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改变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好的不一定合适,行为安全(BBS)应该这样用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5 发表时间:2024-01-30 15:32:55 标签: 行为安全

导读

A+B=C理论
“行为安全”,也就是BBS(Behaviors Based Safety),其理论基础是ABC理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s)是由前因(Antecedent)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决定的。

A+B=C理论

“行为安全”,也就是BBS(Behaviors Based Safety),其理论基础是ABC理论,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s)是由前因(Antecedent)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决定的。

安全征程 (4)

举个简单点的例子:我们家庭里经常使用糖果激励小朋友听话,那么糖果是C,而听话就是行为B,这里面的A可能是家长平常的督导、学校里面老师的教育以及其他小朋友的表现等等。

脱胎于ABC理论,并基于“98%的事故都是不安全行为导致”的数据统计,西方人研究出了“行为安全观察”方法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因而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

行为安全的应用在中国也推广了有10多年了,早期是境内的外资企业引入,然后逐渐通过咨询公司推广到国内的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实话讲,效果并不好。我在09年时一家加拿大油公司初次使用BBS用于日常管理,初时“惊讶、惊艳”,后慢慢发现逐渐脱离了设计的初衷——提交的观察绝大多数是状态类,而非行为“干预”。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糖果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在BBS里面的这个C如果设计的不好反而会起到反作用。(C)

BBS的应用基础与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是背道而驰的,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以“谦虚低调”为主,而非“出头干预”,多数情况下会照顾别人的“面子”(A)。

行为干预所针对的情况在国内称之为“违章”,而国内的大部分领导对“违章”是深恶痛绝的。我见过太多这样的领导,不看大局,直接将被干预的人拉到办公室一顿臭骂,扣奖金扣绩效,因此导致员工再也不愿做这种得罪人的事情。(C)

行为干预必须以良好的文化为前提。在企业安全投入还很“谨慎”的阶段,员工从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实在感受不到好的文化,无论说得有多么繁花锦簇(A)。

干预的基础在于对风险知识的丰富储备和了解、预判,还是要取决于员工HSE能力,而实际上安全培训的时间投入太少。当然,以行为干预来赋能也不是不行,但又回到第2个的问题(A)。

任何一个工具的使用,重在坚持。半途而废的例子太多了,形式上一切的美好掩盖不了人心的逐渐缺失。(A)


那么BBS 到底能不能使用?

答案是,可以,但将用途稍作调整。

虽然有以上诸多现实因素导致BBS无法实现设计的初衷,但状态类的隐患也是隐患,解决一个是一个,总比隐藏在下面哪天爆出事故好的太多。何况,BBS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员工参与”。员工参与历来是一个难以克服的痛点,但又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恰恰BBS的机制能够大大提升员工参与:通过正向激励机制(C),引导员工参与(B)安全管理,无论这里的B是查找状态类隐患也好,还是行为干预也罢。


BBS成功的关键

从ABC里面可以得知,C很关键,所以BBS参与的激励机制是解锁BBS的钥匙。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在这里就不讲了,每家企业不同,方法都有差异,但原则是适用,并适当调整。

这里要强调另一个关键的机制:反馈机制。BBS里面的反馈机制实际也是激励机制的一种,但是又有不同。人的很大一个需求是从自己的工作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如果员工在参与BBS的过程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心里暗示”:这件事情不重要,我做或不做其实没什么不同。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为了那点“现金奖励”才参与进来的。企业从开始策划、组织到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将反馈机制考虑在内,定期给员工“汇报”结果和成就,让员工明白他的参与是有成效的、被尊重的。

最后,重新再梳理一下关键词:从设计BBS的初期,考虑将BBS用于提升员工参与(当然隐患排查是顺带的),设计一个好的激励和反馈机制,让员工从参与过程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