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安全规程保障起重作业安全?
导读
起重作业在众多工业领域和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因其涉及重物吊运且操作环境复杂,存在诸多安全风险。本文详细阐述通过严谨的安全规程制定与有效执行,从人员资质管理、设备检查维护、作业流程规范、环境风险评估等多方面全面保障起重作业安全,旨在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全面且实用的安全作业指南,助力提升起重作业安全性...
起重作业在众多工业领域和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因其涉及重物吊运且操作环境复杂,存在诸多安全风险。本文详细阐述通过严谨的安全规程制定与有效执行,从人员资质管理、设备检查维护、作业流程规范、环境风险评估等多方面全面保障起重作业安全,旨在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全面且实用的安全作业指南,助力提升起重作业安全性与可靠性。
一、引言
起重作业是一项具有较高危险性的特种作业,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工程延误。随着工业和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起重设备的种类和应用场景日益增多,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建立健全并严格遵循安全规程对于保障起重作业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人员资质管理
起重作业人员资质要求
起重机司机必须持有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且证书在有效期内。操作证应注明准许操作的起重机类型,严禁无证人员上机操作。在取得操作证前,司机需经过专业的培训课程,包括起重机的结构原理、操作技巧、安全规范等内容,并通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核。
起重指挥人员同样要具备相应资质证书,熟悉各类起重信号的含义与使用规范,能够准确地与司机和其他作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指挥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指挥培训,了解不同工况下的指挥要点,如多台起重机联合作业时的指挥顺序与信号配合等。
司索工要接受司索作业专项培训,掌握绳索、吊具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方法,具备根据重物形状、重量和吊运环境进行合理绑扎、挂钩的能力。司索工需了解不同材质绳索的承载能力、磨损标准以及吊具的安全系数计算等知识,确保吊物在吊运过程中稳固可靠。
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
企业应定期组织起重作业人员参加安全培训与技能提升课程,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新的安全法规、操作规程,还应涵盖起重机的新技术应用、故障案例分析等。例如,当新型起重机采用了电子控制系统或智能安全防护装置时,及时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熟悉新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要点。
建立继续教育档案,记录作业人员的培训经历与考核成绩,将其与绩效评估和岗位晋升挂钩,激励作业人员积极参与培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三、起重设备检查维护
日常检查
起重机司机在每班作业前,应对起重机进行全面的日常检查,包括检查起重机的外观是否有变形、裂纹等损伤,各连接部位的螺栓是否紧固,钢丝绳是否有断丝、磨损超标等情况,吊钩的防脱装置是否完好有效,制动装置是否灵敏可靠,各安全限位开关是否正常工作等。例如,通过观察钢丝绳表面的磨损痕迹,若发现钢丝绳直径磨损超过规定值的一定比例(如 10%),则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
填写详细的日常检查记录,记录检查时间、检查项目、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信息,以便后续查阅与追溯。如发现异常情况但不影响本次作业安全的,应在记录中注明并及时上报维修部门安排维修计划。
定期维护保养
根据起重机的类型、使用频率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定期维护保养计划。一般情况下,小型起重机每月进行一次二级维护保养,大型起重机每季度进行一次二级维护保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一级维护保养。
二级维护保养内容包括对起重机的电气系统进行检查与维护,如清洁电气控制柜、检查接触器触点磨损情况、测试电气线路的绝缘电阻等;对机械传动系统进行保养,如更换减速机润滑油、检查齿轮啮合情况、调整制动器间隙等;对金属结构进行防腐处理,如涂刷防锈漆、检查结构件的焊缝是否有开裂迹象等。一级维护保养则在二级维护保养的基础上,对起重机进行全面拆解检查,如对起重机的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等进行深度检修,更换磨损严重的零部件等。
维护保养工作应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并在维护保养后出具详细的维护保养报告,记录维护保养的项目、更换的零部件、设备的运行状况等信息,经质量检验部门验收合格后,起重机方可投入使用。
四、作业流程规范
作业前准备
起重作业前,起重指挥人员应会同司索工、起重机司机对作业现场进行全面勘察,了解场地的平整度、承载能力,是否存在障碍物以及周边环境对起重作业的影响等。例如,在狭窄场地作业时,要精确测量起重机的回转半径与周围建筑物、设备的距离,确保有足够的安全空间。
根据重物的重量、形状、尺寸等参数,选择合适的起重机型号、吊具和索具。计算吊具和索具的安全系数,确保其能够满足吊运要求。如吊运大型钢结构件时,应根据构件的形状特点选择专用吊具,并对吊点进行合理设计与计算,保证吊运过程中构件的平衡与稳定。
对吊具和索具进行检查,确保其无损坏、无缺陷,且与重物的连接牢固可靠。例如,检查吊钩的开口度是否符合标准,吊索的编结是否正确、有无松散现象等。
吊运过程控制
起重指挥人员应站在视野开阔、能清晰观察到起重机和吊物全貌的位置,准确地向起重机司机发出指挥信号。信号应规范、清晰、明确,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手势、旗语或对讲机等方式进行指挥。在吊运过程中,指挥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指挥岗位,如遇特殊情况需离开时,应指定专人接替指挥工作。
起重机司机应严格按照指挥人员的信号进行操作,在操作前要确认信号的准确性。操作过程中要平稳起吊、缓慢运行,避免急起、急停、猛转等操作,防止吊物因惯性而产生晃动或滑落。例如,在起吊重物时,先将重物吊离地面一定高度(一般为 0.5 米左右),进行试吊,检查吊物的平衡性、吊具和索具的受力情况以及起重机的制动性能等,确认无误后再继续吊运。
司索工在吊运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吊物的状态,随时调整吊索的松紧度,防止吊物发生倾斜、翻转等危险情况。当吊物需要在空中停留较长时间时,司索工应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如使用绳索将吊物与周围固定结构连接等。
作业后整理
起重作业完成后,起重机司机应将起重机停放在规定的位置,关闭电源或动力源,锁定各操作手柄和开关,防止误操作。例如,将塔式起重机的起重臂转至顺风方向,并将吊钩升至最高位置,小车驶回起重臂根部等。
司索工和指挥人员应清理作业现场,收回吊具和索具,对其进行检查、整理和妥善保管,为下一次作业做好准备。同时,检查作业现场是否有遗留的物品或安全隐患,如有则及时处理。
五、环境风险评估
气象条件评估
在起重作业前,应关注当地的气象预报,对风力、降雨、雷电等气象条件进行评估。当风力超过起重机的允许作业风力等级时(一般塔式起重机在6级及以上大风时停止作业),严禁进行起重作业。如遇强降雨天气,要考虑场地积水对起重机基础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吊物表面湿滑导致绑扎不牢的风险;在雷电天气下,起重机应停止作业并远离高压输电线路等易遭雷击的区域,同时做好防雷接地措施。
作业场地评估
对起重作业场地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评估。如果场地存在斜坡、坑洼等不平整情况,应进行平整处理或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在斜坡上设置支腿垫木以保证起重机的稳定性。对于地质松软的场地,要对起重机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如采用扩大基础面积、打桩等方式,防止起重机在吊运过程中发生倾覆事故。
评估作业场地周围的建筑物、设备、架空线路等障碍物对起重作业的影响。确定起重机的作业半径、起升高度等参数时,要预留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在吊运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如在城市建筑施工中,起重机与周边建筑物的最小安全距离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结构类型以及起重机的型号等因素综合确定,一般不少于 3 米。
通过以上从人员资质管理、设备检查维护、作业流程规范、环境风险评估等多方面构建的安全规程体系,并确保其严格执行,能够有效保障起重作业的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相关行业的安全生产与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