率先破局,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激励模式。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石化”)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报告奖励机制》,包含全员隐患排查奖励、发现重大安全环保隐患奖励、直接作业环节管理先进装置奖励等六个模块,并通过“低头捡黄金”“最负责任员工”评比以及“安全随手拍”三项机制开展。
“如今每个月的隐患整改率可达80%,今年以来公司累计发放奖励超50万元。”广州石化化工2部HSE副总监黎道然介绍,仅以拥有372名员工的化工2部为例,平均每个月可上报隐患近700条,获得“低头捡黄金”奖励金4000元左右。
“让员工‘主动化’成为保障公司安全生产的有力支撑。”惠州伊斯科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斯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制定《安全奖惩管理制度》,明确每月拨出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安全奖励,对提出合理化建议、制止违章行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及时奖励。
“每条隐患奖励20元,只要上报,奖金随后就到。”伊斯科安全总监廖小林介绍,该制度实施以来,全员参与率大幅提升,其中一线员工占比超80%;从发现隐患到完成整改的全周期平均时间缩短50%,隐患整改率从原来的70%—80%提高到95%以上,员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建立完善报告奖励机制,广东还依托“万名专家下基层 服务帮扶促安全”行动,重点围绕报告渠道公示、隐患受理流程、评估分级管理、奖励及时兑现、内部闭环处理五个方面开展指导。截至目前,共2.54万人次专家深入1.85万家企业,并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提供差异化指导。
5、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9日至10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全区“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座谈会议,会议对做好自治区“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对当前几项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9月9日至10日,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召开全区“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座谈会,厅党委书记、厅长孟和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应急管理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相关工作要求,听取了“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进展情况汇报。厅领导、各盟市应急管理局、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呼伦贝尔市航空护林站、兴安盟乌兰浩特航空护林站站长,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负责人分别围绕“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思路和问题建议进行了交流发言。
厅党委书记、厅长孟和对做好自治区“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各方面,强化国家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分解落实,结合自治区规划编制具体要求,认真谋划推进“十五五”应急管理规划编制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调查研究,充分集思广益,全面深入分析问题短板和形势任务,紧贴实际、适度超前、科学设定未来五年的目标指标。要吃透上级规划,做好衔接,周密谋划重大任务、改革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做实、做细各项前期准备,确保规划内容可操作、可落地、可执行。要针对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按节点安排,加快推进规划编制,修改完善规划文本。要加强对各盟市应急管理规划编制的统筹指导,建立统一衔接的应急管理规划体系,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会议还对当前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下决心推动各类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务必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加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研判,加快补齐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短板,切实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打好年底“收官战”,持续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
6、青海省消防、教育、发改、工信等 23 个部门联合印发《青海省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职责分工参考》,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从源头防范安全隐患,有效打破监管壁垒;
近日,青海省消防、教育、发改、工信等 23 个部门联合印发《青海省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职责分工参考》,从源头防范安全隐患,有效打破监管壁垒,推动构建齐抓共管合力,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 “防护墙”。
《分工参考》明确各部门的审批责任。发改部门按照属地原则对冷库建设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并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合理布局项目,坚决防止盲目建设与重复建设。自然资源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时,对于涉及的冷库、室内冰雪场馆不符合规定,采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通过相应行政许可。住建部门在办理建设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时,对于涉及冷库、室内冰雪场馆不符合规定,采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通过消防设计审查、消防验收(备案)。消防部门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时,对于涉及冷库、室内冰雪场馆不符合规定,采用保温材料燃烧性能不符合要求的,不得通过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此外,应急部门负责制冷与空调设备作业人员的考核发证工作,并对其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行业证书进行检查。
《分工参考》还明确了各地、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市(州)、县(区)牵头组织本地区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明确监管部门,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与督导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整治过程中的堵点问题。在部门监管层面,教育、民政、交通、卫健、邮政、民航、铁路等部门,需按照 “三管三必须”要求,指导本行业本领域所属单位做好独立式冷库、装配式冷库的安全防范工作。工信部门负责组织宣贯《冷库安全规程》、《室内装配式冷库》等相关技术标准。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做好冷库拆除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督促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及使用主体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商务部门指导督促使用冷库的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对使用装配式冷库的商市场安全检查力度,引导商贸流通企业使用燃烧性能达标的保温材料。应急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工贸、化工企业冷库的监督抽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督促所属国有企业落实冷库使用安全管理要求。市场监督部门负责做好冷库和室内冰雪场馆内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体育部门加强室内冰雪运动场馆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场馆运营方及赛事主办、承办方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国防动员部门负责摸排利用人防工程建设冷库情况,对发现违规建设冷库的,督促产权单位限期拆除。文旅、林草部门督促旅游景区加强室内冰雪游乐场馆日常安全检查维护,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消防部门对室内冰雪场馆、设有室内装配式冷库的人员密集场所履行消防法律法规情况开展监督抽查。广电部门负责督促广播电视媒体发布安全提示,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性消防宣传教育,全方位织密两类场所的安全监管网络。
出台《分工参考》,旨在着力解决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监管职责交叉领域长期存在的“梗阻”问题,有效补齐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行业监管短板,避免出现交叉领域监管“真空”,推动消防安全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为冷库、室内冰雪活动场馆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安全微语】
激励和驱动不是毫无原则的,而是在既定规矩内的行事。不能遵守规则的顺人性驱动,是纵容。——Go-RISE安全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