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岗位安全员履职能力评估难点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1 发表时间:2025-07-24 16:12:52 标签: 安全员履职能力评估 履职能力评估

导读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就像在 “地球深处” 进行的一场大冒险⛏️,这里环境幽暗、空间封闭、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安全岗位的安全员作为地下空间开发的 “安全守护者”🛡️,其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安全推进。然而,对他们履职能力的评估却面临着诸多独特的难点,这些难点让评估工作充满挑战。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就像在 “地球深处” 进行的一场大冒险⛏️,这里环境幽暗、空间封闭、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无处不在。安全岗位的安全员作为地下空间开发的 “安全守护者”🛡️,其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安全推进。然而,对他们履职能力的评估却面临着诸多独特的难点,这些难点让评估工作充满挑战。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寻这些难点~👇

赛为安全 (28)

一、评估标准的动态适配性差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地质条件千差万别,从坚硬的岩石层到松软的土层,从稳定的地质结构到可能存在断层、溶洞的复杂区域,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地质 “脾气”🌋。而且,随着施工的不断推进,地下环境也在持续变化,比如开挖过程中可能突然遇到地下水突涌、瓦斯泄漏等新的风险。这就要求安全员的履职能力评估标准必须能够根据这些动态变化进行调整。

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的评估标准往往比较固定,多是基于常见的地下工程风险制定的,难以快速适配不同项目的地质特点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风险。例如,在一个以岩石为主的地下隧道项目中,安全员需要重点关注岩爆、塌方等风险的防控;而在一个软土地区的地下管廊项目中,更需要关注基坑变形、管涌等风险。如果用统一的评估标准去衡量这两个项目安全员的履职能力,显然无法准确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评估结果也会失去应有的参考价值。


二、履职行为的量化评估难

安全员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履职行为很多是 “隐形” 的,难以用具体的数字来量化。他们的工作不仅包括日常的安全巡查、隐患记录,还包括对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及时制止、对突发险情的初步判断和上报等。这些行为的效果往往体现在 “未发生事故” 上,但 “未发生” 并不等于 “没有风险”,也难以直接证明是安全员的履职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一名安全员在巡查时发现一处支护结构有微小变形,并及时要求施工队暂停作业进行加固,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坍塌事故。但这种及时发现和处置的能力,如何用具体的指标来量化评估呢?是看他巡查的次数,还是看他记录隐患的数量?显然都不够全面。而且,地下空间作业面分散、环境复杂,有些隐患非常隐蔽,安全员即使付出了大量努力,也可能无法全部发现,这也给量化评估带来了很大困难。📏🔍

赛为安全 (47)

三、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性评估难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包括地质勘察、结构工程、地下防水、通风排烟、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安全员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准确识别各类安全风险,提出合理的防控建议。但要全面评估安全员对这些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却并非易事。

一方面,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对专业知识的侧重不同。比如,地下轨道交通项目更注重轨道铺设、列车运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地下商业综合体项目则更关注人员疏散、消防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知识。评估时需要覆盖不同项目的知识需求,否则就会出现评估 “盲区”。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安全标准、新的风险类型层出不穷,安全员需要持续学习才能跟上节奏。评估如何衡量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是一个难题。📚🧠


四、应急处置能力的真实模拟难

地下空间发生突发事件的后果往往比地面更为严重,比如透水、坍塌、火灾等,由于空间封闭、逃生通道有限,很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安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是评估的重中之重。但要真实模拟地下空间的突发事件来评估安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难度极大。

首先,真实的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危险性,无法进行实际演练来评估。其次,模拟演练的场景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比如模拟的火灾烟雾浓度、透水速度等可能与真实情况不同,这会影响安全员的判断和处置措施的有效性。而且,在模拟环境中,安全员可能会因为知道是演练而放松警惕,无法真实反映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此外,地下空间的应急处置还需要与地面救援力量、医疗团队等多方协同,这种协同能力在模拟环境中也难以全面评估。🚨🔥


五、跨区域协同履职的评估难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往往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能涉及多个施工标段、多个作业班组,甚至多个参建单位。安全员不仅要负责自己管辖区域的安全工作,还需要与其他区域的安全员、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等进行密切沟通和协同配合,形成 “安全防护网”。但对这种跨区域协同履职能力的评估,却缺乏有效的方法。

比如,当一个区域的施工可能影响到相邻区域的安全时,安全员是否能及时与相邻区域的安全员沟通,共同制定防控措施?在遇到跨区域的安全隐患时,是否能有效协调各方力量进行整改?这些协同行为的效果很难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而且,不同单位的管理模式、工作习惯可能不同,协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沟通不畅、责任推诿等问题,这也给评估安全员的协同履职能力增加了难度。🤝🏗️

赛为安全 (38)

FAQs

1. 为什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安全员履职行为的量化评估比地面项目更难?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环境特性决定了安全员履职行为的量化评估比地面项目更难。地面项目作业环境相对开阔、直观,安全风险的表现形式较为明显,安全员的巡查路线、隐患排查数量、整改督促次数等都更容易记录和量化。比如,地面建筑施工中,安全员发现未佩戴安全帽的工人并制止,这种行为可以清晰地被记录,且效果能直接观察到。

而地下空间环境封闭、幽暗,作业面分散在狭长的隧道、基坑或复杂的地下结构中,很多安全隐患具有隐蔽性,如微小的结构裂缝、潜在的瓦斯聚集点等,安全员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发现,这些 “发现隐蔽隐患” 的行为难以用简单的数量来衡量。

此外,地下空间的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连锁反应,安全员的一项及时干预可能避免了一系列潜在事故,但这种 “防患于未然” 的价值无法通过具体的事故数量减少来直接量化。同时,地下空间的通信信号可能不稳定,安全员与地面指挥中心、其他作业区域的沟通协调行为也难以实时、准确地记录,进一步增加了量化评估的难度。


2. 针对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多变的特点,如何优化安全员履职能力的评估标准?

针对地下空间地质条件多变的特点,优化评估标准需要从动态性和针对性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建立动态调整的评估标准体系。在项目启动前,组织地质专家、安全管理专家根据勘察报告,分析项目可能面临的地质风险,制定初步的评估标准,明确针对该地质条件下的重点履职内容,如岩溶地区要重点评估安全员对溶洞探测、支护加固的监督能力。随着施工推进,定期根据地质勘察新数据和施工中出现的地质变化,对评估标准进行修订,增加新的评估指标,如遇到突水突泥风险后,及时将安全员对防水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能力纳入评估范围。

另一方面,增强评估标准的针对性。不同地质条件的地下项目,评估标准应各有侧重。例如,在软土地层项目中,评估标准要突出安全员对基坑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能力、对土方开挖顺序的监督能力;在岩石地层项目中,则要侧重评估安全员对岩爆预警信号的识别能力、对爆破作业安全距离的把控能力。同时,将地质条件变化下安全员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措施有效性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确保评估标准能真实反映安全员在多变地质环境下的履职水平。

赛为安全 (17)

3. 模拟演练在评估地下空间安全员应急处置能力时,存在哪些局限性?

模拟演练在评估地下空间安全员应急处置能力时,存在多方面局限性。首先,模拟场景的真实性不足,地下空间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和危险性难以完全复制。比如,真实的地下透水事故中,水流速度、水压变化、水质浑浊度等都会影响安全员的判断和行动,而模拟演练中往往难以精准模拟这些细节,可能导致安全员的处置措施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其次,模拟环境下的心理压力与真实情况不同。在真实突发事件中,安全员会面临生命威胁、时间紧迫等巨大心理压力,可能出现紧张、判断失误等情况;而在演练中,安全员知道是模拟场景,心理压力较小,处置行为可能更从容,无法真实反映其在高压下的应急能力。

再者,模拟演练难以全面覆盖协同处置环节。地下空间应急处置需要多部门、多专业人员协同,如与消防、医疗、地质专家等的配合,但演练中往往只能协调部分人员参与,无法完全模拟真实的协同场景,导致对安全员协同处置能力的评估不够全面。


4. 跨区域协同履职能力对地下空间安全员至关重要,评估时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评估地下空间安全员跨区域协同履职能力时,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多维度、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和整合。

首先,建立跨区域信息共享平台,要求各区域安全员实时记录协同工作的关键信息,如沟通的安全问题、提出的防控建议、协同整改的措施和进度等,并上传至平台。评估人员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完整的协同记录,了解安全员在协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贡献度,减少因信息不互通导致的评估偏差。

其次,采用多主体评价方式,除了上级管理人员的评估,还引入相邻区域安全员、施工班组负责人、监理人员等的评价意见。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安全员的协同行为,如相邻区域安全员可以评价其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施工班组负责人可以评价其协同措施的可行性,通过多方反馈来交叉验证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此外,定期组织跨区域协同复盘会议,让参与协同的各方共同回顾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之处,安全员在会议上的表现也能作为评估其协同能力的依据。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安全员跨区域协同履职的真实情况,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