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制造业车间部署AI安全生产风控管理平台的落地步骤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1 发表时间:2025-09-25 17:09:01 标签: AI安全生产风控管理平台

导读

车间场景与风险痛点摸排:组建专项调研小组,成员涵盖车间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工、设备维护人员及安全专员,对车间进行全区域实地勘察。重点记录核心生产区域(如冲压区、焊接区、装配区)的设备分布、作业流程,以及高频风险场景 —— 例如冲压车间的机械夹伤隐患、焊接车间的火花引燃风险、装配车间的工具摆放混乱问题等。...

一、前期需求调研与规划

车间场景与风险痛点摸排:组建专项调研小组,成员涵盖车间管理人员、一线操作工、设备维护人员及安全专员,对车间进行全区域实地勘察。重点记录核心生产区域(如冲压区、焊接区、装配区)的设备分布、作业流程,以及高频风险场景 —— 例如冲压车间的机械夹伤隐患、焊接车间的火花引燃风险、装配车间的工具摆放混乱问题等。同时,收集历史安全数据,包括近 3 年的安全事故记录、隐患整改台账、设备故障频次等,明确需通过 AI 平台解决的核心痛点,如人工巡检遗漏率高、设备异常预警滞后等。

明确平台功能适配需求:基于调研结果,细化平台功能需求清单。针对设备管理,需支持车间内数控机床、机械臂、输送线等不同类型设备的传感器数据接入,实现转速、温度、振动等参数的实时监测;针对人员管理,需具备 AI 视频识别功能,精准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跨越护栏、长时间违规操作等行为;针对环境管理,需接入温湿度、粉尘浓度、有害气体(如焊接车间的臭氧)传感器,避免环境超标引发安全问题。此外,结合车间生产班次安排,明确平台需支持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且移动端功能需适配车间内网络信号较弱区域的离线操作。

制定落地时间表与资源规划:根据需求复杂度制定分阶段落地计划,明确各阶段时间节点与责任人。例如,第一阶段(1-2 周)完成需求确认与方案设计,由安全部门牵头;第二阶段(3-6 周)完成硬件采购与部署,由设备部门负责;第三阶段(2-3 周)完成平台调试与人员培训,由 IT 部门与安全部门协同推进。同时,核算资源投入,包括硬件采购预算(如高清摄像头、工业传感器、边缘计算网关)、平台开发或采购费用、人员培训成本等,并提前协调车间生产档期,避免平台部署与生产任务冲突。

赛为安全 (78)

二、硬件选型与部署

适配车间环境的硬件选型:优先选择符合工业级标准的硬件设备,确保耐受车间高温、粉尘、振动等复杂环境。摄像头方面,焊接车间需选用抗强光、防飞溅的防爆摄像头,冲压车间需选择广角摄像头覆盖设备盲区;传感器需根据监测对象选型,如设备振动监测选用压电式振动传感器,粉尘浓度监测选用激光散射式传感器。此外,考虑到车间设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需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减少数据上传云端的延迟,确保 AI 分析结果能快速反馈至现场。

硬件点位精准布局:联合平台技术供应商与车间管理人员,绘制硬件部署点位图。设备传感器需安装在关键监测部位,如数控机床的主轴轴承处、机械臂的关节连接处;摄像头需覆盖人员作业动线、设备操作区域及安全通道,例如在冲压机操作台正前方、焊接工位上方、车间出入口等位置安装,确保无监控死角。同时,避免硬件部署影响生产操作,如传感器线缆需沿设备支架固定,摄像头安装高度需避开吊装设备运行轨迹。

硬件联调与数据连通测试:硬件安装完成后,开展全链路联调测试。先逐一检查传感器、摄像头与边缘网关的连接状态,确保设备通电正常、数据采集稳定;再测试边缘网关与 AI 平台的通信链路,验证设备数据(如温度、振动值)、视频流能否实时传输至平台。针对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优化,例如某区域摄像头因粉尘遮挡导致画面模糊,需加装防尘罩;某传感器数据波动过大,需调整安装位置或更换更高精度的设备,直至所有硬件均能稳定传输数据。


三、平台开发与功能适配

核心算法模型定制训练:根据制造业车间的特定场景,对 AI 算法模型进行定制化训练。人员行为识别模型需加入车间常见违规行为样本,如佩戴手套操作数控机床、在设备运行时清理废料等;设备故障预警模型需导入车间历史设备故障数据,包括故障发生时的参数变化曲线、故障类型等,通过机器学习让模型精准识别设备异常特征,例如当数控机床主轴振动值超过 8mm/s 时,能判定为潜在故障并预警。同时,邀请车间技术骨干参与模型测试,对识别不准确的场景(如强光下误判未戴安全帽)反馈给算法团队优化,提升模型适配性。

平台功能与车间流程融合:将 AI 平台功能与车间现有 HSE 管理流程深度融合。在隐患整改流程中,平台识别到违规行为或设备异常后,自动生成整改任务并分配给对应责任人(如设备异常分配给维修组,人员违规分配给安全员),同时同步至车间管理系统,确保整改进度可追溯;在作业许可流程中,平台需校验作业人员资质(如是否通过焊接作业培训)、作业区域环境参数(如有害气体浓度是否达标),只有满足条件才能生成电子作业许可证,避免违规作业。此外,开发车间专属的数据看板,实时展示各区域风险等级、设备运行状态、隐患整改率等关键指标,方便车间管理人员直观掌握安全情况。

离线功能与数据同步机制开发:针对车间部分区域网络信号弱的问题,开发平台离线功能。一线员工在离线状态下可通过移动端填写巡检记录、上报隐患(支持拍照、文字描述),数据暂存本地;待回到网络覆盖区域后,平台自动同步离线数据至云端,避免数据丢失。同时,设置数据缓存机制,当网络中断时,边缘网关可暂存 12 小时内的设备数据与视频片段,网络恢复后自动补传,确保平台数据的完整性。

赛为安全 (19)

四、人员培训与试运行

分层级人员培训:根据车间人员岗位差异,开展分层培训。对管理人员,重点培训平台数据看板解读、风险预警处置流程,例如如何通过看板发现高风险区域,收到设备预警后如何协调维修资源;对一线操作工,培训移动端隐患上报、设备异常反馈操作,例如发现设备异响时,如何通过平台拍摄视频并标注异常位置;对维修人员,培训设备故障预警查看、维修记录上传功能,确保能根据平台提示快速定位故障点。培训采用 “理论 + 实操” 模式,在车间选取试点区域进行现场操作演练,由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直至员工能独立完成对应操作。

选取试点区域试运行:选择车间内风险较高、流程相对成熟的区域(如焊接车间)开展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安排技术人员与安全员驻场,实时监控平台运行情况。一方面,观察平台功能是否满足实际需求,例如 AI 识别违规行为的准确率、设备预警的及时性;另一方面,收集员工使用反馈,如移动端操作是否便捷、整改任务分配是否合理。针对试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例如员工反映隐患上报流程步骤过多,可简化提交按钮;平台对某类设备故障预警频繁但未实际发生故障,需优化算法阈值,确保平台在正式上线前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制定试运行应急预案:为应对试运行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若平台出现系统卡顿或数据丢失,技术人员需在 30 分钟内响应,通过备份数据恢复系统;若 AI 模型误判导致误预警,安全员需第一时间核实现场情况,避免影响正常生产,并反馈给算法团队优化模型;若因平台操作不当导致隐患漏报,需立即组织补充培训,确保员工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同时,明确应急预案的触发条件、责任分工与处置流程,定期组织演练,提升车间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全车间推广与运维优化

分区域逐步推广上线:在试点区域试运行效果良好的基础上,按 “高风险区域→中风险区域→低风险区域” 的顺序,逐步在全车间推广平台。每推广一个区域前,先对该区域员工进行专项培训,再开展硬件设备安装与调试,最后启动平台功能;推广过程中,安排技术人员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员工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推广至装配车间时,针对该区域工具多、人员流动大的特点,重点培训工具归位检查的 AI 识别功能,确保员工能熟练使用平台监督工具摆放规范。

建立常态化运维机制:组建由 IT 人员、平台供应商技术人员、车间设备维护人员组成的运维团队,负责平台日常运维。制定运维台账,记录硬件设备(传感器、摄像头)的维护周期(如每季度清洁摄像头、每半年校准传感器)、平台系统的更新时间;建立故障响应机制,明确不同故障的处置时限(如硬件故障 2 小时内到场维修,软件故障 1 小时内远程解决)。同时,定期检查平台数据存储情况,确保历史数据(如 1 年内的设备运行记录、隐患整改台账)安全备份,避免数据丢失。

基于运行数据持续优化:定期分析平台运行数据,持续优化平台功能与管理流程。每月统计 AI 识别准确率、设备预警准确率、隐患整改率等指标,若某类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低于 85%,需补充训练样本优化算法;每季度分析设备故障预警数据,若发现某型号设备频繁预警,可联动设备部门调整维护计划(如缩短维护周期);每年结合车间生产流程调整(如引入新设备、优化作业动线),更新平台功能与硬件布局,确保 AI 安全生产风控管理平台始终适配车间发展需求,持续提升风险管控效率。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