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落实双控安全管理需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管理重点🎯✨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7-14 16:21:14 标签: 双控安全管理

导读

双控安全管理就像给企业穿 “防护衣”,如果不根据企业的 “体型”“活动场景” 调整尺寸和材质,再精致的防护衣也起不到保护作用。无论是人员结构的变化、季节气候的更替,还是技术设备的升级,都会让企业的安全风险 “画像” 发生改变。只有跟着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重点,才能让风险管控 “精准打击”,隐患排查

双控安全管理就像给企业穿 “防护衣”,如果不根据企业的 “体型”“活动场景” 调整尺寸和材质,再精致的防护衣也起不到保护作用。无论是人员结构的变化、季节气候的更替,还是技术设备的升级,都会让企业的安全风险 “画像” 发生改变。只有跟着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管理重点,才能让风险管控 “精准打击”,隐患排查 “有的放矢”,让双控管理真正成为企业的 “安全盾牌”~


为何必须跟着实际情况调整重点?🤔🔑

双控安全管理的重点如果 “一成不变”,就会像 “刻舟求剑”,永远跟不上风险的变化节奏。

风险的动态性决定了管理重点必须调整。企业的风险不是 “固定不变的靶子”,而是 “移动的目标”:新员工上岗会带来 “操作不熟练” 的风险,老员工长期作业可能滋生 “麻痹大意” 的风险;春季多雨会增加 “设备受潮漏电” 的风险,冬季干燥则容易引发 “静电火灾” 的风险。如果一直盯着 “旧风险” 不放,新风险就会趁机 “钻空子”。

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管理重点必须聚焦。企业的安全管理资源(人力、时间、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 “面面俱到”。比如,一家小型服装厂,与其花精力去评估 “仓库货架的承重风险”,不如重点管控 “缝纫机的针扎伤风险” 和 “布料堆放的火灾风险”—— 因为这些才是最可能发生且后果更严重的风险。把有限的资源用在 “刀刃上”,才能实现 “花小钱办大事” 的安全管理效果。

管理的实效性依赖于重点的适配。适合别人的管理重点,未必适合自己。比如,同样是机械加工企业,以年轻人为主的厂子和以老员工为主的厂子,风险点差异很大:年轻人反应快但经验少,容易因 “冒险操作” 出问题;老员工经验足但体力下降,可能因 “动作迟缓” 被设备伤害。管理重点必须 “因人而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赛为安全 (10)

不同实际场景下的管理重点调整方向🌈🎯

双控安全管理的重点调整要像 “量体裁衣”,根据不同场景的 “身材特点”,精准剪裁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的 “尺寸”。

按人员结构调整:瞄准 “人的风险”👥🎯

人的因素是安全管理的 “核心变量”,员工的年龄、技能、流动性等不同,双控管理的重点也必须跟着变。

新老员工混合团队:兼顾 “经验差” 与 “状态差”👴👦

新员工占比高的团队(如超过 30%),风险主要集中在 “操作不规范、应急能力弱”,双控重点要向 “培训效果验证” 和 “现场监护” 倾斜。

风险分级管控要为新员工 “量身定制” 风险清单,在通用风险点(如 “车床操作”)基础上,增加 “新员工易犯错误” 的专项风险(如 “忘记确认急停按钮位置”“误触开关”),并标注为 “高风险”,管控措施明确 “必须有老员工全程监护”“每小时进行一次操作检查”。

隐患排查要重点查 “培训落地情况”:新员工是否能准确说出 “本岗位的 3 个风险点”,是否会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演示灭火器操作),老员工是否真的在 “传帮带”(如查看监护记录)。对排查出的 “新员工操作不熟练” 隐患,不能简单处罚,而是要增加 “一对一实操培训”,直到完全掌握为止。

老员工为主的团队则要警惕 “经验主义” 风险,双控重点放在 “习惯性违章” 和 “身体状态” 排查。比如,老员工可能觉得 “戴不戴安全帽无所谓”“这个步骤跳过去也没事”,隐患排查要采用 “突击检查 + 视频回放” 的方式,抓拍 “图省事的小动作”(如跨越防护栏、用手清理铁屑),每周在班组会上曝光,同时每月组织一次 “健康体检专项检查”,重点关注 “高血压、视力下降” 等可能影响操作安全的问题。


高流动性岗位:堵住 “人员变动” 的风险漏洞🔄🚫

像餐饮、物流、建筑等人员流动性大的行业,员工 “来了又走” 是常态,双控重点要放在 “快速识别风险” 和 “简化管控流程” 上。

风险分级管控要制作 “岗位风险速查表”,用漫画 + 口诀的形式(如 “炒菜前查燃气,关阀后看表针”“卸货时先看车,停稳再拉手刹”),让新员工入职当天就能看懂本岗位的核心风险点和基本管控措施。对高流动岗位(如餐厅后厨、快递分拣),风险评估周期从 “季度” 缩短为 “月度”,每次有新员工入职,班组长都要带着新员工 “走一遍岗位风险点”。

隐患排查要 “高频次、短流程”,每天开班前用 5 分钟进行 “口头提问 + 现场指认” 排查(如问新员工 “灭火器在哪”“漏电了怎么办”),发现不会的立即现场教学。建立 “流动员工隐患登记本”,记录每个员工在岗位上出现的隐患(如 “小王昨天忘记关燃气”),当同一隐患出现 2 次以上,就升级管控措施(如在燃气阀旁贴 “下班必关” 的醒目标识)。


按季节与气候调整:跟着 “老天爷” 变重点🌞❄️

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会 “催生” 新的安全风险,双控管理重点必须 “看天行事”,提前做好准备。

夏季高温与雨季:严防 “热失控” 与 “湿滑险”☀️🌧️

夏季高温时,风险主要集中在 “人员中暑” 和 “设备过热”,双控重点要向 “防暑降温” 和 “设备散热” 倾斜。

风险分级管控要将 “高温作业区域”(如锅炉房、焊接车间)的风险等级从 “一般” 上调为 “较大”,管控措施增加 “错峰作业(避开 12-15 点高温时段)”“每小时强制休息 10 分钟”“配备含盐清凉饮料”。对怕热的设备(如配电箱、电机),新增 “温度监控” 风险点,超过 40℃必须停机降温。

隐患排查要重点查 “防暑措施落实”:清凉饮料是否及时供应,员工是否按规定休息,防暑药品(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是否齐全;设备的散热风扇是否正常运转,配电箱是否有过热发烫现象,地面是否因出汗打滑(可撒防滑垫)。雨后还要专项排查 “漏雨导致的漏电风险”,检查车间屋顶、窗户是否漏水,电气设备是否受潮,接地是否良好。

赛为安全 (21)

冬季严寒与雨雪:紧盯 “冻隐患” 与 “滑跌险”❄️☃️

冬季低温时,风险主要集中在 “设备冻裂”“路面结冰” 和 “人员保暖与操作的矛盾”,双控管理重点要向 “防冻”“防滑” 和 “操作灵活性” 倾斜。

风险分级管控要将 “室外管道、水箱”“露天作业区域” 列为 “高风险点”,管控措施明确 “每日班前检查是否结冰”“管道包裹保温棉”“室外作业必须穿防滑鞋”。对需要 “灵活操作” 的岗位(如车床操作工),要评估 “戴厚手套影响操作” 的风险,新增 “防割薄手套 + 暖手宝” 的替代管控措施。

隐患排查要重点查 “防冻防滑措施”:管道是否有结冰堵塞现象,消防栓是否能正常出水(避免冻住);厂区路面、楼梯是否有积雪结冰(是否及时撒融雪剂、铺草垫);员工是否因穿太厚影响动作灵活性(如弯腰、伸手是否受阻)。同时,要排查 “封闭车间的通风”,冬季门窗紧闭易导致一氧化碳(如取暖设备)、粉尘浓度超标,需检查通风设备是否正常运行。

按技术与设备升级调整:跟上 “新节奏” 的风险🚀🔧

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会带来 “新风险”,双控管理重点必须 “同步升级”,不能让 “新设备” 变成 “新隐患”。

引入自动化设备:防范 “人机协同” 风险🤖👷

企业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设备时,风险不再是单一的 “设备伤害”,而是 “人机协同不当”,双控重点要向 “人机交互区域” 和 “程序漏洞” 倾斜。

风险分级管控要新增 “机器人工作半径”“自动化程序误触发” 等风险点,评估时要考虑 “机器人响应速度与员工反应时间的匹配”“紧急停止按钮的位置是否便于人机双方操作”。比如,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风险等级要定为 “重大”,管控措施明确 “设置物理隔离栏”“员工进入必须先按下急停”“每班次测试程序是否正常”。

隐患排查要重点查 “人机协同安全”:隔离栏是否完好(有没有被员工为图方便而拆除),急停按钮是否灵敏(每小时测试一次),机器人的传感器是否能识别到闯入的员工(可模拟测试)。还要排查 “员工对新设备的适应情况”,是否会正确使用设备的安全功能,是否因 “好奇” 或 “图快” 而违规操作(如跳过启动前的安全确认)。


采用新工艺 / 新材料:管控 “未知风险”🧪🔬

企业采用新工艺(如 3D 打印、无尘喷涂)或新材料(如新型化学品、复合材料)时,可能存在 “认知盲区”,双控重点要向 “风险预判” 和 “操作规范” 倾斜。

风险分级管控要采用 “专家评估 + 小试测试” 的方式,在正式投产前识别新风险:比如使用新型胶水,要评估 “挥发气体的毒性”“与皮肤接触的腐蚀性”;采用 3D 打印工艺,要考虑 “打印机高温部件的烫伤风险”“打印材料的可燃性”。对识别出的 “未知风险”,暂时列为 “最高等级”,管控措施从 “最严格” 开始(如全程佩戴防毒面具、设置独立操作间),再逐步优化。

隐患排查要 “边生产边摸索”,除了检查 “是否按新规程操作”,还要鼓励员工上报 “异常现象”(如 “接触新材料后皮肤发痒”“新工艺下设备异响”),这些都可能是未识别的隐患。每周召开 “新工艺安全碰头会”,汇总排查结果和员工反馈,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避免因 “不懂而失控”。

赛为安全 (37)

让重点调整落地见效的实用技巧🛠️💡

调整双控管理重点不能 “光说不练”,需要有具体的方法和工具,确保调整后的重点能 “扎下根、起作用”。

制作 “动态重点清单”:让调整看得见📝🔄

把双控管理重点按 “场景” 整理成《动态重点清单》,贴在车间、办公室的显眼位置,让全员都知道 “当前该重点关注什么”。

清单要包含 “场景描述”“核心风险点”“管控重点”“排查要点”“负责人” 五列,比如 “夏季高温场景” 的清单可以是:

场景描述

核心风险点

管控重点

排查要点

负责人

夏季高温(≥35℃)

人员中暑、设备过热

错峰作业、每小时休息

清凉饮料是否充足、设备温度是否超标

车间主任

清单要 “每月更新”,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删减场景(如 9 月去掉 “夏季高温”,增加 “秋季干燥防火”),每次更新后组织 10 分钟的 “清单解读会”,确保每个人都清楚新的重点。


开展 “场景化演练”:让重点记在心🧠🏋️

通过 “模拟实际场景” 的演练,让员工在 “实战” 中掌握调整后的管理重点,比单纯说教更有效。

比如,针对 “冬季结冰场景”,组织 “滑倒急救演练”:在地面洒上水模拟结冰,让员工练习 “如何小心行走”“滑倒后如何自我保护”“发现他人滑倒如何救援”,同时检查 “防滑垫、警示标识” 是否到位。演练后立即点评,指出哪些地方符合新的管理重点,哪些需要改进,让员工在体验中记住 “冬季要重点防摔”。

针对 “新员工较多的场景”,开展 “新员工操作隐患排查赛”:让老员工和新员工组队,一起查找岗位上的隐患,重点看新员工是否能识别 “自己易犯的错误风险”,老员工是否能指出 “新员工没注意的细节”,通过竞赛强化 “新老配合” 的管控重点。

建立 “重点调整反馈环”:让效果可验证🔄📊

调整管理重点后,要通过 “数据跟踪 + 员工打分” 评估效果,形成 “调整 - 反馈 - 再调整” 的闭环。

数据跟踪:记录调整后相关风险点的隐患数量(如 “夏季调整重点后,中暑事件从每月 2 起降至 0 起”)、员工违章次数(如 “新员工操作违章从每周 5 次降至每周 1 次”),用数据证明调整是否有效。

员工打分:每月让员工对 “当前管理重点是否贴合实际”“管控措施是否有用” 打分(1-10 分),收集 “希望调整的方向”(如 “建议增加冬季设备预热的检查项”)。当打分低于 7 分时,立即组织讨论,重新评估重点是否需要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FAQs)❓💯

问题 1:每次调整管理重点,员工都觉得 “麻烦”“换汤不换药”,该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员工抵触往往是因为 “没看到好处”,要让他们感受到调整带来的 “实实在在的变化”。

可以用 “对比法” 展示效果:调整前,某个岗位每月平均有 3 次小磕碰;调整重点后(如增加了防护挡板、优化了操作步骤),连续 2 个月零磕碰,把这个变化做成 “对比海报” 贴在岗位旁,让员工直观看到 “调整能让自己更安全”。

还可以让员工 “参与决策”:调整重点前,召开 “诸葛亮会”,问员工 “你们觉得这个岗位现在最容易出什么问题?”“咱们怎么管才能更省事又安全?”—— 当员工的建议被采纳(如 “建议把灭火器挪到更顺手的地方”),他们会更愿意配合执行。

赛为安全 (1)

问题 2:小作坊没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怎么结合实际调整双控重点?

小作坊调整重点可以 “简单粗暴但有效”,抓住 “三个一” 原则:

一张风险清单:让老板和干活最多的员工一起,列出 “最怕出事故的 3 个地方”(如 “油锅、电线、楼梯”);

一套保命措施:针对每个风险点,定一个 “必须做到” 的硬规矩(如 “油锅旁不准放毛巾”“电线不准乱拖”“楼梯加扶手”);

一次每日检查:每天开工前,老板带头查这 3 个地方,做到了就开工,没做到就整改,不搞复杂流程。

比如,小吃店老板可以把 “燃气罐、电炸锅、门口台阶” 列为重点,每天检查 “燃气罐阀门是否漏气、炸锅油温是否过高、台阶是否有积水”,简单有效又好执行。


问题 3:调整双控重点会不会让管理变得 “混乱”,员工不知道该听哪个?

避免混乱的关键是 “新旧重点衔接清晰”,做到 “三个明确”:

明确过渡期:新重点开始前,提前 3 天告诉员工 “从 X 月 X 日起,我们重点查 XX,原来的 XX 检查项不变,但频次可以减少”;

明确优先级:告诉员工 “现在最重要的是 XX(如夏季防暑),其次是 XX(如设备保养)”,避免 “眉毛胡子一把抓”;

明确责任人:每个新重点都指定一个 “负责人”(可以是班组长),员工有疑问直接找他,避免 “多头指挥”。

比如,秋季调整重点时,可以说 “从下周一起,我们重点查‘仓库防潮’(负责人:王组长),原来的‘高温检查’改为每周一次,大家有不清楚的问王组长”,这样员工就不会 confusion 了。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