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仓库扫码出入库管理系统:整合扫码记录与货架位置信息优化拣货路径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8-07 16:47:10 标签: 仓库扫码出入库管理系统

导读

在仓库日常运营中,拣货环节的效率直接影响订单履约速度。传统拣货常因路径混乱(如重复往返、绕路)导致耗时过长,而仓库扫码出入库管理系统通过深度整合扫码记录与货架位置信息,像为拣货员配备 “智能导航”🧭,精准规划最优拣货路径,大幅提升拣货效率与准确性。

在仓库日常运营中,拣货环节的效率直接影响订单履约速度。传统拣货常因路径混乱(如重复往返、绕路)导致耗时过长,而仓库扫码出入库管理系统通过深度整合扫码记录与货架位置信息,像为拣货员配备 “智能导航”🧭,精准规划最优拣货路径,大幅提升拣货效率与准确性。

赛为安全 (10)

一、扫码记录与货架位置信息的深度整合:数据联动的基础

(一)货架位置信息的数字化建模

系统首先对仓库货架进行数字化编码与建模,为每个货架、货位分配唯一的 “位置二维码 / 条码”(如 “区域 A - 货架 3 - 层 2 - 位 5”),包含以下信息:

物理坐标:精确到货架的具体层位、区域(如靠近入口 / 角落、通道类型);

关联属性:货架承重、存储类型(如常温 / 冷藏)、货物周转率(通过扫码记录统计);

动态状态:实时标记货位是否占用、当前存储货物的扫码 ID(与货物条码绑定)。

这些信息被录入系统的 “库位数据库”,成为路径规划的空间基础。

(二)扫码记录与货架位置的实时关联

扫码记录不仅包含货物信息,更通过 “货物 - 库位” 绑定关系,成为连接货物与位置的关键纽带:

入库扫码时:当货物被上架至某货位,扫码记录自动关联该货位的位置编码(如 “货物 X - 条码 123” 绑定 “区域 B - 货架 5 - 层 3”),系统同步更新库位数据库的 “当前存储货物” 信息;

出库 / 移位扫码时:若货物被取出或移位,扫码记录实时触发库位状态更新(如 “区域 B - 货架 5 - 层 3” 从 “占用” 变为 “空闲”),确保货架位置信息与实际一致;

历史扫码数据沉淀:系统累计各货位的货物出入库频率(如 “区域 A - 货架 2” 每月被扫码拣货 50 次),标记为 “高频拣货位”,为路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二、拣货路径优化的核心:算法驱动的智能规划

系统以整合后的扫码记录(货物位置、频率)与货架位置信息(库位坐标、布局)为输入,通过智能算法计算最优路径,核心逻辑如下:

(一)基于 “最短路径” 的基础算法

针对单张订单的多件货物,系统通过以下步骤规划路径:

提取位置坐标:从扫码记录中获取订单内所有货物的当前库位编码(如 “货物 A 在区域 C - 货架 1”“货物 B 在区域 A - 货架 4”);

坐标映射:将库位编码转换为仓库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如区域 C - 货架 1 对应坐标(X1,Y1),区域 A - 货架 4 对应(X2,Y2));

算法计算:采用 Dijkstra 算法或遗传算法,计算从起点(如拣货起点 “出库台”)到各货位,再返回终点的最短路径,避免重复经过同一通道(如 “出库台→区域 A - 货架 4→区域 C - 货架 1→出库台”,而非 “出库台→区域 A→区域 C→区域 A→出库台”)。

(二)结合 “货物周转率” 的动态优先级排序

系统利用扫码记录统计的 “货物出库频率”(即周转率),优化多货位的访问顺序:

高频拣货位优先:若订单包含 “高频货位”(如每月扫码≥30 次)的货物,系统优先规划访问这些货位,减少拣货员在低频区域的往返;

聚类路径:将同一区域或相邻货架的货物(通过库位坐标判断)聚类为 “拣货单元”,优先连续访问,避免跨区域频繁折返(如先集中拣选区域 A 的所有货物,再前往区域 B)。

(三)多订单合并的 “批量路径” 优化

当同时处理多张订单时,系统通过扫码记录整合所有订单的货物位置,采用 “合并拣货 + 路径复用” 策略:

货物位置聚合:提取所有订单的货物库位,去除重复位置(如多张订单均需从 “区域 D - 货架 2” 拣货);

区域划分:按仓库区域(如 A、B、C 区)将库位分组,规划 “区域内最短路径 + 区域间最优顺序”(如先完成 A 区所有货物,再前往 B 区);

负载均衡:若多拣货员同时作业,系统根据各区域货物数量、路径长度,平均分配任务(如 A 区 3 件货分给拣货员甲,B 区 5 件货分给拣货员乙),避免某一区域拥堵。

赛为安全 (11)

三、拣货路径优化的实现流程:从订单到执行的全链路

(一)订单解析与位置提取

当系统接收出库订单后,自动解析订单内的货物清单,通过扫码记录关联的 “货物 - 库位” 关系,提取每件货物的当前货架位置(如 “订单 1001 包含:衬衫(区域 A-3-2)、裤子(区域 B-5-1)、袜子(区域 A-1-4)”)。

(二)智能路径规划与可视化指引

系统根据订单类型(单订单 / 多订单)调用对应算法,生成最优路径后,通过以下方式指引拣货员:

路径可视化:在手持终端显示仓库平面图,用彩色线条标记拣货路径(如绿色线为推荐路线,红色点为目标货位),并标注货位编码(如 “下一步:区域 A-1-4(袜子)”);

顺序提示:按路径顺序排列待拣货物,明确 “先到 A-1-4,再到 A-3-2,最后到 B-5-1”,避免遗漏或顺序错误;

距离与时间预估:显示当前位置到下一个货位的距离、预计耗时,帮助拣货员把控节奏。

(三)拣货执行中的扫码校验与动态调整

拣货过程中,系统通过扫码实时校验位置与货物,确保路径执行准确:

位置确认:拣货员到达某货位后,扫描货位的位置二维码,系统确认 “已到达正确区域”,避免走错货架;

货物匹配:扫描货物条码,系统比对该货物是否属于当前订单、是否在该货位(通过扫码记录验证),若不符则弹窗警示(如 “货物错误:此货位应为袜子,扫描到的是手套”);

动态重规划:若途中收到新订单(如紧急插单),系统自动将新货物位置加入现有路径,重新计算最短路线(如 “新增区域 C-2-3 的货物,路径调整为 A-1-4→A-3-2→C-2-3→B-5-1”),无需返回起点重新规划。


四、实际应用场景与优势

(一)应对复杂订单场景的路径优化

多品类订单:如某电商订单包含服装、小家电、日用品,系统通过扫码记录定位各品类在仓库的分散位置,规划 “跨区域最短路径”,减少绕路;

拆零拣货:同一货物分散在多个货位(如 “10 件商品分存于 3 个货位”),系统整合扫码记录的各货位库存,规划 “先拣最近货位,再拣次近” 的路径,避免重复奔波;

紧急订单插入:当 “2 小时达” 紧急订单进入系统,系统优先将其货物位置加入正在执行的路径(若顺路),或为其单独规划 “最短加急路径”,确保优先完成。

(二)核心优势:效率与准确性的双重提升

拣货时间缩短:传统拣货依赖经验,平均每单耗时 15-20 分钟,系统优化后可缩短至 5-8 分钟,尤其多订单合并拣货时效率提升 40% 以上(如 10 单合并拣货,传统需 2 小时,系统优化后仅需 50 分钟);

错误率降低:通过货位扫码与货物扫码的双重校验,拣货错误率从传统的 3%-5% 降至 0.5% 以下,减少退货与返工;

劳动力成本优化:路径优化减少无效走动(如日均步行距离从 10 公里降至 5 公里),降低拣货员疲劳度,同人力投入下可处理更多订单。

赛为安全 (11)

FAQs

1. 仓库布局不规则(如存在立柱、拐角),系统能否精准规划路径?

系统支持对不规则仓库布局进行数字化建模,通过以下方式适配:

障碍标注:在库位数据库中标记立柱、拐角、通道宽度等障碍信息(如 “区域 B 有立柱,通道仅容 1 人通过”),算法规划时自动绕开障碍;

动态路径调整:若某通道因货物堆放临时变窄,拣货员可通过终端标记 “通道拥堵”,系统实时更新路径,切换至备选通道;

自定义区域划分:允许按实际布局将仓库划分为 “网格单元”(如 1 米 ×1 米),算法基于网格坐标计算路径,即使布局不规则,也能找到最短可行路线。

例如,含多个拐角的服装仓库,系统会规划 “直角转弯最少” 的路径,减少拣货员转向耗时。


2. 货架位置调整(如移位、新增货架)后,系统如何更新路径规划?

当货架位置变动时,系统通过 “扫码更新 + 批量同步” 快速适配:

单个货架调整:移位后,管理员扫描原货位二维码,在系统中输入新位置坐标(如 “从区域 A-3 移至区域 C-5”),系统自动更新库位数据库,并关联该货架上所有货物的扫码记录(同步更新其位置信息);

新增货架:为新货架分配位置编码并生成二维码,扫码录入系统后,自动纳入仓库布局模型,算法可立即将其作为路径节点;

批量更新:若仓库整体调整布局(如区域重划分),可通过 Excel 导入新的库位坐标表,系统批量替换旧数据,并重新计算所有历史扫码记录关联的位置,确保路径规划基于最新布局。

调整后,下一次拣货时系统即按新位置生成路径,无需人工重新配置算法。


3. 多订单合并拣货时,如何平衡各订单的优先级?

系统通过 “优先级权重 + 路径融合” 机制平衡多订单需求:

优先级标记:订单录入时标记优先级(如 “紧急 = 5 星、常规 = 3 星、低优先级 = 1 星”),扫码记录关联订单优先级,作为路径规划的参考;

权重分配:算法为高优先级订单的货物分配 “高权重”,规划路径时优先覆盖其货位(如 5 星订单的货物放在路径前端,3 星订单的货物穿插在后端);

时间约束适配:若高优先级订单有明确时效(如 “2 小时内完成”),系统计算其所需时间,确保路径中优先完成该部分货物,剩余时间再规划低优先级订单,避免冲突。

例如,同时处理 1 个 5 星订单(2 件货)和 3 个 3 星订单(共 8 件货),系统会先规划 5 星订单的 2 件货路径,再将 3 星订单的 8 件货按最短路径穿插其后,确保 5 星订单按时完成。

赛为安全 (12)

4. 系统是否会学习拣货员的操作习惯,优化路径推荐?

是的,系统具备 “自学习” 能力,结合拣货员操作数据优化路径:

习惯采集:记录拣货员对路径的调整(如拣货员多次手动修改某段路径)、平均行走速度(通过扫码时间差与距离计算)、操作偏好(如偏好顺时针绕货架);

个性化调整:针对不同拣货员,系统微调路径参数(如为步行快的拣货员规划稍长但更高效的合并路径,为新手规划更简单的 “直线型” 路径);

群体优化:分析所有拣货员的高效路径案例(如某段路线被多数人采用且耗时最短),将其纳入算法库,更新默认路径规划逻辑,提升整体效率。

通过持续学习,系统的路径推荐会越来越贴合仓库实际操作场景。


5. 如何确保优化后的路径与仓库其他作业(如补货、上架)不冲突?

系统通过 “实时作业协同” 避免路径冲突:

作业时间轴同步:整合补货、上架的扫码记录(如 “10:00-10:30 区域 A 补货”),在路径规划时避开该时段的冲突区域;

动态占用标记:补货员扫码开始作业时,系统将对应货架标记为 “临时占用”,拣货路径自动绕开,待补货完成(扫码确认)后解除标记;

通道优先级划分:将仓库通道分为 “拣货主通道”“补货通道”,系统优先为拣货路径分配主通道,补货作业使用次级通道,减少交叉干扰。

例如,区域 B 在 9:00-10:00 有补货作业,系统为该时段的拣货订单规划路径时,会从区域 B 的外围通道绕行,或建议拣货员 10:00 后再处理该区域货物。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