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工厂使用AI工厂安全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导读
场景调研:联合生产部、设备部、安全部排查车间高风险点,明确监测需求 —— 如机械加工车间需重点监测设备过载与人员违规操作,危化品车间需强化气体泄漏与资质核验监测。同步统计设备清单,区分智能设备(带 OPC UA 接口)、老旧设备(需加装传感器)及特种设备(如高压容器),标注关键监测参数(如振动频率、VOCs 浓度...
一、部署准备阶段:奠定系统运行基础 🛠️📋
1. 需求梳理与方案设计
场景调研:联合生产部、设备部、安全部排查车间高风险点,明确监测需求 —— 如机械加工车间需重点监测设备过载与人员违规操作,危化品车间需强化气体泄漏与资质核验监测。同步统计设备清单,区分智能设备(带 OPC UA 接口)、老旧设备(需加装传感器)及特种设备(如高压容器),标注关键监测参数(如振动频率、VOCs 浓度)。
方案定制:根据调研结果配置系统模块,智能设备启用协议直连模块,老旧设备匹配传感器与边缘网关套餐,危险区域增配 AI 视觉与 UWB 定位组件。参考《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标准,设定设备参数阈值(如绝缘电阻≥0.5MΩ)与环境预警值(如 VOCs≤100mg/m³)。
2. 硬件部署与系统调试
硬件安装:按方案在关键工位部署 5G AI 摄像头(覆盖安全隔离带、危化品存放点),设备关键部件加装传感器(冲床装振动传感器、电机装电流传感器),车间入口配置 UWB 定位基站。传感器通过 LoRa 接入边缘网关,网关经工业以太网连接系统服务器,确保传输延迟≤10 秒。
系统调试:技术人员登录系统后台,通过 OPC UA 协议对接数控车床等智能设备,验证转速、温度等数据采集连续性;对加装传感器的老旧设备,测试振动、电流数据上传稳定性,通过边缘网关降噪功能优化数据质量。调试 AI 算法模型,如人员安全帽识别精度需达 98% 以上,设备异常识别误报率控制在 2% 以内。
3. 人员授权与数据初始化
权限配置:采用多因素身份验证机制,为企业负责人、安全员、操作工分配差异化权限 —— 负责人可查看全车间数据与预警报表,安全员拥有预警处置与核验权限,操作工仅能查看本工位设备数据。定期(每季度)审查权限,清理离职人员账号。
数据录入:在系统中导入设备台账(含型号、额定参数、维保记录)、人员信息(含资质证书、UWB 定位 ID)、物料数据(含危化品 MSDS、存储要求)。对历史故障数据、违规视频进行标注,补充至 AI 训练库,提升模型识别精度。
二、日常操作阶段:实现实时监测运转 🖥️🔍
1. 系统登录与状态核查
登录流程:操作人员通过车间终端或手机 APP 登录,输入账号密码后完成指纹 / 面部二次验证。异地登录或使用陌生设备时,系统自动触发额外验证(如短信验证码)。
状态检查:每日开班前 15 分钟,安全员登录系统查看 “设备 - 人员 - 环境” 三维状态面板:确认传感器在线率≥99%、AI 摄像头画面清晰无遮挡、边缘网关运行正常。若发现设备离线(如粉尘传感器未响应),立即排查供电与传输线路。
2. 实时监测与数据查看
多维度监控:操作工在工位终端查看设备运行参数(如车床主轴温度、电机电流),每 10 秒刷新一次;安全员通过系统大屏监控人员定位分布与危险区域闯入情况,同步查看环境数据(如焊接车间一氧化碳浓度)。支持按区域筛选(如 “3 号车间”)、按类型检索(如 “危化品相关”)。
数据追溯:点击任意监测点可查看历史数据曲线(如近 24 小时设备振动趋势),支持数据导出(Excel 格式)。针对异常数据(如温度骤升),系统自动关联当时视频画面与人员位置,便于追溯原因。
3. 常规操作与参数调整
设备联动操作:当粉尘浓度超标时,安全员在系统中点击 “联动排风”,系统自动调高对应区域排风功率;需临时调整预警阈值(如夏季高温调低温度阈值)时,提交申请经车间主任审批后生效,操作记录留存审计日志。
物料与人员管理:物料入库时,仓管员使用 RFID 读卡器扫描标签,系统自动录入存储信息;员工更换工位时,安全员在系统中更新 UWB 定位权限,限制其进入非授权区域。
三、预警处置阶段:落实风险闭环管理 🚨⚡
1. 预警接收与等级判断
多渠道通知:系统按红、橙、黄、蓝四级推送预警 —— 红色预警触发车间声光报警器与责任人手机弹窗(含现场照片、导航),蓝色预警仅发送 APP 提醒。例如危化品泄漏触发红色预警时,同步拨打安全员应急电话。
信息确认:责任人收到预警后,1 分钟内在系统确认接收,查看预警详情(如 “2 号危化品柜 VOCs 超标”),结合实时数据判断风险严重程度,如浓度是否持续上升、是否有人员在附近。
2. 应急处置与资源调度
分级处置:红色预警需立即启动紧急停机,组织人员撤离,同时通过系统调取附近防毒面具、堵漏工具的库存与位置;黄色预警(如员工未戴安全帽)由班组长 30 分钟内现场纠正,拍摄整改照片上传系统。
跨部门协同:设备故障预警触发时,系统自动推送维修人员联系方式与设备历史故障记录;需外部支援时,生成应急报告(含风险信息、处置进度)同步至应急管理部。
3. 整改核验与预警销号
闭环流程:处置完成后,责任人提交整改报告(附现场视频 / 数据),系统通知安全员核验。安全员现场检查或查看系统数据(如浓度恢复正常),确认合格后点击 “销号”;不合格则重新触发预警。
案例归档:每月系统自动汇总预警处置情况,生成《安全预警分析报告》,标注未按时处置案例,作为考核依据。
四、运维保障阶段:确保系统持续有效 🔧🔄
1. 日常维护与设备巡检
硬件维护:每周清洁 AI 摄像头镜头粉尘,每月用标准气体校准气体传感器,每季度检查边缘网关散热。发现设备故障(如传感器失灵),在系统中提交维修工单,维修后录入更换记录。
数据管理:每日备份监测数据(本地 + 云端双存储),采用 AES 加密技术保护敏感数据;每季度清理过期视频(保留 3 个月),释放存储磁盘空间。
2. 系统优化与模型升级
算法迭代:每月将典型异常案例(如新型设备故障数据)补充至训练库,重新训练 AI 模型,提升识别精度。例如新增 3D 打印设备后,收集 1 个月数据训练专用异常模型。
功能更新:根据用户反馈优化操作 —— 如简化移动端 “查看监测数据” 步骤,新增 “安全日报自动生成” 功能。系统升级前提前 7 天通知,选择停产时段(如周末)实施,避免影响生产。
3. 合规审计与人员培训
安全审计:每半年开展系统合规检查,核查数据加密情况、权限分配合理性、预警处置记录完整性,确保符合《安全生产法》等要求。审计结果同步至应急管理部门。
技能培训:新员工需完成 “系统基础操作” 课程(含预警识别、设备联动)并通过考核;每月组织实操演练(如模拟火灾预警处置),培训效果纳入员工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