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搭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结合行业特性打造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机制
导读
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新能源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细分领域项目遍地开花。然而,新能源行业具有技术路线多样、作业场景复杂、设备运行环境特殊等鲜明特性,如风电项目多位于高空或偏远地区,储能系统存在电池热失控风险,氢能存储运输环节有泄漏爆炸隐患,这些特性使得安全风险更具隐蔽性、突发...
引言
在 “双碳” 目标推动下,新能源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细分领域项目遍地开花。然而,新能源行业具有技术路线多样、作业场景复杂、设备运行环境特殊等鲜明特性,如风电项目多位于高空或偏远地区,储能系统存在电池热失控风险,氢能存储运输环节有泄漏爆炸隐患,这些特性使得安全风险更具隐蔽性、突发性和连锁性。传统 “事后应对” 的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行业发展需求,搭建一套结合行业特性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打造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机制,成为新能源企业保障生产运营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现状剖析
新能源行业的快速扩张背后,安全风险问题逐渐凸显,且呈现出与传统行业不同的特点。从事故类型来看,储能领域的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2023 年某储能电站因电池管理系统故障,导致电池组过热引发火灾,造成重大财产损失;风电领域则常出现风机叶片断裂、塔筒倒塌等事故,某风电场因极端天气影响,加上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多台风机叶片受损,不仅影响发电效率,还对周边环境造成安全威胁;光伏领域虽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存在逆变器故障引发的电气火灾、高空安装作业坠落等风险;氢能领域因氢气的易燃易爆特性,在存储、运输、加注环节易出现泄漏引发爆炸事故。
这些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新能源行业的形象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行业的安全风险具有明显的行业特性:一是风险涉及环节多,从设备研发、生产制造,到项目建设、运营维护,再到设备报废回收,全链条都存在潜在风险;二是风险关联性强,某一环节的风险若未及时管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储能电池热失控不仅会引发火灾,还可能导致周边设备损坏,甚至影响电网安全;三是风险受环境影响大,风电、光伏项目多分布在野外,易受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高温)影响,增加了风险发生的概率。这些现状都凸显了新能源行业搭建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理念与新能源行业特性的深度融合
(一)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理念解读
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理念,强调打破传统安全管理中 “分段管控、事后补救” 的模式,将风险防控贯穿于新能源项目从前期规划、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项目建设、运营维护到报废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链条,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识别、评估、预警、管控等措施,提前消除或降低风险。这一理念注重 “预防为主、全程把控”,不仅关注单个环节的风险,更重视各环节之间风险的传递和关联,通过建立全链条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对安全风险的系统性、前瞻性管理。
(二)新能源行业特性对风险防控的特殊要求
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多样性、场景复杂性、设备特殊性等特性,对风险防控提出了特殊要求。在技术层面,不同新能源技术路线的风险点存在显著差异,如锂电储能与液流电池储能的风险类型不同,风电与光伏的设备故障风险也各有特点,这就要求风险防控措施需结合具体技术特性制定,不能一概而论;在场景层面,新能源项目分布广泛,既有海上风电场、荒漠光伏电站,也有城市储能电站、氢能加注站,不同场景的环境条件、周边环境对风险防控的要求不同,如海上风电场需重点考虑海水腐蚀、台风影响,城市储能电站需关注火灾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在设备层面,新能源设备多为高精度、高集成度设备,如风机的控制系统、储能电池的管理系统,设备的微小故障都可能引发重大安全风险,这就要求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精准监测和提前预警。
(三)二者融合的优势
将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理念与新能源行业特性深度融合,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能够实现风险的全面覆盖,针对新能源行业全链条、多环节的风险特点,将防控措施嵌入每个环节,避免出现风险管控盲区;其次,可提高风险防控的精准性,结合不同技术路线、场景、设备的特性,制定差异化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方案,确保防控措施直击关键风险点;最后,能增强风险防控的主动性,通过前置防控,在风险萌芽阶段就及时介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新能源项目安全稳定运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三、结合新能源行业特性的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实施路径
(一)规划阶段:风险预判与源头规避
在新能源项目规划阶段,需结合行业特性进行全面的风险预判,从源头规避潜在风险。首先,开展项目选址风险评估,根据项目类型(如风电、光伏、储能)的特性,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地质条件、周边敏感目标等。例如,风电项目选址需避开台风高发区、地质不稳定区域,同时远离居民区,减少风机运行噪声对居民的影响;储能电站选址需远离人口密集区域和重要设施,避免事故发生时造成重大影响。其次,进行技术路线风险评估,不同技术路线的风险水平不同,需结合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可靠性等因素,选择适合项目的技术路线,如在高温地区建设储能电站,应优先选择耐高温、热稳定性好的电池技术,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最后,制定风险应对预案,针对预判出的风险,提前制定相应的规避措施和应急预案,为项目后续开展奠定安全基础。
(二)研发设计阶段:风险优化与安全嵌入
研发设计阶段是新能源设备和项目安全的基础,需将风险防控理念嵌入研发设计全过程。在设备研发方面,针对新能源设备的特性,开展安全性能设计,如储能电池研发中,优化电池的热管理系统,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风机研发中,加强叶片的强度设计和抗疲劳性能,提高风机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性。同时,引入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方法,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进行分析,评估故障对安全的影响程度,提前采取设计改进措施,降低故障风险。在项目设计方面,结合项目的技术路线和场景特性,进行安全设计,如光伏电站设计中,合理规划电气线路布局,避免线路老化引发电气火灾;氢能加注站设计中,优化氢气存储和输送系统,设置泄漏检测和报警装置,防止氢气泄漏引发爆炸事故。此外,还需考虑设备和项目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为后续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防控提供便利。
(三)生产制造阶段:风险管控与质量保障
新能源设备的生产制造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需加强生产制造阶段的风险管控。首先,建立严格的原材料质量管控体系,针对新能源设备所需的特殊原材料(如储能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风机的钢材),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流程,确保原材料质量符合安全要求,从源头杜绝因原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其次,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结合新能源设备的生产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如在电池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注液量、封装工艺,避免因工艺不当导致电池漏液、短路等问题。同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和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成品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确保生产出的设备符合安全标准。最后,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如机械伤害、电气安全、化学品安全),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防止生产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四)项目建设阶段:风险监控与过程把控
新能源项目建设阶段涉及高空作业、动火作业、大型设备吊装等高危作业,且作业环境复杂,是安全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首先,制定详细的项目建设安全专项方案,结合项目的建设内容、作业场景和风险特点,明确各作业环节的安全要求和防控措施,如高空作业需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作业人员需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大型设备吊装需制定专项吊装方案并进行论证。其次,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日常安全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对施工现场的关键作业环节、设备运行状态、人员作业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动态管控。最后,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和教育,针对新能源项目建设的特殊性,开展专项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对项目风险的认识和防控能力,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
(五)运营维护阶段:风险预警与及时处置
运营维护阶段是新能源项目长期安全运行的保障,需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和及时处置机制。首先,搭建智能化的运营监控平台,结合新能源设备的运行特性,部署传感器、数据采集终端等设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如储能电池的电压、温度、电流,风机的转速、振动、油温)、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提前发现设备潜在故障和安全风险。例如,当储能电池温度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并推送至相关管理人员,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防止电池热失控。其次,制定科学的设备维护计划,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使用年限、维护手册等,制定差异化的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保养和更换,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减少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风险。如风电设备需定期对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部件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部件磨损、老化等问题。最后,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针对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如储能电站火灾、风机倒塌、氢能泄漏),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流程、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物资储备等,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降低事故损失。
(六)报废回收阶段:风险防控与环保安全
新能源设备报废回收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储能电池报废后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火灾、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需加强该阶段的风险防控。首先,建立规范的报废回收流程,明确新能源设备报废的条件、申请流程、回收单位资质要求等,确保报废设备能够交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回收单位进行处理。其次,加强报废设备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针对报废设备的特性(如储能电池的易燃易爆性),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车辆,制定运输安全预案,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物资,防止运输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最后,规范报废设备的处置过程,回收单位需采用环保、安全的处置技术和工艺,对报废设备进行拆解、回收和利用,如对储能电池中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进行分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处置过程中,需加强安全监测和管理,防止发生火灾、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安全风险。
四、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完善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体系是新能源企业开展风险防控工作的基础。首先,制定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则,明确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为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提供总体指导。其次,针对新能源行业全链条各环节的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专项管理制度,如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研发设计阶段的安全设计管理制度、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项目建设阶段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运营维护阶段的设备运维和风险预警管理制度、报废回收阶段的报废处置安全管理制度等,确保各环节的风险防控工作有章可循。最后,建立制度执行监督和考核机制,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确保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发挥制度在风险预控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二)技术保障: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技术创新是提升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方面,加强新能源安全风险防控技术研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新能源行业面临的重点、难点安全风险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如储能电池热失控预警与抑制技术、风电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氢能泄漏检测与安全防护技术等,突破技术瓶颈,为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装备,如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实现对新能源项目全链条风险的精准识别、实时监测、智能预警和有效管控。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新能源项目的虚拟模型,模拟项目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和风险演化过程,为风险评估和管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提高设备故障诊断和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人才保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专业人才队伍,是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首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需求,培养既懂新能源技术,又具备安全管理知识和风险防控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如与高校合作开设新能源安全相关专业方向,为企业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从行业内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安全管理和技术人才,提升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活动,内容涵盖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知识、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技能等,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培训方式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效果。最后,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留住优秀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
新能源行业作为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力量,其安全发展至关重要。搭建结合行业特性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打造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机制,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管控新能源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风险,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行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在规划、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项目建设、运营维护、报废回收等全链条环节落实风险前置防控措施,并辅以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新能源企业能够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展望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行业的持续发展,新能源行业的安全风险也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新能源企业需不断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风险防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同时,行业内企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风险防控经验和技术成果,共同推动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六、FAQs:新能源行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核心问答
问题 1:新能源企业在搭建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机制时,如何有效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避免出现 “各自为政” 的情况?
在新能源企业搭建全链条风险前置防控机制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各自为政” 是常见的问题,这会导致风险防控措施难以有效落地,影响整个体系的运行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统一的跨部门协调组织机构。企业可成立由高层领导牵头,涵盖规划、研发、生产、建设、运营、回收等各部门负责人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需明确职责定位,负责统筹制定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战略规划、全链条风险防控目标和总体方案,协调解决各部门在风险防控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部门的工作方向与企业整体风险防控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委员会需定期召开协调会议,通报各部门风险防控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
其次,明确各部门在全链条风险防控中的职责和分工。根据新能源项目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特点和风险防控需求,制定详细的部门职责清单,明确每个部门在不同环节的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边界。例如,规划部门负责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评估和预判工作,研发部门负责研发设计阶段的安全设计和风险优化工作,生产部门负责生产制造阶段的质量安全管控工作,建设部门负责项目建设阶段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运营部门负责运营维护阶段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回收部门负责报废回收阶段的风险防控和环保安全工作。通过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出现职责交叉或空白地带,防止各部门之间因职责不清而相互推诿扯皮。
再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和信息协同。搭建企业级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各部门在风险防控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如规划部门的项目风险评估报告、研发部门的安全设计方案、生产部门的质量检测数据、建设部门的施工现场安全检查记录、运营部门的设备运行数据和风险预警信息、回收部门的报废处置记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