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探究
导读
在企业运营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简称 “双重预防机制”),就如同为企业安全加上了 “双保险”。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一机制,助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在企业运营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简称 “双重预防机制”),就如同为企业安全加上了 “双保险”。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一机制,助力企业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一、双重预防机制基础概念🎯
(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就是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比如在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中,操作大型机械设备可能存在机械伤害风险,原材料存储可能有火灾风险等🧰 然后,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分级。通常分为重大风险(红色)、较大风险(橙色)、一般风险(黄色)和低风险(蓝色)四个等级🔴🟠🟡🔵 通过分级,企业能够清晰地知道哪些风险需要重点关注和优先处理。
(二)隐患排查治理
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检查,查找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上的缺陷。例如,员工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设备老化未及时维修、车间通道堆积杂物等。一旦发现隐患,企业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防止隐患演变为事故🚫 治理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人员、治理措施、治理期限等,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
二、双重预防机制实施流程🚶♀️
(一)风险辨识
收集信息:企业要收集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说明书、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这些信息是风险辨识的基础,能帮助企业全面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比如化工企业收集化学品的性质、反应特性等信息,有助于识别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风险🧪
选择方法:可以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故障树分析法(FTA)等多种方法进行风险辨识。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对简单的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法可能更适用;对于复杂的系统,故障树分析法能更深入地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全员参与:风险辨识不能仅靠安全管理部门,要发动全体员工参与。因为一线员工最了解自己岗位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发现一些管理层可能忽略的风险。通过培训,让员工掌握风险辨识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能使风险辨识更加全面、准确👨👩👧👦
(二)风险评估
确定准则:企业要制定风险评估准则,明确风险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评判标准。例如,将风险可能性分为 “极少发生”“很少发生”“偶尔发生”“可能发生”“经常发生” 五个级别,后果严重程度从 “轻微”“较小”“中等”“重大”“特大” 进行划分。这样在评估风险时,就有了统一的尺度📏
量化评估:运用风险矩阵法、风险度评价法等工具,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比如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对应到矩阵中,得出风险等级。通过量化评估,使风险等级更加直观、明确,便于企业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三)风险管控
制定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对于重大风险,要制定专项管控方案,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措施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确保风险可控。比如在煤矿企业,对于瓦斯突出这一重大风险,会采用瓦斯抽采等工程技术措施降低瓦斯浓度,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和员工培训,配备个体防护装备,并制定应急预案。
明确责任:将风险管控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明确各级人员在风险管控中的职责。例如,车间主任负责本车间的风险管控工作,班组长对本班组的风险管控负责,员工对自己岗位的风险管控负责。通过明确责任,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有责的风险管控格局🧑💼
(四)隐患排查
制定清单:根据风险管控清单,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排查清单要明确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法、排查频次以及排查责任人。例如,对于设备设施的隐患排查,要明确检查设备的外观是否有损坏、运行参数是否正常等内容,规定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查,每天或每周进行一次排查,由设备管理员负责。
定期排查:按照排查清单的要求,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工作。可以采用日常排查、专项排查、综合排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日常排查由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随时进行,专项排查针对特定的设备、工艺或作业活动进行,综合排查则由企业管理层组织,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定期排查,及时发现隐患。
(五)隐患治理
立即整改:对于发现的一般隐患,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例如,发现员工未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要当场要求员工改正。对于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期限和责任人。
跟踪复查:在隐患整改期限到期后,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复查,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复查过程中,要检查整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隐患是否彻底消除。如果整改不到位,要分析原因,重新制定整改措施,直至隐患消除为止🔚
三、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风险辨识不全面
问题表现:企业在风险辨识过程中,可能遗漏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在新设备引进后,没有及时对新设备的操作风险进行辨识;或者对一些隐蔽工程,如地下管道的风险辨识不到位。
解决办法: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风险辨识的认识和能力;建立风险辨识的审核机制,由不同部门的人员对辨识结果进行审核,查漏补缺;定期对风险辨识结果进行更新,及时将新出现的风险纳入辨识范围。
(二)风险管控措施针对性不强
问题表现: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过于笼统,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例如,对于火灾风险,只规定 “加强消防管理”,但没有具体说明如何加强,如配备何种消防设备、多久进行一次消防演练等。
解决办法: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具体的管控措施。在制定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对管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措施。
(三)隐患排查不深入
问题表现:隐患排查走马观花,只检查表面现象,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隐患。比如在设备检查中,只看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转,而不检查设备内部零部件的磨损情况。
解决办法:加强对排查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排查方法和技巧;采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提高隐患排查的准确性和深度;建立隐患排查的激励机制,对发现重大隐患的人员给予奖励,激发排查人员的积极性。
(四)隐患治理不彻底
问题表现:对隐患进行了简单处理,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隐患反复出现。例如,对于设备的漏油问题,只是简单地清理了漏油,而没有查找漏油的原因并进行修复。
解决办法:在治理隐患时,要深入分析隐患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建立隐患治理的验收机制,对治理后的隐患进行严格验收,确保隐患治理彻底。同时,对反复出现的隐患,要进行重点分析和治理,防止类似隐患再次发生。
四、FAQs 解答🤔
(一)如何让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
加强培训教育:通过开展安全培训课程、专题讲座、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员工普及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性、基本概念、实施流程以及他们在其中的职责。让员工明白这不仅是企业的要求,更是关系到自身生命安全和职业发展的大事。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员工观看因忽视安全风险和隐患导致事故的警示教育片,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紧迫性。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如奖金、奖品等。同时,在员工绩效考核、晋升等方面,将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比如,对于发现重大安全风险并及时报告的员工,给予额外的绩效加分,并在晋升时优先考虑。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企业内部通过张贴宣传海报、设置安全宣传栏、开展安全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将安全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例如,举办安全月活动,期间开展安全主题演讲、安全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让员工在参与中增强安全意识,主动参与到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
(二)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上有哪些不同侧重点?
制造业: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复杂,设备设施众多,因此在风险辨识上,要重点关注机械设备的运行风险,如机械伤害、电气故障等;工艺流程中的风险,如化学物质泄漏、爆炸等。在隐患排查方面,要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生产车间的环境进行定期检查,防止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超标。例如,在汽车制造企业,要重点关注冲压设备、焊接设备的安全风险,以及喷漆车间的化学物质泄漏风险。
建筑业:建筑业企业施工环境复杂多变,人员流动性大,所以风险辨识要侧重于高处作业风险,如坠落、物体打击等;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风险,如坍塌等。隐患排查时,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检查脚手架的搭建是否符合规范、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有效等。比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要重点排查塔吊的运行状况、外脚手架的稳定性等隐患。
化工行业:化工企业涉及大量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风险辨识的重点在于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泄漏、火灾、爆炸风险;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失控风险。隐患排查要严格检查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安全仪表系统是否正常运行等。例如,在炼油厂,要重点排查油罐区的防火防爆措施是否落实、管道的腐蚀情况等隐患。
(三)企业在建立双重预防机制时,如何与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相融合?
梳理现有体系:对企业现有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全面梳理,找出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要求相契合的部分和存在差距的部分。例如,检查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是否明确了各岗位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职责,如果没有则需要进行补充完善。
整合优化:将双重预防机制的要求融入到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中。比如,在安全管理制度中增加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相关规定,明确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流程和标准;在操作规程中,结合风险管控措施,细化员工的操作步骤,确保员工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同时,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避免出现重复工作或管理漏洞。
统一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成效与现有的安全管理工作一并进行考核。例如,在对部门或员工的安全绩效进行考核时,既考核其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也考核其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表现。通过统一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将双重预防机制与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共同推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四)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立风险管控信息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对企业的风险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将风险辨识、评估的结果录入平台,实时展示风险分布情况、风险等级等信息。同时,在平台上设置风险预警功能,当风险指标超出设定范围时,及时向相关人员发送预警信息。例如,在化工企业中,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储存罐的压力、温度等参数,一旦参数异常,立即发出预警,提醒工作人员采取措施。
开发隐患排查治理 APP:员工可以通过手机 APP 随时随地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后,直接在 APP 上拍照、描述隐患情况并上报。相关负责人在 APP 上接收隐患信息,安排整改工作,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这样能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率,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比如,在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保人员利用 APP 对消防设施、疏散通道等进行日常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场所安全。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例如,通过分析隐患发生的频率、类型、分布区域等数据,找出企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为制定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风险管控措施和隐患排查计划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