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AI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控精准度的核心方式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26 13:32:13 标签: AI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平台

导读

在传统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依赖人工经验、评估缺乏数据支撑、预警滞后且误报率高” 等问题,导致风险管控难以精准落地,易出现 “漏管”“错管” 现象。AI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智能感知等技术,从 “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复盘” 全流程赋能,显著提升风险管控的精准度,以下...

在传统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依赖人工经验、评估缺乏数据支撑、预警滞后且误报率高” 等问题,导致风险管控难以精准落地,易出现 “漏管”“错管” 现象。AI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智能感知等技术,从 “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复盘” 全流程赋能,显著提升风险管控的精准度,以下结合实践场景详解具体方式。

赛为安全 (15)

一、 精准识别风险:从 “经验判断” 到 “数据驱动”,消除识别盲区与偏差

传统风险识别多依赖安全员的现场巡查与经验判断,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且难以覆盖复杂、隐蔽的风险点。AI 平台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实现风险的全面、精准识别。

1. 多源数据融合采集,构建全面风险感知网络

AI 平台打破 “数据孤岛”,整合工厂内外部多类数据,为风险识别提供丰富依据。内部数据包括生产设备运行数据(如电机转速、反应釜压力、温度)、人员操作记录(如上岗时长、培训情况、违规历史)、环境监测数据(如车间粉尘浓度、危化品存储区湿度);外部数据可接入气象数据(如暴雨、高温预警,用于预判户外作业风险)、行业事故案例数据(如同类型工厂的设备故障事故记录,辅助识别潜在风险)。例如,某化工企业通过 AI 平台整合反应釜的温度、压力数据与历史故障记录,结合行业内同类反应釜的爆炸事故案例,成功识别出 “反应釜搅拌器转速异常 + 介质温度超临界值” 的复合风险,而这类风险在传统人工巡查中极易被忽视。

同时,平台通过部署多样化感知设备确保数据采集精准。在设备监测方面,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如误差 ±0.1℃的温度传感器、±0.01MPa 的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微观参数变化;在人员识别方面,运用高清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精准捕捉人员的细微违规动作(如焊接作业时手部未按规范持握焊枪),即使在车间粉尘多、光线暗的环境下,也能通过图像增强算法保证识别精度,避免因环境干扰导致的识别偏差。

2. 智能算法分类识别,精准区分风险类型与等级

AI 平台通过训练专属的风险识别算法模型,实现对不同类型风险的精准分类与初步定级。针对人员风险,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与姿态估计技术,识别 “未佩戴防护装备、违规跨越安全护栏、疲劳操作” 等行为,并根据行为可能引发事故的严重程度(如未戴安全帽属于一般风险,违规进入危化品区属于重大风险)自动标注风险等级;针对设备风险,运用循环神经网络(RNN)分析设备运行参数的时序变化,区分 “轻微异常(如电机振动值小幅波动)、中度异常(如温度持续上升但未超阈值)、严重异常(如压力骤升)”,并关联设备的重要性(如核心生产设备的轻微异常也需重点关注)调整风险等级权重。

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工厂的 AI 平台,通过训练 “冲压设备风险识别模型”,能精准区分 “设备模具磨损(属于设备性能劣化风险)、冲压件摆放错位(属于操作流程风险)、液压系统泄漏(属于安全隐患风险)” 三类不同风险,并分别标注为 “中度风险”“一般风险”“重大风险”,相比传统人工识别时 “笼统归为设备问题” 的做法,分类更精准,为后续管控提供明确方向。

3. 隐蔽风险智能挖掘,发现传统方式难以察觉的隐患

对于生产流程中隐蔽性强、关联性高的风险,AI 平台通过关联分析与趋势预测实现精准挖掘。例如,在锂电池生产车间,单一的 “电极涂层厚度偏差” 数据可能被视为普通生产质量问题,但 AI 平台通过关联 “涂层厚度数据 + 烘干炉温度数据 + 后续电芯短路故障记录”,发现 “涂层厚度偏差超过 5% 且烘干炉温度低于设定值 3℃时,电芯短路风险会提升 80%”,从而识别出这一隐蔽的安全生产风险;在机械加工车间,平台通过分析 “机床切削参数(如切削速度、进给量)+ 刀具磨损数据 + 工件报废率” 的关联关系,发现 “切削速度过高导致刀具磨损加快,进而引发工件飞边,增加操作人员被划伤的风险”,这类风险在传统人工巡查中因缺乏数据关联分析,往往难以发现。

赛为安全 (17)

二、 精准评估风险:从 “定性描述” 到 “定量计算”,科学量化风险程度

传统风险评估多采用 “定性描述”(如 “风险较高”“风险较低”),缺乏客观数据支撑,评估结果主观性强。AI 平台通过建立量化评估模型,结合多维度数据计算风险值,实现风险的精准量化评估。

1. 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AI 平台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生产场景的特点,构建涵盖 “可能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应急能力” 等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化工企业为例,针对 “危化品泄漏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可能性(泄漏点历史泄漏次数、密封件老化程度、操作人员违规频率)、严重程度(泄漏介质的毒性等级、易燃易爆系数、泄漏量预估)、影响范围(泄漏点周边人员密度、设备重要性、是否存在火源)、应急能力(泄漏点附近应急物资配备情况、救援人员响应时间、历史处置成功率)。每个指标均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如 “泄漏点历史泄漏次数” 按 “0 次 / 年、1-2 次 / 年、3 次及以上 / 年” 分别赋值 “1 分、3 分、5 分”,“介质毒性等级” 按国家相关标准分为 “剧毒(5 分)、高毒(4 分)、中毒(3 分)、低毒(2 分)、微毒(1 分)”,确保指标可量化、可对比。

2. 智能算法计算风险值,实现精准分级

AI 平台采用 “加权求和法”“层次分析法(AHP)”“机器学习预测法” 等多种算法,结合评估指标体系计算风险值,并按风险值范围划分风险等级(如 “低风险:风险值<30 分、中风险:30 分≤风险值<60 分、高风险:风险值≥60 分”)。例如,某石油化工企业的 AI 平台,针对 “原油储罐区火灾风险”,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如 “介质易燃易爆系数” 权重 0.3、“储罐区消防设施完备率” 权重 0.2、“操作人员消防培训合格率” 权重 0.15 等),再结合各指标的量化得分,计算出具体风险值。若某储罐区的 “介质易燃易爆系数” 得 5 分(权重 0.3)、“消防设施完备率” 得 3 分(权重 0.2)、“操作人员培训合格率” 得 4 分(权重 0.15)等,经加权计算后风险值为 42 分,判定为 “中风险”,相比传统人工 “凭经验判定为较高风险” 的模糊结论,评估更精准。

同时,平台支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指标权重与风险值划分标准。例如,当企业新增了先进的消防应急系统后,可适当降低 “消防设施完备率” 的权重,或提高 “高风险” 的风险值阈值(如从 60 分调整为 70 分),确保评估模型始终贴合企业实际风险状况。

3. 动态更新风险评估结果,实时反映风险变化

传统风险评估多为 “定期评估”(如每季度一次),评估结果无法实时反映风险动态变化。AI 平台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动态更新风险评估结果。例如,某机械工厂的 AI 平台,对 “数控机床故障风险” 的评估每小时更新一次:当机床振动值从正常的 0.1g 升至 0.2g 时,“设备运行参数” 指标得分从 2 分升至 4 分,风险值随之从 25 分(低风险)升至 38 分(中风险);当操作人员违规操作一次后,“人员操作” 指标得分从 1 分升至 3 分,风险值进一步升至 45 分(中风险)。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风险值变化曲线,掌握风险动态趋势,避免因评估滞后导致的管控不及时。


三、 精准预警风险:从 “被动通知” 到 “主动预判”,降低误报漏报率

传统风险预警多为 “事后预警”(如设备发生故障后才发出警报),且易受干扰导致误报(如粉尘传感器受气流影响误报粉尘超标),预警精准度低。AI 平台通过预判风险发展趋势、优化预警算法,实现精准的主动预警。

1. 基于趋势预测的主动预警,提前规避风险

AI 平台运用时间序列预测算法(如 ARIMA、LSTM),分析历史风险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预测风险未来发展趋势,在风险达到临界值前发出预警。例如,针对电机设备,平台通过分析过去 6 个月的电机温度、振动、电流数据,建立温度变化趋势模型,当预测到 24 小时后电机温度将从当前的 45℃升至 75℃(超安全阈值 70℃)时,提前 20 小时发出 “电机温度异常升高预警”,推送至设备工程师,提醒及时检查散热系统;在危化品存储区,平台通过分析 “存储时间、环境温度、湿度” 数据,预测危化品稳定性变化,当预测到某批危化品在 3 天后可能因湿度超标发生变质泄漏时,提前 5 天发出预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转移或处理。

这种主动预警模式相比传统 “风险已发生才预警” 的方式,为风险处置预留了充足时间,大幅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某钢铁企业通过 AI 平台对高炉冷却系统进行趋势预测预警,提前 3 天发现冷却水温异常升高风险,及时更换冷却水泵,避免了高炉停产事故。

2. 多因素联动验证,降低预警误报率

AI 平台通过 “多数据来源联动验证” 的方式,过滤无效预警,降低误报率。例如,针对粉尘浓度预警,平台不仅参考粉尘传感器数据,还结合视频监控画面(判断是否有粉尘飞扬)、车间通风系统运行状态(判断通风是否正常)、生产工艺环节(判断是否处于易产生粉尘的工序):当粉尘传感器显示浓度超标,但视频画面无粉尘、通风系统正常且非粉尘产生工序时,平台判定为 “传感器误报”,不发出预警;只有当粉尘传感器超标,且视频画面捕捉到粉尘、通风系统故障或处于粉尘产生工序时,才确认发出 “粉尘浓度超标预警”。某家具厂通过这种联动验证方式,将粉尘预警误报率从传统的 30% 降至 5% 以下。

对于设备预警,平台同样采用多参数联动验证。例如,判断电机是否存在故障风险时,不仅参考振动值,还结合电机温度、电流、噪音数据:若振动值小幅超标,但温度、电流、噪音均正常,平台判定为 “临时干扰(如物料撞击)”,不发出预警;若振动值超标且温度同步升高、电流波动,才确认发出 “电机故障预警”,避免单一参数异常导致的误报。

3. 分级分类预警推送,确保预警信息精准触达

AI 平台根据风险等级与影响范围,将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对应责任人员,避免 “全员推送” 导致的信息过载与责任不清。例如,“低风险预警”(如某员工未按规范佩戴防护手套)仅推送至现场班组长,提醒其现场纠正;“中风险预警”(如某台机床切削参数异常)推送至设备工程师与车间主任,明确设备工程师负责检修、车间主任负责协调生产;“高风险预警”(如危化品泄漏)同步推送至企业安全总监、应急救援团队、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确保各级责任人及时接收信息,启动对应处置流程。

同时,平台支持按风险类型推送至专业人员。例如,“电气设备短路风险预警” 推送至电工班组,“消防设施故障预警” 推送至消防管理员,避免非专业人员接收无关预警,提升预警响应效率与精准度。


四、 精准处置风险:从 “统一应对” 到 “定制方案”,提升处置有效性

传统风险处置多采用 “统一流程”(如无论何种风险均按固定步骤处置),缺乏针对性,处置效果不佳。AI 平台根据风险类型、等级、场景特点,生成定制化处置方案,并辅助管理人员精准执行。

1. 基于风险特征的定制化处置方案生成

AI 平台通过建立 “风险 - 处置方案” 知识库,结合实时风险数据,自动生成定制化处置方案。知识库中存储大量行业内同类风险的处置案例、标准操作规程(SOP),平台通过语义分析与案例匹配,为当前风险匹配最适合的处置步骤。例如,针对 “反应釜温度超温预警”(中风险),平台结合反应釜内介质类型(如易燃易爆介质)、超温幅度(如超 5℃),生成处置方案:“1. 立即降低反应釜加热功率,将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2. 检查冷却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若故障则启动备用冷却装置;3. 采样分析釜内介质是否发生变质,若变质则停止反应并排出介质;4. 记录处置过程,更新设备维护档案”;针对 “人员违规进入危化品区预警”(高风险),生成处置方案:“1. 立即通过现场广播提醒违规人员撤离,同时安排安全员赶赴现场;2. 关闭危化品区入口门禁,防止其他人员进入;3. 检查违规人员是否接触危险物质,若接触则安排体检;4. 对违规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记录违规行为至个人安全档案”。

这些定制化方案相比传统 “通用处置流程”,更贴合风险实际情况,处置步骤更精准,避免因处置不当导致风险扩大。

2. 处置过程实时指导与监控,确保执行精准

AI 平台在处置过程中为管理人员提供实时指导,确保处置步骤精准执行。例如,在设备故障处置中,平台通过图文、视频方式展示检修步骤(如 “拆卸电机端盖的具体操作方法”“更换轴承的注意事项”),设备工程师可通过移动端 APP 查看,避免因操作不规范导致二次故障;在危化品泄漏处置中,平台实时显示泄漏点位置、周边疏散路线、应急物资存放位置,指导救援人员按最优路线携带物资赶赴现场,同时监控处置进度(如 “是否已关闭泄漏阀门”“是否已启动通风系统”),若某一步骤超时未完成(如 10 分钟内未关闭阀门),平台自动发出 “处置超时提醒”,督促加快进度。

此外,平台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数据实时验证处置效果。例如,在处置电机振动异常时,平台实时监测振动值变化,当振动值降至正常范围后,提示 “处置有效,可进入后续设备测试环节”;若振动值无明显变化,提示 “处置未达预期,建议检查轴承磨损情况”,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调整处置策略。

3. 跨部门协同处置的精准调度

对于涉及多部门的复杂风险处置,AI 平台通过 “工单分配 + 实时协同” 功能,实现精准调度。例如,某工厂发生 “火灾预警”(高风险)时,平台自动创建协同工单:“生产部:立即停止火灾区域及周边生产线,组织人员疏散;设备部:切断火灾区域电源,关闭燃气阀门;安全部:启动消防系统,组织人员灭火;行政部:安排车辆接送受伤人员,联系医院”,并将工单推送至各部门负责人,实时显示各部门处置进度(如 “生产部已完成人员疏散”“设备部正在切断电源”)。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可视化界面,掌握整体处置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跨部门配合问题(如 “设备部切断电源延迟,需生产部协助引导断电路线”),避免因部门间沟通不畅导致处置延误。


五、 精准复盘优化:从 “经验总结” 到 “数据复盘”,持续提升管控精准度

传统风险复盘多依赖人工总结经验,缺乏系统分析,难以发现管控漏洞。AI 平台通过深度分析风险全流程数据,精准定位问题,优化管控策略,形成 “复盘 - 优化 - 提升” 的闭环。

1. 风险全流程数据回溯分析,精准定位管控漏洞

AI 平台自动记录风险从识别、评估、预警到处置的全流程数据(如识别时间、评估指标得分、预警推送时间、处置步骤及耗时、处置效果),复盘时通过数据对比与关联分析,定位管控薄弱环节。例如,某企业在复盘一起 “电机故障导致的生产事故” 时,平台数据显示:“设备振动值在事故前 8 小时已出现异常(0.2g 升至 0.3g),但平台未发出预警;事故发生后,处置方案中‘更换电机轴承’步骤耗时 2 小时,远超标准时间 1 小时”。通过分析发现,预警未发出是因 “振动预警阈值设置过高(0.35g)”,处置耗时过长是因 “备用轴承库存不足”,精准定位出 “预警阈值设置不合理”“应急物资管理不到位” 两个管控漏洞,相比传统人工复盘时 “笼统认为是设备维护不足” 的结论,分析更精准。

2. 基于复盘结果的管控策略优化

AI 平台根据复盘发现的问题,自动生成管控策略优化建议。例如,针对 “预警阈值设置过高” 的问题,平台通过分析过去 1 年的电机振动数据与故障记录,计算出 “电机振动值超过 0.25g 时,故障概率显著上升”,建议将预警阈值从 0.35g 调整为 0.25g;针对 “应急物资库存不足” 的问题,平台分析 “电机轴承的月消耗量、故障发生频率”,建议将备用轴承库存从 5 个增加至 10 个,并设置 “库存低于 3 个时自动触发采购预警”。

同时,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风险评估模型与预警算法。例如,在多次复盘后发现 “某类设备的‘温度’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