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运用网格管理模式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精细化管理效能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4 发表时间:2025-07-07 13:42:12 标签: 安全精细化管理

导读

“大工地”🏗️,钢筋水泥堆成山,塔吊吊车忙不停,各种工种交叉作业,安全管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漏洞。而网格管理模式就像一张细密的 “安全防护网”🕸️,能把偌大的施工现场分割成一个个可控的小单元,让安全管理从 “粗放式” 走向 “精细化”,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管,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

建筑施工场地就像一个热闹又复杂的 “大工地”🏗️,钢筋水泥堆成山,塔吊吊车忙不停,各种工种交叉作业,安全管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漏洞。而网格管理模式就像一张细密的 “安全防护网”🕸️,能把偌大的施工现场分割成一个个可控的小单元,让安全管理从 “粗放式” 走向 “精细化”,每一个角落都有人管,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


科学划分网格,让安全管理 “无死角”

把建筑工地这盘 “大棋局”♟️ 拆分成一个个小网格,是网格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划分不能凭感觉,要像切蛋糕一样🎂,既考虑施工区域的功能,又兼顾作业风险的高低。

赛为安全 (31)

按施工区域 “横向到边”

可以按照施工阶段和功能划分一级网格,比如把整个工地分成 “基础施工区”“主体结构区”“装饰装修区”“材料堆放区”“办公生活区” 等。每个一级网格就像一个 “大格子”📦,再根据面积大小和作业复杂度拆分成二级网格,比如 “主体结构区” 里,按楼栋号分成 1 号楼网格、2 号楼网格,每栋楼再按楼层分成 3-5 层一个的三级网格。这样一来,哪怕是 10 万平方米的大工地,也能被拆成几十个小网格,每个网格的边界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属于哪个区域、哪个楼栋、哪个楼层。

在网格边界上做些醒目的标记,比如用不同颜色的警戒线区分不同网格(红色代表高风险网格,黄色代表中风险,绿色代表低风险),每个网格入口挂一个 “网格信息牌”🏷️,上面写着网格编号、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主要作业内容和风险点。工人一进网格就知道 “这片区域归谁管,要注意啥”,不会再像以前那样 “干活不知风险,出事不知找谁”。


按风险等级 “纵向到底”

光按区域划分还不够,得结合作业风险给网格 “贴标签”🏷️。比如 “塔吊作业区” 因为涉及高空吊装,风险等级高,就划成 “重点管控网格”,配备经验丰富的专职安全员;“办公生活区” 风险相对较低,就划成 “常规管控网格”,由兼职网格员负责。

对于同一个网格,不同时间段的风险也可能变化。比如 “混凝土浇筑网格” 在白天浇筑时,因为有泵车、罐车进出,风险等级上升为 “橙色”;到了晚上养护阶段,风险等级降为 “蓝色”。这种动态的风险标签会显示在网格信息牌的电子屏上,网格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更新风险等级,调整管控措施 —— 橙色时增加现场巡查频次,蓝色时重点检查夜间照明和警示标识。


明确网格人员职责,让安全管理 “人人有责”

网格管理不是 “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像一支配合默契的球队,每个位置都有明确分工,才能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构建 “三级网格员” 体系

每个最小网格(比如某栋楼的 3-5 层)设一名 “一级网格员”,通常由该区域的班组长担任,就像网格里的 “小管家”👨💼。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盯着本网格的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脚手架搭设符不符合标准、临时用电有没有私拉乱接,发现问题当场纠正,纠正不了的立刻上报。一级网格员随身携带一个 “网格安全记录本”📒,上面画着网格简易图,哪里发现了松动的扣件、哪里的临边防护少了一根栏杆,都用红笔标出来,下班前拍照发到网格管理群里。

每个二级网格(比如某栋楼)设一名 “二级网格员”,由施工员或技术员担任,相当于 “网格总管”👷。他们每天至少巡查网格 3 次,检查一级网格员的记录是否准确,看看网格里的大型设备(比如施工电梯)运行是否正常,材料堆放是否符合 “不超宽、不超高” 的规定。遇到一级网格员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脚手架立杆垂直度超标),二级网格员要现场指导整改,协调技术人员制定解决方案,确保问题不拖延、不积累。

整个项目设一名 “三级网格员”,由项目安全负责人担任,是网格管理的 “总指挥”🧑💼。他们不用天天盯具体网格,而是负责统筹协调,每周开一次 “网格安全会”,汇总各网格的问题,分析哪些网格的隐患反复出现(比如某几个网格的临时用电问题总是整改不到位),然后调配资源重点解决。三级网格员手里有一份 “网格安全排行榜”📊,哪个网格隐患少、整改快,就给哪个网格的网格员发小红花🌸,在项目公示栏展示,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赋予网格员 “三项实权”

要让网格员真正能管事,就得给他们 “尚方宝剑”🗡️。第一项是 “叫停权”—— 发现网格内有严重违规行为(比如不系安全带就上高空作业),网格员可以当场喊停,不用请示领导,工人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整改合格才能继续。第二项是 “考核建议权”,网格员对本网格工人的安全表现有打分权,打分结果直接和工人的绩效奖金挂钩,表现好的每月多拿 200-500 元,表现差的不仅扣钱,还要被调到低风险网格 “重新学习”。

第三项是 “物资调配权”,网格里需要临时增加防护设施(比如突然下雨要给配电箱盖防雨布),网格员可以直接从项目应急物资库调取,不用走繁琐的审批流程,事后补个登记就行。有了这三项权力,网格员说话有分量,干活有底气,不会再像以前那样 “只管提醒,没人听劝”。


优化网格管理流程,让安全精细化 “落地生根”

网格管理不是 “纸上谈兵”📝,得有一套顺畅的流程,让每个环节都能无缝衔接,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落到每一个操作步骤里。

实行 “每日三查 + 闭环整改”

每个网格的一级网格员每天早上上班后、中午吃饭前、下午下班前各查一次,就像 “三餐定时”🍚一样规律。早上查 “开工准备”:安全防护设施有没有到位(比如脚手架的脚手板铺没铺好)、工人的防护用品带没带齐;中午查 “过程安全”:有没有违章操作(比如工人图省事坐在钢筋上休息)、设备运行有没有异响;下午查 “收尾清理”:材料有没有归位(比如散落的钢筋头有没有捡起来)、临时用电有没有断电上锁。

查到问题后,用手机上的 “网格安全 APP”📱拍张照片,选择 “隐患类型”(比如 “临边防护缺失”“动火作业无监护”),系统自动生成整改单,推送给责任人。责任人整改完后上传整改后的照片,网格员到现场复查,确认合格后点击 “闭环”,整个过程在 APP 上留痕,谁发现的问题、谁整改的、改没改好,一目了然。如果超过 24 小时没整改,系统会自动给二级网格员发提醒,超过 48 小时没整改,直接推给三级网格员,确保 “小隐患不过夜,大隐患不过天”。


建立 “网格联动响应” 机制

建筑工地的隐患往往不是一个网格能解决的,比如 “塔吊吊装材料时,吊物可能会经过 3 个网格的上空”,这时候就需要网格之间 “手拉手”🤝联动。在项目指挥部设一个 “网格联动中心”,墙上挂着整个工地的网格分布图,每个网格的实时状态(是否有吊装作业、是否有动火作业)都在图上显示。当某网格要进行高风险作业时,网格员提前 1 小时在联动中心报备,中心立即通知相邻网格的网格员,让他们提醒本网格工人 “注意避让,不要在吊物下方停留”。

遇到突发事件(比如某网格脚手架突然倾斜),网格员在 APP 上点 “紧急求助”🆘,联动中心会立刻收到信号,同时推送消息给周边 3 个网格的网格员和项目应急小组,显示最优救援路线(避开正在作业的塔吊和深基坑)。相邻网格的网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忙设置警戒区,应急小组带着工具快速到位,比以前 “单打独斗” 时的响应速度至少快一倍。


运用数字化工具给网格管理 “添翼”

现在的网格管理早就不是 “靠腿跑、靠笔写” 了,得用上数字化工具🤖,让精细化管理更智能、更高效。

给网格装上 “电子眼” 和 “传感器”

在高风险网格(比如深基坑周边、塔吊作业区)安装智能摄像头📹,能自动识别 “未戴安全帽”“高空抛物” 等行为,一旦发现就发出语音提醒(“请佩戴安全帽”“禁止抛物”),同时把截图推送给网格员。在脚手架立杆上装个小小的 “倾角传感器”📐,立杆垂直度超过允许偏差(比如大于 1/200)时,传感器会自动报警,网格员不用爬到架子上检查,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哪个立杆 “歪了”。

给每个工人发一个 “网格定位手环”⌚,手环上有网格编号和紧急呼叫按钮。工人进入某个网格后,手环会震动一下,显示该网格的风险提示(“本网格正在进行电焊作业,请注意防火”);如果遇到危险,按一下呼叫按钮,网格员和联动中心能立刻知道他在哪个网格的具体位置(精确到 3 米范围内),大大缩短救援时间。

赛为安全 (30)

建一个 “网格安全数字档案”

每个网格都有自己的 “数字身份证”🆔,档案里记录着从开工到竣工的所有安全信息:每天的隐患排查记录、整改情况、工人的安全培训次数、设备的维护保养记录…… 甚至连 “哪根立杆是谁搭设的、什么时候检查过” 都能查到。比如要检查某网格的脚手架安全,打开数字档案,输入立杆编号,就能看到 “2024 年 5 月 10 日由张三搭设,5 月 12 日李四检查合格,5 月 15 日因下雨进行了加固”,让每一个构件都有 “可追溯的身世”。

数字档案还能生成 “网格安全报告”📊,自动统计每个网格的隐患数量、常见隐患类型、整改及时率,用图表展示哪个网格的安全状况最好,哪个网格的问题最多。三级网格员根据报告分析 “为什么 3 号楼 2 层网格总是出现临时用电问题”,发现是因为该网格工人更换频繁,就针对性地增加新工人的用电安全培训,让管理更有针对性,避免 “盲目抓安全”。


FAQs

1. 建筑施工企业的网格划分得太小,会不会增加管理成本?

其实网格划分小了反而能降低管理成本,关键是 “科学划分,不盲目求细”。比如 1000 平方米的作业区,划成 2 个网格还是 4 个网格,要看作业复杂度 —— 如果是简单的土方开挖,2 个网格足够;如果是有脚手架、有塔吊、有动火作业的综合区域,划成 4 个网格更合理。小网格能让隐患发现得更早,比如某个螺丝松动,在小网格里可能当天就被发现,花 10 分钟拧紧就行;如果网格太大,等发现时可能已经造成脚手架倾斜,修复要花几千元,还可能耽误工期。

从人力成本看,网格员大多由现有班组长、施工员兼任,不用额外招聘,只是把他们的工作范围从 “模糊的一片” 变成 “明确的一块”,工作效率更高。比如以前一个班组长管一栋楼,经常顾东忘西,现在只管 3 个楼层的网格,能把每个角落都查到,反而减少了因管理疏漏导致的事故赔偿成本。再加上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网格员用手机 APP 就能完成记录和上报,不用天天写纸质台账,反而节省了时间成本。所以只要划分合理,小网格带来的 “精细管理收益” 会远远超过 “管理成本支出”。


2. 网格员的权力太大(比如有叫停权),会不会导致滥用职权影响施工进度?

给网格员 “叫停权” 不是让他们 “想停就停”,而是有严格的 “叫停标准” 做支撑,不会影响正常施工进度。项目会提前制定《网格叫停行为清单》,明确哪些情况可以叫停(比如 “未进行动火审批就切割钢筋”“临边防护缺失仍在作业”),哪些情况不能叫停(比如 “工人动作慢了点”“材料堆放稍微有点乱但不影响安全”),清单上的每一条都对应着具体的安全规范,网格员必须按清单执行,不能凭个人心情。

为了防止滥用职权,每个网格都装有摄像头(经工人同意),网格员的叫停行为会被记录,工人觉得不合理可以通过 “网格监督群” 申诉,项目安全部门会在 2 小时内核查 —— 如果是合理叫停,支持网格员;如果是滥用职权,会对网格员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的取消网格员资格。实际上,网格员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深知 “停是为了更安全地干”,不会随意叫停。反而因为有了叫停权,工人不敢再心存侥幸,违规行为少了,施工更顺畅,比如以前因违规导致的返工、事故停工平均每月 3-5 次,现在每月最多 1 次,整体进度反而加快了。


3. 建筑工地工人流动性大,如何保证网格员对新工人的安全管理到位?

针对工人流动性大的问题,网格管理有一套 “新工人快速融入机制”。新工人一进场,先到项目安全部录入信息,系统根据他的工种自动分配到对应的网格,同时推送该网格的 “安全须知视频”(3 分钟短片,讲网格里的风险点和保命规则)。然后由所在网格的一级网格员带他 “走网格”,用 10 分钟实地讲解:“这里是临边防护,不能靠”“那个配电箱只能由电工操作”“遇到紧急情况往这个方向跑”,相当于给新工人发了一份 “网格安全地图”。

网格员会给新工人发一个 “临时安全卡”,卡上有网格编号和网格员电话,新工人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联系。前 3 天,网格员会重点关注新工人的操作,发现不规范的地方当场教,比如 “你的安全带挂钩挂错位置了,应该挂在上面的立杆上”,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项目还规定,新工人所在的网格如果 3 天内没出现安全问题,网格员会得到 “带教奖励”,激励网格员主动关心新工人。通过这种 “系统引导 + 专人带教 + 激励机制”,哪怕工人流动快,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网格内的安全要求,不会出现管理真空。

赛为安全 (29)

4. 数字化工具(比如智能摄像头、定位手环)会不会侵犯工人的隐私?

网格管理中使用的数字化工具会严格保护工人隐私,“安全管理” 和 “隐私保护” 能做到两不误。智能摄像头只安装在作业区域,不会对着更衣室、休息区等私密空间,拍摄内容仅用于安全管理(识别违规行为、追溯隐患原因),不会用于其他用途,且视频保存期限不超过 3 个月,到期自动删除。定位手环的定位范围只限于工地内部的网格区域,离开工地后自动失效,不会记录工人的上下班路线和私人活动,手环上的个人信息也经过加密处理,只有授权的网格员能看到。

在使用这些工具前,项目会召开工人大会,讲清楚工具的用途、数据如何使用、如何保护隐私,征得工人同意后才安装,不同意的工人可以选择不使用(但要接受更频繁的人工检查)。项目还会成立 “隐私保护监督小组”,由工人代表、工会成员组成,定期检查数字化工具的使用情况,一旦发现有泄露隐私的行为,立即整改并追究责任。所以只要管理规范,数字化工具只会让安全管理更高效,不会侵犯工人隐私。


5. 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比如只有几十人的小队伍),适合用网格管理模式吗?

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更适合用网格管理模式,因为它能让有限的人力发挥最大作用。几十人的小队伍,工地面积通常不大,完全可以划成 3-5 个网格,每个网格由 1 名老工人或班组长兼任网格员,不用增加管理岗位。比如一个 50 人的队伍,负责一栋 6 层小楼的施工,就可以按 “1-2 层、3-4 层、5-6 层” 划成 3 个网格,每个网格配 1 名网格员,再由项目经理兼任三级网格员,管理架构简单清晰。

小型企业的网格管理可以更 “轻量化”,不用买复杂的智能设备,用微信小程序代替专业 APP,网格员用手机拍照发群里,大家在群里反馈整改情况,一样能实现 “闭环管理”。网格信息牌也可以用手写的纸板代替,只要内容清楚就行。关键是通过网格明确 “谁管哪片、该查啥、怎么改”,让小队伍也能做到 “安全有人管,责任有人担”,避免因 “没人具体负责” 导致的安全事故。实际上,很多小型企业用了网格管理后,安全事故率下降了 60% 以上,证明这种模式对大小企业都适用,只是实施方式可以灵活调整。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