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冶金行业AI安全生产管理优化高温作业环境下的人员调度方案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9-08 15:46:29 标签: AI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

导读

冶金车间的高温如同无形的 “烤验”—— 转炉出钢时的环境温度可达 60℃以上,高炉周围的辐射热让空气持续发烫,轧钢生产线的热浪能穿透厚重的隔热服。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员调度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更直接决定着作业安全 —— 一次超时停留可能导致中暑,一个不合理的换班安排可能引发疲劳操作,甚至因体力不支造成设备误操...

冶金车间的高温如同无形的 “烤验”—— 转炉出钢时的环境温度可达 60℃以上,高炉周围的辐射热让空气持续发烫,轧钢生产线的热浪能穿透厚重的隔热服。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员调度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更直接决定着作业安全 —— 一次超时停留可能导致中暑,一个不合理的换班安排可能引发疲劳操作,甚至因体力不支造成设备误操作。AI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深度应用,打破了传统 “凭经验排班、靠巡检盯控” 的模式,通过实时监测、智能分析,让高温环境下的人员调度更科学、更精准,为工人筑起 “温度防线”。

赛为安全 (16)

一、AI 安全生产管理:给高温调度装上 “智能大脑” 🧠

冶金行业的高温作业调度难点在于 “动态变化”—— 转炉冶炼周期的温度波动、不同岗位的热辐射差异、工人个体的耐热能力区别,都让固定的调度方案难以适配。AI 通过 “环境感知 - 人体状态监测 - 智能决策” 的闭环机制,实现调度方案的实时优化:

实时绘制 “高温热力地图” 🗺️

AI 系统通过部署在车间的红外测温仪、热流传感器,每秒采集上千个点的温度数据(空气温度、设备表面温度、热辐射强度),结合生产工艺节奏(如转炉吹氧期、出钢期),生成动态更新的 “高温热力地图”。地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危险等级:红色区域(温度≥50℃或热辐射>1.5kW/m²)为 “限制停留区”,黄色区域(35-50℃)为 “限时作业区”,绿色区域(<35℃)为 “安全休息区”。

某炼钢厂的转炉车间,AI 监测到出钢前 10 分钟,炉前操作区的热辐射强度骤升至 2.0kW/m²(远超 1.5kW/m² 的安全阈值),立即将该区域从 “限时作业区” 升级为 “限制停留区”,并自动推送调度指令:“当前区域仅允许停留≤5 分钟,请立即安排 A 组撤离,B 组待命接替”。这种动态调整避免了工人在极端高温下的长时间暴露。

精准捕捉 “人体耐受临界点” 📊

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因人而异 —— 年轻工人可能在 38℃环境下连续作业 2 小时,而年长或体能较弱者在相同条件下 1 小时就可能出现疲劳。AI 通过为工人配备的智能手环(监测心率、体表温度、活动量),结合其年龄、工龄、健康档案,建立 “个人耐热模型”:当某工人的心率持续超过 110 次 / 分钟、体表温度升至 38.5℃时,系统判定其接近 “耐受临界点”,自动触发换班预警。

某轧钢厂的加热炉岗位,AI 监测到工人王某的心率在 15 分钟内从 80 次 / 分钟升至 120 次 / 分钟,且移动速度明显减慢(体能下降信号),立即提示调度员:“王某需在 5 分钟内撤离高温区,建议由李某接替(其当前状态评分 90 分,耐热余量充足)”。调度员按提示调整后,王某休息 10 分钟即恢复正常,避免了中暑风险。

赛为安全 (30)

二、AI 优化高温调度的 “核心场景” 🏭

冶金行业的高温作业岗位多样,从高炉炉前到轧钢机组,从炼钢转炉到精炼炉,作业强度和温度环境差异显著,AI 针对不同场景定制调度策略:

高炉炉前作业:平衡 “效率与暴露时间” ⚖️

高炉出铁时,炉前工人需在近 1000℃的铁水罐旁进行挂钩、撇渣等操作,环境温度高且作业时间集中(每次出铁约 30 分钟)。AI 的调度重点是 “缩短单次暴露、优化人员轮次”:

将作业流程拆解为 “准备 - 出铁 - 清理” 三阶段,每个阶段安排 2 人一组,每组在高温区的连续作业不超过 10 分钟;

结合出铁周期(约 4 小时 / 次),提前 1 小时生成 “轮班表”,确保每组工人在两次出铁间隔中有≥2 小时的低温区休息时间;

当检测到铁水温度异常升高(>1530℃),自动延长轮班间隔(从 10 分钟缩至 8 分钟),并增加备用人员数量。

某钢铁厂引入 AI 调度后,高炉炉前工人的中暑发生率从每月 3 起降至 0 起,而出铁效率反而提升 5%(因工人状态保持良好,操作失误减少)。

转炉炼钢作业:应对 “突发性高温冲击” ⚡

转炉吹氧、出钢等环节会突然释放大量热量,环境温度可能在 5 分钟内从 35℃升至 55℃,属于 “突发性高温冲击”。AI 通过 “预判 - 预警 - 预调度” 应对:

基于炼钢工艺模型,提前 5 分钟预测 “出钢时间点” 和 “高温影响范围”,向该区域工人推送 “准备撤离提醒”;

建立 “应急备用组”(3-4 人),驻扎在 30 米外的休息室(温度<30℃),当现场人员因高温需要紧急撤离时,1 分钟内即可接替;

出钢结束后,AI 计算 “降温曲线”(如环境温度从 55℃降至 40℃需 12 分钟),据此安排人员返岗时间,避免过早进入仍处于高温状态的区域。

某炼钢厂在一次转炉出钢时,因操作失误导致钢水飞溅,环境温度骤升至 60℃,AI 立即指令 “所有人员撤离”,并调度备用组穿戴增强型隔热服进行应急处理,既保障了安全,又将停炉时间控制在 20 分钟内。

轧钢生产线:优化 “连续作业节奏” 🔄

轧钢车间的高温具有 “持续性”(轧辊和钢坯的持续散热),工人需在轧机旁连续监控、调整参数,作业时间长(每班 8 小时)。AI 的调度策略是 “碎片化休息 + 动态负荷分配”:

将 8 小时班次划分为 6 个 “工作 - 休息” 周期(50 分钟工作 + 10 分钟休息),休息区设置在空调房(温度 25℃),配备降温饮品;

实时监测各轧机岗位的温度(如粗轧区 45℃、精轧区 40℃),将体能较好的工人安排在高温区,体能较弱者安排在相对低温区;

当某区域温度持续超过 45℃(如夏季午后),自动启动 “负荷分流”—— 将部分监控任务转移至远程操作室(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远程监控),减少现场人员数量。

某热轧厂引入 AI 调度后,轧钢工人的平均工作效率提升 8%,而因高温导致的请假率下降 60%,证明合理的节奏安排能兼顾安全与效率。

赛为安全 (21)

三、AI 高温调度落地的 “保障机制” 🔑

冶金行业的高温调度涉及生产、安全、人力等多部门,AI 系统需通过 “数据互通、权限划分、应急联动” 确保方案落地:

跨系统数据融合:打破 “信息孤岛” 🔗

AI 调度依赖多源数据:从 MES 系统获取生产计划(如转炉出钢时间),从环境监测系统获取实时温度,从 HR 系统获取工人健康档案,从智能手环获取人体状态数据。系统通过 API 接口实现数据实时互通,例如:当 MES 系统显示 “3 号转炉将在 10 分钟后出钢”,AI 立即调取该区域的温度预测数据和当班工人的状态评分,提前生成调度方案。

某钢铁集团通过数据融合,将高温调度的响应时间从 “人工电话沟通的 15 分钟” 缩短至 “系统自动生成方案的 30 秒”,大幅提升了应急效率。

分级权限管理:确保 “调度有序” 📋

AI 调度实行 “系统建议 - 人工决策” 模式,不同岗位拥有不同权限:

系统自动生成基础调度方案(如常规轮班表),由班组长确认后执行;

涉及重大调整(如因高温暂停某工序),需上报车间主任审批,系统同步推送 “暂停后的产能影响评估” 供决策参考;

应急场景(如工人中暑),系统有权直接触发 “紧急撤离” 指令,并同步通知医务室和安全部门。

这种分级机制既发挥了 AI 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人的最终决策权,避免系统误判导致的生产中断。

应急联动预案:筑牢 “最后防线” 🚨

AI 系统内置高温应急处理流程:当监测到工人中暑(心率>140 次 / 分钟、体表温度>39℃),立即启动 “三级响应”:

向附近工人推送 “急救指引”(如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解开衣领”);

通知医务室(同步发送患者位置和生命体征数据),安排救护车待命;

调整调度方案(如增派人员接替岗位,确保生产不受影响)。

某炼钢厂曾发生一起工人中暑事件,AI 从发现异常到救护车到场仅用 8 分钟(传统模式平均 20 分钟),因救治及时,工人当天即恢复健康,未造成严重后果。

赛为安全 (43)

四、FAQs:冶金行业 AI 高温作业调度的常见疑问 ❓

1. 工人佩戴智能手环会不会觉得繁琐?数据隐私能保障吗?

智能手环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佩戴体验:采用轻量化材质(重量<50g),防水防汗(适应车间环境),续航时间≥72 小时(无需每天充电),且操作极简(仅 1 个按键,长按可紧急呼救)。某钢厂试点时,90% 的工人认为 “手环重量可接受,不影响操作”。

数据隐私方面,系统采用 “脱敏处理 + 权限加密”:手环数据仅记录心率、体温等状态参数,不包含个人身份信息(通过工号匿名关联);仅安全部门和调度员可查看数据,且需通过人脸识别验证权限,确保信息不被滥用。工人可随时查看自己的历史数据,也可申请删除(需经安全部门确认不影响应急处理)。


2. 极端高温天气(如夏季车间温度超 50℃),AI 调度能保障生产吗?

AI 在极端天气下会启动 “保安全、稳基本” 的调度策略:

优先保障关键工序(如高炉出铁、转炉炼钢),通过 “人员轮班 + 远程监控” 减少现场暴露;

非关键工序(如辅助清理、物料转运)暂时停工,工人转移至休息室待命,系统实时监测温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复工;

启用 “高温补贴激励”——AI 统计工人在极端高温区的作业时间,自动核算补贴金额(计入当月工资),提高工人配合度。

某钢厂在夏季极端高温期间,通过 AI 调度实现了 “零中暑事故”,同时保持了 75% 的正常产能(传统模式下仅能维持 50%),证明极端天气下也能平衡安全与生产。


3. 老工人不熟悉智能系统,会不会影响调度执行?

AI 系统为老工人提供 “适老化” 适配:

调度指令采用 “语音 + 文字 + 灯光” 三重提醒(手环震动 + 操作屏大字显示 + 休息室警示灯),避免因视力、听力问题遗漏信息;

简化操作流程,老工人只需按手环的 “确认” 键即可响应调度,无需复杂操作;

安排 “青年助手”(熟悉系统的年轻工人)与老工人结对,帮助处理系统相关问题,同时青年助手也可向老工人学习高温作业经验。

某钢厂的老工人占比达 40%,通过适老化改造,其对 AI 调度的执行准确率从初期的 65% 提升至 98%,证明技术适配能有效消除代际差异。

冶金行业的高温作业安全,考验着管理的精细度与科技的应用深度。AI 安全生产管理通过动态感知环境、精准把握人体状态、智能优化调度方案,让高温下的人员安排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既守住了 “不发生中暑事故” 的底线,又保障了生产的有序高效。在 “以人为本” 的安全理念下,这种智能化调度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工人生命健康的尊重 —— 它让每一次轮班都有科学依据,每一次停留都在安全范围内,为冶金车间的高温作业撑起一片 “清凉” 的安全伞。 ☀️🌂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