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对变电站运维人员开展安全生产履职能力评估,设备巡检质量与应急抢修效率该如何纳入评估维度?
导读
变电站设备巡检是安全生产的 “第一道防线”,需围绕 “巡检完整性、隐患识别率、数据准确性、整改闭环率” 四大核心指标设计评估维度,避免 “走过场式巡检”,确保运维人员真正落实设备状态管控责任,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运维管理规定》等规范要求。
一、设备巡检质量评估维度:聚焦 “全周期覆盖 + 隐患精准识别”
变电站设备巡检是安全生产的 “第一道防线”,需围绕 “巡检完整性、隐患识别率、数据准确性、整改闭环率” 四大核心指标设计评估维度,避免 “走过场式巡检”,确保运维人员真正落实设备状态管控责任,符合《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运维管理规定》等规范要求。
(一)核心评估指标与量化标准
巡检覆盖完整性(权重 30%)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按计划完成变电站所有设备(含主变、GIS、开关柜、继电保护装置等)及附属设施(如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电缆沟)巡检的比例,反映巡检是否存在 “漏检、跳检”。
量化标准:①按设备类型划分巡检清单(如主变需检查油位、油温、声响,GIS 需检查压力、SF6 气体泄漏),每类设备设置 “必检项”(如主变油温检测为必检项,漏检 1 项扣 5 分);②按巡检周期(日常巡检每日 1 次、特殊巡检(雷雨前)按需开展)核查执行率,周期内巡检执行率≥98% 为合格,每低 1% 扣 2 分;③通过 “巡检轨迹追溯”(如巡检 APP 定位记录、设备巡检签到打卡)验证人员是否到达指定巡检点,漏检 1 个关键点位(如主变本体、GIS 气室)扣 10 分。
隐患识别精准率(权重 35%)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在巡检中发现的真实隐患(经专业验证)占 “设备实际隐患总数” 的比例,反映隐患识别能力,避免 “漏判、误判”。
量化标准:①建立 “隐患分级清单”(一般隐患:如设备标识脱落;较大隐患:如 GIS 气体压力轻微下降;重大隐患:如主变套管渗漏油),每精准识别 1 项重大隐患得 20 分、较大隐患得 10 分、一般隐患得 3 分;②统计 “误判率”(将正常状态判定为隐患的次数)与 “漏判率”(未发现已存在隐患的次数),误判 1 次扣 5 分,漏判 1 次较大及以上隐患扣 30 分;③参考 “设备缺陷库”(历史隐患记录),评估人员对 “高频隐患”(如开关柜凝露、保护装置告警)的识别敏感度,未识别高频隐患的次数占比≥5%,该项评估降 1 个等级。
巡检数据准确性(权重 20%)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记录的巡检数据(如设备温度、压力、油位、绝缘电阻)与设备实际状态(经仪器复测)的偏差程度,反映数据记录是否 “真实、精准”,避免 “估数、填数”。
量化标准:①对可量化数据(如主变油温、GIS SF6 压力),要求记录值与复测值偏差≤5%(如油温复测为 45℃,记录值需在 42.75-47.25℃范围内),每超 1% 扣 1 分;②对定性描述数据(如设备声响、外观状态),要求描述与实际一致(如 “主变无异常声响” 需与现场听诊结果匹配),描述偏差 1 次扣 3 分;③检查巡检记录完整性(如是否标注巡检时间、天气、人员),缺失关键信息 1 项扣 2 分,数据涂改 1 处扣 1 分。
隐患整改闭环率(权重 15%)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发现隐患后,推动整改(含上报、跟踪、验收)形成闭环的比例,反映 “发现隐患 - 解决隐患” 的履职闭环能力,避免 “只查不改”。
量化标准:①一般隐患需在 24 小时内完成整改闭环,较大隐患需在 72 小时内,重大隐患需立即上报并跟踪至整改完成,每逾期 1 天扣 5 分;②整改验收时需提供 “隐患整改前后对比照片、检测数据”,验收资料不完整 1 次扣 3 分;③对无法自行整改的隐患(如主变内部故障),需在 2 小时内上报上级部门并同步制定临时管控措施(如加强巡检频次),未及时上报或未落实管控措施 1 次扣 10 分。
(二)评估数据采集与验证方式
数字化工具溯源:依托 “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运维 APP” 采集巡检轨迹(定位记录、巡检时长)、数据记录(自动上传的测温数据、拍照记录),对比计划巡检路线与实际轨迹,核查是否漏检;通过系统自动关联设备历史数据(如近 3 个月油温变化趋势),验证当前记录数据是否合理(如油温突升 10℃却无异常记录,需核查是否漏判)。
现场复核查验:评估人员随机抽取 20% 的巡检设备,现场复测关键数据(如用红外测温仪复测主变套管温度、用 SF6 检漏仪检测 GIS 气体泄漏),对比运维人员记录值,计算偏差率;对已发现隐患,核查整改记录(如维修工单、验收报告),验证是否真正闭环。
隐患追溯倒查:定期统计变电站 “非巡检发现的隐患”(如监控系统告警发现的 GIS 压力异常、上级检查发现的开关柜凝露),倒查对应巡检记录,判断是否因运维人员巡检不到位导致漏检,纳入评估扣分。
二、应急抢修效率评估维度:围绕 “快速响应 + 规范处置 + 效果保障”
变电站应急抢修直接关系电网供电稳定性,需围绕 “响应速度、处置规范性、抢修成功率、恢复供电时长” 四大核心指标设计评估维度,确保运维人员在设备故障(如主变跳闸、GIS 漏气、线路短路)时,能高效落实应急处置责任,符合《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变电站事故应急处理规程》要求。
(一)核心评估指标与量化标准
应急响应速度(权重 25%)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从接到抢修指令(如调度通知、监控告警)到抵达抢修现场、做好安全措施的时间,反映 “快速就位” 能力。
量化标准:①站内故障(如 10kV 开关柜跳闸)需在 15 分钟内抵达现场,30 分钟内完成安全措施(如停电、验电、挂地线);②站外关联故障(如电缆沟起火)需在 30 分钟内抵达现场,45 分钟内完成安全措施,每超时 5 分钟扣 5 分;③夜间、节假日等非工作时段,响应时间可放宽 20%(如站内故障允许 20 分钟内抵达),但超时仍需扣分,且扣分值加倍(如夜间超时 5 分钟扣 10 分)。
处置流程规范性(权重 30%)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在抢修过程中执行 “停电操作、安全措施、故障排查、设备修复” 等流程的合规程度,反映 “安全处置” 意识,避免违章操作引发次生事故。
量化标准:①严格核查 “两票三制” 执行情况(工作票、操作票填写正确率需 100%,漏填 1 项关键内容(如安全措施、操作步骤)扣 15 分;交接班记录、巡回检查记录、设备定期试验记录完整性需≥98%,缺失 1 项扣 3 分);②故障排查需按 “先隔离、后排查” 顺序(如主变故障需先断开高低压侧开关,再检查本体),违规操作 1 次扣 20 分;③抢修过程中安全防护(如绝缘手套、绝缘靴佩戴,安全围栏设置)合规率需 100%,防护不到位 1 处扣 10 分。
抢修成功率(权重 25%)
评估定义:运维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故障修复、确保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的比例,反映 “解决问题” 的实际能力,避免 “抢修超时、反复故障”。
量化标准:①一般故障(如开关柜二次回路故障)需在 2 小时内修复并成功送电,较大故障(如 GIS 气室漏气补气)需在 4 小时内完成,重大故障(如主变绕组轻微损坏)需在 8 小时内控制故障扩大并启动备用方案(如切换负荷),未按时完成 1 次扣 25 分;②修复后 72 小时内设备无同类故障复发为 “成功抢修”,复发 1 次扣 30 分(需核查是否因修复不彻底导致);③对无法独立修复的故障(如主变内部短路),需在 1 小时内联系专业维修团队并提供完整故障信息(如故障现象、检测数据),信息提供不完整导致维修延误 1 次扣 15 分。
恢复供电时长(权重 20%)
评估定义:从故障发生到受影响区域(如居民小区、企业用户)恢复正常供电的总时长,反映 “保障民生” 的履职目标,兼顾抢修效率与用户体验。
量化标准:①优先保障重要负荷(如医院、交通枢纽、政治中心),重要负荷恢复供电时长需≤1 小时(如因线路故障导致医院停电,需 1 小时内通过备用电源恢复),超时 10 分钟扣 8 分;②普通负荷恢复供电时长需≤2 小时,超时 30 分钟扣 5 分;③恢复供电前需完成 “设备试验”(如绝缘测试、保护传动试验),试验不合格即送电 1 次扣 40 分,避免带隐患供电。
(二)评估数据采集与验证方式
应急记录溯源:调取 “应急抢修工单”“调度指令记录”“操作票”“工作票”,核查响应时间(工单接收时间与现场就位时间差)、流程步骤(是否按规定执行停电、验电)、修复时间(故障发生时间与送电时间差),确保数据真实可追溯。
现场视频回放:通过变电站安防监控、抢修现场记录仪,回看抢修过程(如安全措施设置、操作规范性、防护装备佩戴),验证处置流程是否合规,避免 “记录与实际操作不符”。
用户反馈佐证:收集受影响用户(尤其是重要用户)的供电恢复时间反馈,与运维人员记录的 “送电时间” 对比,偏差超过 15 分钟需核查原因(如是否因未及时切换备用电源导致用户感知延迟),纳入评估调整。
三、评估结果应用与持续优化
等级划分与绩效关联:将 “设备巡检质量 + 应急抢修效率” 评估得分按百分制划分等级(优秀:90-100 分,良好:80-89 分,合格:70-79 分,不合格:<70 分),等级与运维人员绩效奖金、岗位晋升直接挂钩 —— 优秀者优先获得 “星级运维员” 称号及培训机会,不合格者需参加为期 1 周的专项培训(如巡检技巧、应急处置模拟),补考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
短板针对性提升:对评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如 “隐患识别精准率低”“应急响应超时”),组织专项训练 —— 例如针对隐患识别不足,开展 “设备缺陷图谱培训”(用真实隐患照片、红外测温图讲解识别要点);针对响应超时,模拟 “夜间暴雨天气主变跳闸” 场景,训练人员快速就位与安全措施操作。
动态调整评估标准:根据变电站设备更新(如新增智能巡检机器人、数字化保护装置)、电网负荷变化(如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调整评估指标 —— 例如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后,新增 “人工巡检与机器人数据比对准确率” 指标;迎峰度夏期间,缩短应急抢修超时扣分阈值(如普通故障修复时长从 2 小时压缩至 1.5 小时),适应特殊时段安全生产需求。
四、实用问答 FAQs(聚焦评估落地实操难题)
问题 1:变电站设备类型多(如主变、GIS、继电保护装置),不同设备巡检难度与隐患风险差异大,评估时若 “一刀切” 按统一标准打分,会导致运维人员侧重易巡检设备、忽视高风险设备,该如何优化设备巡检质量的评估权重?
针对 “设备差异导致评估不公” 的问题,需采用 “设备风险分级加权” 的方式优化评估权重,确保高风险设备巡检质量占比更高,引导运维人员重点关注关键设备。首先是 “设备风险分级”:根据设备对电网安全的影响程度、故障后果严重性,将变电站设备分为三级 ——
一级设备(高风险):主变、GIS、220kV 及以上线路断路器、主保护装置(如差动保护、距离保护),此类设备故障易导致大面积停电、设备烧毁,巡检质量权重提升至 40%;
二级设备(中风险):110kV 开关柜、电容器组、辅助保护装置(如过流保护),故障影响局部供电,权重保持 30%;
三级设备(低风险):站内照明、通风系统、安防监控,故障对供电影响小,权重降至 15%,剩余 15% 权重分配给附属设施(如消防系统、电缆沟)。
其次是 “分级指标细化”:对不同风险等级设备设置差异化评估标准 ——
一级设备:巡检周期内 “必检项漏检 1 项扣 8 分”(高于普通设备的 5 分),隐患识别漏判 1 次扣 40 分(高于普通设备的 30 分),数据记录偏差超 3% 即扣分(严于普通设备的 5%),例如主变油温记录与复测值偏差 3.5%,需扣 2 分(普通设备偏差 5% 才扣分);
二级设备:按原标准执行,如漏检 1 项必检项扣 5 分,数据偏差超 5% 扣 1 分;
三级设备:适当放宽标准,如漏检 1 项非关键项(如照明开关检查)扣 2 分,数据记录偏差超 8% 才扣分。
最后是 “动态调整分级”:每季度根据设备运行年限、故障历史更新风险等级 —— 例如某台主变已运行 15 年(接近设计寿命),从一级设备升级为 “特级设备”,巡检权重进一步提升至 45%,同时增加 “油质色谱分析”“绝缘电阻测试” 等专项巡检项,未完成专项巡检扣 15 分。通过这种方式,既避免 “一刀切” 评估,又能引导运维人员将精力聚焦于高风险设备,真正落实 “重点管控” 的安全生产责任。
问题 2:应急抢修效率评估中,“恢复供电时长” 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如天气恶劣导致交通延误、备件短缺导致修复停滞),若完全按固定时长标准扣分,会让运维人员觉得 “不公平”,该如何区分 “人为因素” 与 “外部因素”,确保评估客观公正?
要区分 “人为因素” 与 “外部因素” 对恢复供电时长的影响,需建立 “因素溯源与责任界定” 机制,让评估既不忽视运维人员的主观努力,也不纵容人为失误。首先是 “抢修前因素界定”:在应急抢修工单中增设 “外部因素记录栏”,运维人员需在抵达现场后 30 分钟内,记录影响抢修的外部因素(如 “暴雨导致道路中断,备件运输延迟 2 小时”“调度指令未及时下达,等待停电许可 1 小时”),并附上佐证材料(如交通部门的道路封闭通知、调度指令截图),评估人员需在 24 小时内核实材料真实性,确认后对应时长不计入 “人为超时”。
其次是 “人为因素与外部因素的责任划分”:
纯人为因素:因运维人员操作失误(如操作票填写错误导致停电延误)、准备不足(如抢修工具未带齐需返回取件)、处置不规范(如安全措施设置重复导致时间浪费)导致的超时,100% 计入评估扣分,例如抢修人员忘带 GIS 补气阀,返回变电站取件延误 1 小时,需扣 12 分(超时 60 分钟 ÷5 分钟 / 分 = 12 分);
纯外部因素:因不可抗力(如地震、台风导致道路中断)、外部协作延迟(如调度许可延迟、备件厂家发货延误)导致的超时,不计入扣分,但需记录 “应对措施”(如是否及时启动备用方案:道路中断时是否联系应急车辆运输备件),未采取应对措施扣 5 分(如备件延误时未申请调配相邻变电站的备用件);
混合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需按责任比例扣分,例如暴雨导致道路延误 1 小时(外部因素),同时运维人员未提前检查备件导致短缺,额外延误 30 分钟(人为因素),仅对 30 分钟人为延误扣分(扣 6 分),1 小时外部延误不扣分。
最后是 “外部因素申诉机制”:运维人员对外部因素界定有异议(如评估人员未认可 “备件运输延迟” 的佐证材料),可在评估结果公示后 3 个工作日内提交申诉,附上补充证据(如与备件厂家的沟通记录、物流跟踪信息),评估小组需在 5 个工作日内复核并调整结果。通过这种 “记录 - 核实 - 划分 - 申诉” 的流程,既能客观区分责任,又能让运维人员感受到评估的公正性,避免因外部因素影响安全履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