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制造业工厂: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提升冲压作业安全防护能力的实践方案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19 14:25:06 标签: AI安全生产管控系统

导读

冲压作业是制造业工厂(如汽车零部件、家电制造)的核心工序之一,通过冲床、压力机等设备对金属板材进行塑形加工,具有高压力、高速度、高重复性的特点。由于作业过程中设备运行能量大、人员与机械协同紧密,若防护不当易引发手指挤压、肢体卷入等严重安全事故 —— 据行业统计,传统冲压作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占机械加工事...

冲压作业是制造业工厂(如汽车零部件、家电制造)的核心工序之一,通过冲床、压力机等设备对金属板材进行塑形加工,具有高压力、高速度、高重复性的特点。由于作业过程中设备运行能量大、人员与机械协同紧密,若防护不当易引发手指挤压、肢体卷入等严重安全事故 —— 据行业统计,传统冲压作业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占机械加工事故总量的 30% 以上。传统安全防护方式依赖物理护栏、光电感应等被动防护手段,存在响应滞后、误触发率高、无法预判人员违规操作等短板。而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凭借实时行为识别、设备状态监测、智能预警联动的技术能力,能构建 “主动预防 - 实时监控 - 应急处置” 的全流程安全防护体系,为制造业工厂冲压作业筑牢安全防线。

赛为安全 (11)

制造业工厂冲压作业传统安全防护的痛点⚠️

在未引入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前,制造业工厂冲压作业的安全防护存在诸多短板,难以满足高风险工序的安全管理需求。

被动防护响应滞后,事故拦截率低:传统冲压作业多采用物理护栏、双手启动按钮、光电护手等被动防护设备。物理护栏虽能隔离人员与设备,但在模具更换、设备维护时需拆除,此时作业人员直接暴露在风险区域;双手启动按钮要求操作人员双手同时按下才能启动设备,但若人员违规将单手伸入作业区域,设备仍可能误触发运行;光电护手易受粉尘、油污遮挡导致误报警,部分工厂为提高生产效率甚至关闭该功能,导致防护形同虚设。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工厂曾因光电护手被金属碎屑遮挡失效,作业人员在取料时手部被冲床压伤,造成永久性伤残。

人员违规操作难管控,风险预判缺失:冲压作业对人员操作规范要求极高(如严禁单手取料、严禁在设备运行时调整模具),但传统管理依赖人工巡检监督。巡检人员需定时巡查各冲压工位,难以实时监控所有设备的人员操作状态 —— 某工厂 10 条冲压生产线仅配备 2 名安全员,单次巡检完所有工位需 30 分钟,期间若出现人员违规伸入作业区域,难以及时制止;同时,人工无法从人员操作习惯(如频繁弯腰靠近设备、取料动作过快)、设备运行参数(如冲床滑块速度异常)中预判潜在风险,往往在事故发生后才能追溯原因,安全管理始终处于 “事后补救” 状态。

设备状态监测不全面,故障引发事故风险高:冲床、压力机的关键部件(如滑块、离合器、制动系统)老化或故障,是引发冲压事故的重要原因。传统设备维护依赖定期检修(如每月一次),无法实时监测部件运行状态 —— 若冲床制动系统出现磨损,在定期检修间隔内可能出现滑块下滑速度异常,导致冲压行程失控;同时,传统方式无法关联设备状态与人员操作,如当设备离合器故障时,若作业人员仍按正常流程取料,易因设备突发动作造成伤害。

事故追溯困难,管理优化缺乏数据支撑:传统冲压作业的安全管理数据(如人员违规记录、设备报警日志)多以纸质台账或分散的电子表格形式存储,当发生安全事故时,需人工调取监控录像、询问当事人才能还原事故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因数据缺失导致事故原因判断偏差。例如,某工厂冲压事故后,因监控录像存储周期仅 7 天,且未记录事故前设备运行参数,无法确定是人员违规还是设备故障导致事故,难以针对性优化防护措施。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提升冲压作业安全防护的核心功能🌟

实时人员违规行为智能识别👷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通过在冲压工位部署高清工业摄像头(具备防尘、防油污、抗震动特性),结合深度学习行为识别算法,实现对作业人员违规行为的实时监测。系统预设 12 类冲压作业高频违规行为识别模型,包括:未佩戴防护手套 / 安全帽、单手伸入冲压作业区域、跨越安全黄线、在设备运行时调整模具、擅自拆除防护装置等。摄像头实时采集工位视频流,AI 算法通过骨骼关键点检测(如识别手部、躯干位置)、动作轨迹分析,在 0.5 秒内识别违规行为 —— 例如,当作业人员单手越过安全黄线试图取料时,系统立即判定为高风险违规,同步触发预警。同时,系统具备自学习能力,可根据工厂冲压工位布局(如闭式冲床、开式冲床)、操作流程差异,优化识别模型参数,将违规行为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8% 以上,降低因环境干扰(如金属反光、设备遮挡)导致的误判。

冲压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

系统通过在冲床、压力机等设备上部署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实时采集关键部件运行数据:振动传感器监测冲床滑块运行时的振动频率(正常范围 5-8Hz,超过 10Hz 提示滑块磨损);温度传感器监测离合器、电机的工作温度(超过 60℃提示润滑不足);位移传感器记录滑块行程位置(偏离设定值 ±2mm 提示制动系统故障)。AI 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构建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当数据超出正常阈值时,系统自动判定设备处于亚健康状态,推送维护提醒(如 “冲床 2 号工位滑块振动超标,建议检查导轨润滑”);当检测到紧急故障(如滑块失控下滑),系统立即触发设备急停指令,同时切断设备电源,避免事故扩大。此外,系统可关联设备运行数据与生产计划,在设备健康度低于 80% 时,自动提醒调度部门调整生产任务,优先安排维护,避免带故障运行。


多维度安全预警与联动处置🚨

系统构建 “分级预警 - 多端推送 - 设备联动” 的智能响应机制,根据风险等级(高、中、低)触发不同处置措施:

高风险预警(如人员手部伸入作业区域、设备滑块失控):系统在 0.3 秒内触发三重响应 —— 向工位声光报警器发送红色警报信号,向作业人员佩戴的智能手环推送震动提醒,向冲床控制系统发送急停指令,强制设备停止运行;同时,将预警信息(含现场视频截图、事故位置)推送至车间安全员、设备管理员的手机 APP,确保管理人员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中风险预警(如人员未佩戴防护手套、设备温度略超阈值):系统触发黄色声光警报,在工位显示屏上显示违规行为提示(如 “请佩戴防护手套后再作业”),同时向班组长推送预警信息,督促现场整改。

低风险预警(如设备润滑不足、安全护栏轻微松动):系统在后台生成整改任务,分配给设备维护人员,要求 24 小时内完成处理,并在系统中记录整改结果,形成闭环管理。

安全数据可视化与管理优化📊

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自动收集冲压作业的安全数据(违规行为记录、设备预警次数、事故处置结果),并以可视化仪表盘、趋势曲线、热力图形式呈现:

安全风险热力图:按冲压车间工位分布,用红色、黄色、绿色标注各工位的风险等级(红色代表高风险,如违规行为频发的 3 号工位),帮助管理人员快速定位安全薄弱区域。

设备健康趋势曲线:展示冲床关键部件(如滑块、离合器)的运行数据变化趋势,如某冲床滑块振动值从 5Hz 逐步上升至 9Hz,提示管理人员提前安排维护。

违规行为统计报表:按周 / 月统计各类违规行为的发生频次(如 “未佩戴防护手套” 占比 40%)、高发时段(如早班 9-10 点人员精力不集中时),为安全培训提供针对性方向 —— 例如,针对 “单手取料” 违规率高的问题,组织专项操作规范培训。

赛为安全 (38)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在冲压作业中的实施步骤📈

前期规划与系统设计阶段📋

需求调研与方案定制:工厂需联合系统供应商开展冲压作业安全需求调研,明确核心需求:

工位调研:统计冲压设备类型(冲床、压力机型号)、数量、工位布局(如单工位、多工位联动)、现有防护设备(光电护手、物理护栏)的使用情况;

风险梳理:结合历史事故记录、作业指导书,梳理高频风险点(如模具更换时的人员防护、连续冲压时的取料规范);

功能确定:基于需求确定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如中小工厂可优先部署 “人员行为识别 + 设备急停联动” 基础模块,大型工厂可增加 “数据可视化分析 + 跨车间协同预警” 高级模块。

供应商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定制化方案,明确硬件设备(摄像头、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如冲床正前方 1.5 米处安装摄像头,滑块顶部安装位移传感器)、软件算法参数(如违规行为识别阈值、设备预警阈值)。

硬件部署与系统搭建:

硬件安装:在冲压工位安装高清工业摄像头(每工位 1-2 台,确保无监控死角)、振动 / 温度 / 位移传感器(按设备关键部件数量配置);在车间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数据本地实时处理(避免云端传输延迟);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配备智能手环、手机 APP 终端;

软件搭建:部署 AI 行为识别算法模型(针对冲压作业场景优化)、设备状态分析模型;开发系统管理端(车间大屏、电脑端)、移动端(员工 APP、管理员 APP),实现多端数据同步;

接口对接:完成系统与冲压设备控制系统(如 PLC)、工厂 MES 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的接口对接,确保设备急停指令、生产计划数据能双向传输。

数据初始化与人员培训:

数据录入:将冲压设备参数(型号、额定压力、滑块行程)、作业人员信息(姓名、岗位、权限)、安全规范(违规行为定义、预警处置流程)录入系统数据库;导入工厂近 1 年的冲压设备故障记录、人员违规记录,作为 AI 算法的初始训练数据;

分层培训:

作业人员:培训系统预警信号识别(如声光报警器颜色含义)、违规行为后果、应急避险动作(如设备急停后如何撤离);

安全员:培训系统管理端操作(如查看实时监控、处理预警信息、生成违规报表);

设备维护员:培训设备状态数据解读(如振动频率异常的原因分析)、预警整改流程;

通过实操演练(如模拟 “人员单手伸入作业区域” 场景),确保各岗位人员熟练掌握系统使用方法,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试运行与优化阶段🔍

小范围试点运行:选择 1-2 条冲压生产线作为试点工位,启动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试运行,试运行周期为 1 个月。期间重点验证:

行为识别准确率:统计系统对 “单手取料”“未戴防护手套” 等违规行为的识别率,若误判率超过 3%(如将正常取料动作误判为违规),联合供应商优化算法模型(如增加该工位的操作样本数据);

设备预警有效性:对比系统预警的设备故障与实际检修结果,确保预警准确率达 90% 以上,若出现漏预警(如制动系统故障未被识别),调整传感器安装位置或参数阈值;

应急响应速度:测试高风险场景下(如模拟人员手部伸入)系统的急停响应时间,需控制在 0.5 秒以内,确保设备能及时停止。

问题整改与流程适配:根据试点运行结果,解决系统落地问题:

环境适配:针对冲压车间粉尘多、油污重导致摄像头模糊的问题,为摄像头加装防尘罩、定期清洁维护;

流程优化:若系统预警与生产流程冲突(如模具更换时频繁触发预警),在系统中设置 “维护模式”,进入该模式后自动调整预警阈值,避免误触发;

人员适配:对试运行中频繁违规的作业人员,开展一对一专项培训,纠正不良操作习惯。

全面推广与长效管理阶段✅

全车间部署与数据打通:在试点验证通过后,将系统推广至工厂所有冲压生产线,完成硬件设备(摄像头、传感器)的全面安装与软件系统的升级;实现系统与工厂安全管理平台、ERP 系统的数据打通 —— 例如,将冲压作业违规数据同步至安全管理平台,作为员工安全绩效考评依据;将设备预警数据同步至 ERP 系统,自动生成维护采购订单(如滑块磨损时自动申购备件)。

定期复盘与持续优化:

月度复盘:每月召开安全管理会议,基于系统生成的安全报表(违规率、设备故障率、预警处置率),分析安全管理短板 —— 如某工位 “设备急停后未及时排查原因”,优化处置流程,明确安全员需 10 分钟内到场核查;

算法迭代:每季度收集新的违规行为样本(如新型模具更换时的违规操作)、设备故障数据,更新 AI 算法模型,提升识别与预警精度;

制度完善:结合系统运行数据,修订冲压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如根据违规高发时段,调整安全员巡检频次(早班 9-10 点增加巡检次数)。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的应用价值✨

大幅降低冲压作业事故发生率🚀

系统通过主动识别人员违规行为、预判设备故障,将冲压作业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 80% 以上。某汽车零部件工厂引入系统后,运行 6 个月内未发生一起手指挤压、肢体卷入事故,对比传统防护方式(年均 3 起事故),直接避免事故赔偿、设备维修损失约 200 万元;同时,系统的实时预警功能让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显著提升,违规行为发生率从每月 15 起降至 2 起以下。

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降低维护成本🔧

系统对冲压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测与预测维护,使设备故障停机时间缩短 40%。某家电工厂冲床设备在引入系统前,因滑块磨损未及时发现,年均发生 5 次故障停机,每次停机导致生产线停工 4 小时,损失产值约 5 万元;引入系统后,通过振动传感器提前预警滑块磨损,年均故障停机降至 1 次,年节省产值损失约 20 万元;同时,预测维护替代传统定期检修,减少不必要的部件更换,设备维护成本降低 25%。

优化安全管理效率,减少人力投入📊

系统的自动化监控替代部分人工巡检工作,大幅降低安全员工作量。某工厂 10 条冲压生产线原本需 4 名安全员轮班巡检,引入系统后,仅需 2 名安全员通过管理端实时监控各工位,同时处理系统推送的预警信息,人力成本降低 50%;此外,系统自动生成安全报表,替代人工统计(原本需 1 名文员 2 天完成月度报表),管理效率提升 80%。

助力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

系统积累的冲压作业安全数据(违规记录、设备参数、预警处置结果),为工厂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分析数据发现 “新员工违规率是老员工的 3 倍”,工厂针对性延长新员工岗前安全培训时间(从 3 天增至 5 天);发现 “连续冲压超过 2 小时后人员违规率上升”,推行 “每 2 小时轮岗休息” 制度。这种 “数据驱动” 的安全管理模式,推动工厂从 “经验管理” 向 “精准管理” 转型,为后续引入更多 AI 安全技术(如 VR 安全培训、数字孪生工位)奠定基础。

赛为安全 (58)

常见问题解答💬

(一)制造业工厂引入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的初期投入较高,中小工厂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

AI 安全生产管控系统的初期投入包括硬件设备(工业摄像头、传感器、边缘网关)、软件开发(算法定制、系统搭建)、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费用,中小工厂(冲压生产线 3-5 条)可通过 “按需选型、分步投入、政策补贴” 的方式平衡成本与效益。

从成本构成来看,中小工厂的初期投入相对可控:

硬件费用:每条冲压生产线需配置 2 台工业摄像头(每台约 2000-3000 元)、3-4 个传感器(振动 / 温度 / 位移传感器,每个约 800-1200 元),5 条生产线硬件费用约 8-12 万元;边缘网关(1 台,约 1.5-2 万元)、智能手环(10-15 个,每个约 500 元)费用约 2-2.75 万元;

软件费用:选择基础功能模块(行为识别、设备预警、急停联动),定制开发费用约 15-20 万元;

安装调试与培训费用:约 3-5 万元;

整体初期投入约 28-39.75 万元。

从效益来看,中小工厂的长期收益显著:

事故损失减少:传统冲压作业若发生一起手指挤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医疗赔偿、停工损失)约 50-100 万元,系统可将事故发生率降低 80% 以上,按每 2 年可能发生 1 起事故计算,每年可避免 25-50 万元损失;

人力成本节省:系统替代 2 名安全员(人均年薪 8 万元),每年节省人力成本 16 万元;

设备维护成本降低:预测维护使设备故障停机损失减少 20 万元 / 年,维护部件费用节省 5 万元 / 年;

综合计算,中小工厂年均可节省成本 66-91 万元,约 4-6 个月即可收回初期投入。

此外,中小工厂可申请地方政府 “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补贴”—— 如部分地区对制造业工厂引入 AI 安全设备给予 30%-50% 的费用补贴,进一步降低投入压力。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