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如何依托AI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实现安全生产数据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10-22 14:08:02 标签: AI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控制系统

导读

石油化工炼化装置的采集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易出现传感器失灵、线路故障等问题,需建立 “故障自动诊断 + 快速替换” 机制:

实时故障诊断:系统内置设备健康监测模块,对传感器、采集终端的运行状态(如供电电压、通信信号强度、数据输出频率)进行每秒 1 次的巡检,当检测到 “传感器无数据输出”“...

一、安全生产数据实时采集的故障应对与冗余设计

(一)采集设备故障的快速响应机制

石油化工炼化装置的采集设备长期处于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易出现传感器失灵、线路故障等问题,需建立 “故障自动诊断 + 快速替换” 机制:

实时故障诊断:系统内置设备健康监测模块,对传感器、采集终端的运行状态(如供电电压、通信信号强度、数据输出频率)进行每秒 1 次的巡检,当检测到 “传感器无数据输出”“数据波动异常(如压力值骤升骤降)”“通信中断超过 10 秒” 时,自动标记为 “疑似故障”,并推送至设备管理平台,标注故障设备位置(如 “加氢装置 C-101 反应釜压力传感器”)与故障类型(如 “供电故障”“传感器漂移”) 🚨🔧。

备用设备自动切换:对核心设备(如反应釜压力传感器、可燃气体检测仪)采用 “一用一备” 冗余配置,当主设备故障时,系统 100ms 内自动切换至备用设备,同时关闭故障设备的采集权限,避免错误数据干扰分析;例如,某反应釜主压力传感器因高温损坏,备用传感器立即接管数据采集,确保压力数据连续无中断。

故障设备快速更换:系统自动生成 “故障设备更换工单”,包含设备型号(如 “防爆压力传感器型号 PTX5072”)、安装位置、更换工具清单(如 “防爆扳手、绝缘手套”),并调度附近的维修人员(优先选择持有 “防爆设备维修资质” 的人员),通过 APP 推送工单与导航路线,维修完成后需在系统中上传 “设备校准报告”(如压力传感器校准数据),经审核通过后方可恢复主备切换功能。

(二)传输网络的抗干扰与冗余优化

针对炼化装置区电磁干扰强、网络易中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传输网络设计:

抗干扰技术升级:对有线传输的铠装防爆电缆,采用 “屏蔽层 + 接地网” 双重抗干扰设计,屏蔽层选用铜网材质(屏蔽效能≥90dB),接地电阻控制在 4Ω 以内,减少电磁干扰对数据传输的影响;对无线传输的 5G 信号,采用 “频段优化 + 功率调整” 策略,选择工业专用频段(如 2.4GHz 抗干扰频段),并根据装置区信号强度动态调整基站发射功率(范围 5-20dBm),确保无线信号稳定。

多链路冗余传输:除 “主备双链路” 外,新增 “应急卫星链路” 作为三级冗余,当有线与无线链路均中断时(如极端天气导致线路损坏),自动启用卫星链路传输核心数据(如设备压力、气体浓度),传输延迟控制在 1-3 秒,满足应急场景下的风险监测需求;例如,台风导致炼化装置区有线网络中断,卫星链路立即启动,确保反应釜温度、压力等关键数据实时上传。

边缘节点本地缓存扩容:将装置区边缘计算网关的本地缓存从 16GB 升级至 64GB,支持 7 天全量数据存储,同时增加 “数据压缩” 功能(采用 LZ4 压缩算法,压缩率达 50%),延长缓存时长;网络恢复后,按 “优先级排序” 补传数据,核心数据(如设备故障数据、异常报警数据)优先上传,非核心数据(如常规温度波动数据)延后上传,避免网络拥堵。

赛为安全 (41)

二、智能分析模型的优化与迭代机制

(一)模型训练的数据增强与行业适配

小样本数据的增强方案:针对炼化装置新型设备(如新型加氢反应器)数据样本少的问题,采用 “虚拟数据生成 + 跨设备迁移学习” 技术:

虚拟数据生成:利用 ANSYS 仿真软件构建设备三维模型,模拟 “不同温度、压力、介质浓度下的设备参数变化”,生成 10 万条虚拟数据(如 “反应釜温度 800℃、压力 12MPa 时的振动值”),与真实数据混合用于模型训练;

跨设备迁移学习:将同类型老设备(如传统加氢反应器)的历史数据(50 万条)作为基础样本,通过 “特征映射” 技术(如将老设备的 “温度 - 压力” 关联特征映射到新设备),提升模型对新设备数据的适配能力,使模型训练准确率从 75% 提升至 92% 🤖📊。

行业特殊场景的模型适配:针对石油化工行业 “开停工、检修” 等特殊场景,优化模型参数:

开停工场景:开停工期间设备参数波动大(如温度从常温升至 800℃),传统模型易误判为异常,需调整模型阈值(如将温度波动预警阈值从 5℃/ 分钟放宽至 15℃/ 分钟),同时增加 “开停工模式” 开关,开启后模型优先参考历史开停工数据(如过去 5 次开停工的参数变化曲线),减少误警率;

检修场景:检修时设备部分部件拆卸(如反应釜人孔打开),会导致压力、温度数据异常,模型需识别 “检修标记”(如检修人员通过 APP 设置 “C-101 反应釜检修中”),自动屏蔽该设备的异常报警,避免无效预警。

(二)模型效果的持续评估与迭代

实时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准确率、召回率、误警率、响应时间” 四项核心指标,对智能分析模型进行每小时 1 次的实时评估:

准确率:正确识别的异常数据占总识别异常数据的比例(目标≥95%);

召回率:成功识别的真实异常数据占总真实异常数据的比例(目标≥98%);

误警率:误判为异常的正常数据占总正常数据的比例(目标≤2%);

响应时间:从数据采集到异常识别的时间(目标≤1 秒);

当某指标连续 3 小时不达标(如误警率升至 5%),系统自动触发模型优化流程。

迭代优化流程:模型优化采用 “数据复盘 - 参数调整 - 效果验证 - 全量部署” 四步流程:

数据复盘:提取近 24 小时的异常数据与误警数据,分析误判原因(如 “将开停工期间的正常温度波动误判为异常”);

参数调整:针对误判原因调整模型参数(如放宽开停工期间的温度波动阈值),或补充新的异常模式(如 “开停工温度波动模式”);

效果验证:用近 7 天的历史数据测试优化后的模型,若指标达标(如误警率降至 1.5%),则进入灰度部署阶段;

全量部署:在 1 个装置区灰度部署 1 周,无异常后全量推广至所有装置区,同时记录优化前后的指标对比(如误警率从 5% 降至 1.5%),形成迭代报告。

赛为安全 (69)

三、跨行业场景的适配经验与拓展应用

(一)跨行业数据采集的适配调整

虽然方案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但核心逻辑可适配其他高危行业,需根据行业特性调整采集方案:

煤矿行业:需重点采集 “瓦斯浓度、粉尘浓度、顶板压力” 数据,采用 “矿用隔爆型传感器”(防爆等级 Ex d I),传输网络选用 “矿用本安型以太网”,适应井下潮湿、多粉尘环境;

冶金行业:针对高炉、转炉等设备,需采集 “炉温、炉压、钢水液位” 数据,采用 “耐高温热电偶(耐受 1800℃)”“激光液位计”,并增加 “炉体冷却水温差” 监测,防范炉体烧穿风险;

建筑行业:针对深基坑、高支模,需采集 “基坑沉降、支护结构位移、模板荷载” 数据,采用 “GNSS 定位传感器(精度 ±2mm)”“应变传感器”,传输网络选用 “4G/5G + 边缘计算”,适应户外施工场景。

(二)智能分析模型的跨行业迁移

基础模型复用:风险分级、趋势预测等基础模型(如 LSTM 神经网络、故障树模型)可跨行业复用,仅需调整指标权重与阈值;例如,将石油化工行业的 “风险加权评估模型” 迁移至煤矿行业,仅需将 “介质泄漏风险” 权重替换为 “瓦斯爆炸风险” 权重,调整风险阈值(如瓦斯浓度≥1% 为预警阈值)。

行业特色模块新增:针对不同行业的特色风险,新增专属分析模块;例如,煤矿行业新增 “瓦斯突出风险分析模块”,结合瓦斯浓度、地质构造、开采进度数据,预测瓦斯突出风险;冶金行业新增 “钢水喷溅风险分析模块”,基于炉温、氧含量、合金加入量数据,识别喷溅前兆。


四、FAQs 补充解答

1. 企业现有老旧设备不支持智能采集,如何低成本实现数据接入? 🛠️💡

加装智能采集模块:对老旧设备(如传统反应釜、老式泵),无需更换设备,仅需加装低成本的智能采集模块(如 “传感器 + 边缘采集终端” 套装,成本约 500-2000 元 / 台),例如,在老旧反应釜上加装隔爆型温度、压力传感器,通过 RS485 总线连接边缘采集终端,终端支持 4G/5G 通信,实现数据实时上传;

改造现有仪表接口:若老旧设备自带指针式仪表(如压力表、温度计),可加装 “图像识别模块”(如带摄像头的智能仪表读头,成本约 300 元 / 台),通过 AI 图像识别技术读取仪表数值(识别精度≥98%),再上传至系统,避免拆改设备本体;

分阶段改造:优先对高风险设备(如反应釜、高压管线)进行采集改造,低风险设备(如普通阀门、小型电机)延后改造,降低初期投入,例如,某炼化企业先改造 20 台核心反应釜的采集系统,后续逐步扩展至其他设备。


2. 智能分析模型输出的处置建议与现场实际操作存在差异,如何解决? 🔍👷

建议库动态更新:系统内置 “处置建议库”,支持现场人员反馈修改,当现场人员认为建议不合理(如 “建议使用的堵漏工具现场无库存”),可在 APP 中提交修改意见(如 “替换为钢带捆扎式堵漏夹具”),审核通过后更新至建议库,后续同类隐患自动推荐优化后的建议;

现场经验融入模型:定期组织 “专家评审会”,邀请一线操作工、设备工程师、安全管理人员参与,将现场经验(如 “某类型法兰泄漏更适合用石墨填料密封”)转化为模型规则,补充至智能建议生成模块,提升建议的实操性;

人工干预机制:保留 “人工否决” 权限,当模型输出的处置建议不符合现场实际(如 “建议紧急停车,但当前生产任务无法中断”),现场负责人可在系统中选择 “人工干预”,并填写理由(如 “需维持生产至交接班,期间加强监测”),系统记录干预过程,后续用于模型优化。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