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hse管理方案:结合项目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如何打造适配不同场景的实施框架?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0-30 15:26:47 标签: hse管理方案

导读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施工场景的多样性 —— 从高空铁塔架设到地下管廊开挖,从山区公路修建到化工园区改扩建,不同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面临的风险差异显著。打造适配性 HSE 管理实施框架,需以 “施工特性定风险焦点、场地环境定管控重点” 为原则,将通用 HSE 要求转化为场景化管...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的核心挑战在于施工场景的多样性 —— 从高空铁塔架设到地下管廊开挖,从山区公路修建到化工园区改扩建,不同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面临的风险差异显著。打造适配性 HSE 管理实施框架,需以 “施工特性定风险焦点、场地环境定管控重点” 为原则,将通用 HSE 要求转化为场景化管控措施,实现 “一项目一方案、一场景一策略”,既确保合规底线,又提升风险管控的精准度与可操作性。


一、实施框架的底层逻辑: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的双重解码

HSE 管理方案的场景化适配,首要任务是拆解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的核心风险,建立 “风险识别 - 管控目标 - 措施匹配” 的逻辑链条,避免 “通用模板套用” 导致的管控失效。

(一)施工特性的风险聚焦

不同施工类型的作业流程、设备使用、人员操作差异,决定了 HSE 风险的核心方向,需针对性锁定管控焦点:

高空作业类(如桥梁挂篮施工、风电塔筒安装):核心风险集中在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设备失稳”,管控需围绕 “作业平台安全、防护装备有效性、吊装设备稳定性” 展开,例如挂篮施工需重点监测承重结构变形、临边防护栏杆设置;风电安装需关注吊车支腿地基承载力、作业人员双钩安全带使用。

地下作业类(如地铁盾构施工、地下管廊开挖):风险聚焦 “坍塌、中毒窒息、透水”,管控重点包括 “基坑支护结构监测、地下有害气体检测、排水系统可靠性”,例如盾构施工需实时监测土压平衡参数、隧道管片拼装质量;地下管廊开挖需定期检测有限空间内氧含量与有毒气体浓度。

动火作业类(如化工装置检修、钢结构焊接):核心风险为 “火灾爆炸、灼烫”,管控需覆盖 “动火审批、火源管控、灭火应急”,例如化工检修动火需执行 “三不动火” 原则(无证不动火、无监护不动火、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焊接作业需清理周边易燃物并配备灭火器材。

大型设备吊装类(如厂房钢构件吊装、重型设备安装):风险集中在 “设备倾覆、吊物坠落、人员碰撞”,管控重点包括 “吊装方案审批、设备性能检测、警戒区域划分”,例如超大型构件吊装需验算吊点位置、监测风速变化,吊装半径内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

(二)场地环境的风险叠加

场地环境会加剧或衍生新的 HSE 风险,需结合环境特性调整管控策略,形成 “施工风险 + 环境风险” 的双重防控:

山区场地(如山区公路、水电站施工):环境风险包括 “山体滑坡、泥石流、雷电灾害”,需叠加 “边坡监测、防洪排水、防雷接地” 管控,例如雨季施工需设置边坡位移监测点,营地选址避开冲沟与陡坡区域。

化工园区场地(如装置改扩建、管线维修):环境风险为 “有毒介质泄漏、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需强化 “介质检测、防泄漏措施、应急吸附处置”,例如施工前需排查周边管线介质类型,设置防渗膜与应急吸附棉储备点。

沿海场地(如港口码头施工、海上风电建设):环境风险包括 “台风、潮汐、海水腐蚀”,管控需增加 “气象预警响应、防台风加固、设备防腐处理”,例如台风季需提前撤离施工人员,对临时设施采取防风缆固定措施。

城区场地(如市政道路改造、地铁站点施工):环境风险聚焦 “噪声扰民、扬尘污染、交通拥堵”,需配套 “噪声监测、扬尘控制、交通导行” 措施,例如采用低噪声破碎设备,设置围挡喷淋系统,规划施工区域临时交通路线。

赛为安全 (83)

二、场景化实施框架的核心模块:从风险管控到落地执行

基于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的风险解码,HSE 管理实施框架需拆解为 “风险分级管控、场景化措施、人员赋能、应急响应” 四大核心模块,每个模块均需融入场景适配逻辑,确保措施可落地、可验证。

(一)模块一:风险分级管控 —— 精准匹配场景风险等级

打破 “一刀切” 的风险管控模式,结合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制定 “风险矩阵表”,明确不同场景的风险等级与管控优先级:

风险辨识维度:从 “施工环节(如高空作业、动火)、场地环境(如山区、化工区)、设备类型(如塔吊、盾构机)、人员行为(如违章操作、防护缺失)” 四个维度,全面梳理场景内的 HSE 风险,例如山区高空作业需同时辨识 “高处坠落”(施工特性风险)与 “山体滑坡”(场地环境风险)。

风险分级标准:采用 “可能性 - 后果严重程度” 二维矩阵,将风险划分为 “红(重大)、橙(较大)、黄(一般)、蓝(低)” 四级,例如化工园区内的动火作业,因 “火灾爆炸后果严重 + 介质泄漏可能性高”,判定为红色风险;城区道路维修的噪声污染,因 “影响范围有限 + 后果轻微”,判定为蓝色风险。

分级管控策略: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红色风险需 “专项方案审批 + 管理层带班监督 + 每日风险研判”,如化工区动火作业需企业负责人签字审批,每日开工前召开风险研判会;黄色风险需 “班组级交底 + 现场安全员监护”,如城区围挡喷淋系统运行需班组每日检查、安全员现场监督。

(二)模块二:场景化管控措施 —— 施工与环境的深度适配

将 HSE 管理要求转化为场景化、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确保每个施工环节、每类场地环境均有对应的管控标准:

1. 高空作业场景(以风电塔筒安装为例)

施工特性适配:采用 “双平台防护 + 智能监测” 措施,塔筒内设置上下两层安全平台,平台护栏高度不低于 1.2 米,作业人员佩戴 “双钩安全带 + 智能定位手环”,手环实时监测人员位置,若超出安全区域或未挂安全带则触发声光报警。

场地环境适配:若场地为山区,需额外设置 “边坡稳定监测 + 防风预警”,在塔筒周边 50 米范围内布设 3 处边坡位移监测点,每日监测数据;遇 6 级以上大风时,立即停止吊装作业,将人员撤离至地面安全区域。

2.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场景(以地下管廊检修为例)

施工特性适配:执行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流程,使用防爆型轴流风机对管廊通风不少于 30 分钟,采用四合一气体检测仪(检测氧含量、有毒气体、可燃气体),氧含量需在 19.5%-23.5% 之间、有毒气体浓度低于限值方可作业,作业过程中每 30 分钟复测一次。

场地环境适配:若场地临近化工园区,需增加 “介质溯源 + 防渗措施”,提前排查管廊周边是否有化工管线,若存在则在作业区域铺设防渗膜,防止检修废水渗入土壤;配备针对性解毒剂(如针对硫化氢的硫代硫酸钠),避免有毒气体泄漏导致中毒。

3. 化工园区动火作业场景(以装置管线焊接为例)

施工特性适配:实施 “三级动火审批 + 动火作业票电子化管理”,一级动火(如与易燃介质管线直接连接的焊接)需企业安全总监审批,动火作业票通过 HSE 管理系统上传,实时记录动火时间、监护人员、检测数据;作业点 5 米范围内清理易燃物,铺设防火毯,配备 2 具 4 公斤干粉灭火器。

场地环境适配:强化 “泄漏监测 + 应急隔离”,在动火点上下游各 10 米处安装可燃气体检测仪,数据实时传输至中控室;若检测仪报警,立即停止动火,关闭上下游阀门,使用氮气置换管线内介质,待浓度降至安全值以下方可继续作业。

(三)模块三:人员赋能 —— 场景化培训与行为管控

HSE 管理的落地关键在人,需结合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设计 “场景化培训 + 行为监督” 体系,提升人员风险意识与操作能力:

场景化培训:摒弃通用培训课件,针对不同场景开发 “岗位风险卡 + 实操视频”,例如山区隧道施工人员培训需包含 “塌方应急逃生路径”“突水处置步骤”,通过 VR 模拟隧道塌方场景,让人员沉浸式学习逃生技巧;化工区作业人员培训需重点讲解 “有毒气体检测方法”“防护服穿戴流程”,并进行现场实操考核,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行为动态监督:采用 “智能设备 + 人工巡查” 结合的方式,针对高风险场景设置行为监测点,例如高空作业区域安装 AI 视频监控,自动识别 “未挂安全带、翻越护栏” 等违章行为,识别后立即推送告警信息至现场安全员;地下有限空间作业需执行 “双人监护” 制度,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点,实时记录作业人员状态与气体检测数据,禁止单人作业或监护人员脱岗。

(四)模块四:应急响应 —— 场景化预案与联动机制

应急响应需贴合施工特性与场地环境,确保突发事件能快速、精准处置,避免风险扩大:

场景化应急预案:针对不同场景制定 “专项应急处置卡”,简化应急流程,例如山区施工遭遇山体滑坡,应急处置卡需明确 “人员撤离路线(沿预设逃生通道)、边坡加固措施(使用沙袋堆筑临时挡墙)、救援物资调配(调用挖掘机清理通道)”;化工区泄漏事故处置卡需明确 “泄漏介质识别(通过检测仪数据)、阀门关闭顺序(上游阀→下游阀)、吸附处置方法(使用对应吸附棉覆盖泄漏点)”。

场地联动机制:结合场地环境联动外部资源,例如城区施工突发事件需联动交警部门实施交通管制,避免无关车辆进入作业区域;化工园区作业需与园区应急救援中心签订联动协议,确保泄漏事故发生时,专业救援队伍能在 15 分钟内抵达现场;沿海施工需与气象部门建立预警联动,提前 48 小时获取台风、暴雨预警信息,做好人员撤离与设备加固准备。


三、实施框架的落地保障:从制度到执行的闭环管理

场景化 HSE 管理框架需通过 “制度支撑、工具适配、效果评估” 三大保障机制,确保措施不流于形式,形成 “制定 - 执行 - 检查 - 改进” 的闭环:

制度支撑机制:制定 “场景化 HSE 管理制度汇编”,明确不同场景的管控责任分工(如红色风险由项目经理负责、黄色风险由施工员负责)、考核标准(如违章操作导致橙色风险触发,扣除班组当月安全绩效 20%)、奖惩措施(如连续 3 个月无违章的高空作业班组,给予安全奖励基金),将场景化管控要求纳入项目绩效考核,与人员薪酬、班组评优直接挂钩。

工具适配机制:配备场景化 HSE 管理工具,例如高空作业配备 “智能安全带(带定位与报警功能)、塔吊安全监控系统(监测起重量、幅度、高度)”;地下作业配备 “防爆型气体检测仪、有限空间作业许可管理 APP(线上审批作业票、记录检测数据)”;山区施工配备 “边坡位移监测仪、气象预警终端”,通过工具赋能提升管控效率与精准度。

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开展 “场景化 HSE 风险评估”,每季度组织技术、安全、施工人员联合检查,对照风险矩阵表核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例如检查化工区动火作业是否执行 “三级审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是否按要求检测气体;每月统计场景内 “隐患整改率、违章发生率、应急演练达标率”,若某场景违章发生率连续 2 个月高于 5%,则重新优化该场景的管控措施(如增加培训频次、强化监督力度)。

赛为安全 (84)

四、FAQs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 1:同一项目包含多种施工场景(如同时涉及高空作业、地下管廊施工、动火作业),如何避免不同场景的 HSE 管控措施冲突,确保框架协同有效?

同一项目多场景叠加时,HSE 管理框架需通过 “优先级划分、交叉管控、统一协调” 实现协同,避免措施冲突或管控漏洞:

首先,明确多场景风险优先级,基于风险矩阵表将所有场景风险按 “红>橙>黄>蓝” 排序,优先保障高风险场景的管控资源,例如项目同时存在 “化工区动火作业(红色风险)” 与 “城区道路围挡(蓝色风险)”,需优先配置动火作业的监护人员、检测设备,再安排围挡施工的安全检查,避免资源分散导致高风险场景管控不到位。

其次,建立 “交叉场景管控清单”,针对多场景叠加区域(如地下管廊内的焊接作业,同时涉及地下有限空间与动火作业),梳理两类场景的管控要求,整合形成 “双重措施”,例如作业前需同时执行 “有限空间通风检测” 与 “动火区域易燃物清理”,作业中需同时监测 “气体浓度” 与 “动火点周边温度”,作业后需同时检查 “有限空间无残留介质” 与 “动火点无余火”,避免单一场景措施遗漏交叉风险。

最后,设立 “项目 HSE 协调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安全、技术、施工负责人为成员,每日召开 “多场景管控协调会”,同步各场景管控进展(如高空作业平台验收情况、地下管廊气体检测数据),解决措施冲突问题(如塔吊吊装路线与地下管廊施工区域重叠,协调调整吊装时间或划定临时避让区域);同时通过 HSE 管理系统整合多场景数据,实时展示各场景风险状态、隐患整改情况,实现 “一屏统管”,确保协同高效。


问题 2:在偏远山区等场地环境复杂、外部救援资源匮乏的项目中,HSE 管理框架如何适配 “应急响应能力不足” 的问题,提升自主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偏远山区等外部救援资源有限的场景,HSE 管理框架需通过 “强化自主应急能力、简化应急流程、储备适配物资” 实现适配,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构建 “项目级 - 班组级” 两级自主应急队伍,项目级应急队伍由具备急救、消防、机械操作技能的人员组成(如选拔有焊工证、驾驶证的员工培训应急救援技能),配备简易破拆工具(如液压扩张器)、急救箱(含止血带、骨折固定夹板)、消防水泵;班组级应急队伍由各班组长与安全员组成,负责初期应急处置(如小范围火灾使用灭火器扑灭、人员轻微划伤现场包扎),定期开展 “场景化应急演练”(如模拟边坡滑坡导致人员被困,演练 “自救互救 + 临时通道开辟” 流程),确保人员掌握 “不用外部支援也能处置初期事故” 的技能。

在应急流程优化方面,制定 “简化版应急处置卡”,省略复杂的上报流程,明确 “谁发现、谁处置、谁上报” 的原则,例如发现小范围山体滑坡,班组长可直接组织人员撤离,同时通过卫星电话(偏远山区无信号时)向项目应急小组报告,无需层层审批;针对高风险场景(如隧道塌方),预设 “应急逃生路线” 与 “临时避难所”(如在隧道内每隔 50 米设置一处避难舱,配备饮用水、食品、应急照明),确保人员在外部救援到达前能维持基本生存。

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结合山区环境与施工特性储备 “适配性物资”,避免储备无用或不便运输的物资:例如针对山区多雨特性,储备防水帆布(用于覆盖设备、搭建临时 shelter)、排水泵(防止基坑积水);针对道路崎岖、大型设备无法进入的问题,储备便携式应急设备(如背负式喷雾器、手持对讲机);同时建立 “物资分区储备” 制度,在项目营地、各施工班组驻地分别储备基础应急物资,在高风险区域(如隧道入口、边坡下方)额外储备针对性物资(如隧道内储备氧气呼吸器,边坡下方储备沙袋),确保应急时能快速获取物资,提升自主处置效率。


问题 3:对于工期紧张、施工节奏快的项目,如何平衡 “HSE 管理严格执行” 与 “施工进度推进”,避免因管控措施繁琐导致工期延误?

工期紧张项目的 HSE 管理框架需通过 “简化流程、融入施工、动态调整” 实现 “安全与进度双赢”,避免管控与进度脱节:

首先,简化 HSE 管理流程,剔除冗余环节,推行 “电子化审批 + 并联作业”:例如将动火作业票、有限空间作业票等审批流程迁移至 HSE 管理 APP,审批人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作业点风险评估数据、防护措施准备情况,实现 “即时审批”(常规作业票审批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2 小时内);允许 “HSE 准备与施工准备并行”,如在设备吊装前,安全人员同步检查吊具可靠性,施工人员同步清理作业场地,无需等待安全检查完成再开展施工准备,节省时间。

其次,将 HSE 管控措施融入施工流程,避免 “额外增加作业环节”:例如将 “安全交底” 与 “技术交底” 合并,施工前由技术负责人同时讲解施工工艺与 HSE 风险管控要求(如讲解隧道开挖步骤时,同步说明塌方风险与支护措施),减少重复交底时间;将 “隐患排查” 与 “施工巡检” 结合,施工员在检查工程质量时,同步排查 HSE 隐患(如检查钢筋绑扎质量时,同步检查临边防护是否到位),避免单独安排隐患排查时间。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