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推进双控安全管理要明确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结合点🔗🛡️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0 发表时间:2025-07-14 15:17:30 标签: 双控安全管理

导读

双控安全管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 “双保险”,但如果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 “各走各的路”,就会变成 “两张皮”,难以形成合力。只有找准并明确两者的结合点,让风险管控为隐患排查 “指明方向”,让隐患排查为风险管控 “验证效果”,才能让双控机制真正发挥 “1+1>2” 的作用,筑牢企业安全...

双控安全管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 “双保险”,但如果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 “各走各的路”,就会变成 “两张皮”,难以形成合力。只有找准并明确两者的结合点,让风险管控为隐患排查 “指明方向”,让隐患排查为风险管控 “验证效果”,才能让双控机制真正发挥 “1+1>2” 的作用,筑牢企业安全防线~

赛为安全 (103)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内在联系🤝🔄

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看似是两项独立工作,实则是 “同源共生、相互支撑” 的关系,理解这种内在联系是找到结合点的前提。

风险是 “潜在的隐患”,隐患是 “显性的风险”。比如,“高处作业未系安全带” 是隐患,而其背后的风险是 “人员高处坠落”;“设备线路老化” 是隐患,对应的风险是 “触电或火灾”。风险管控的核心是 “预判可能出什么问题”,通过识别、评估风险,提前制定管控措施(如规定 “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设备线路每季度检查”);隐患排查的核心是 “检查实际出了什么问题”,看现场是否存在违反管控措施的情况(如是否有人没系安全带、线路是否真的按时检查)。

可以说,风险管控是隐患排查的 “源头依据”—— 没有风险管控明确的 “风险点清单”,隐患排查就会像 “大海捞针”,不知道该查什么;隐患排查是风险管控的 “落地验证”—— 如果排查中反复发现同类隐患(如多次发现线路老化未整改),说明风险管控措施(如检查频率、处罚力度)可能存在漏洞,需要优化。两者就像 “预防” 和 “纠错” 的关系,缺一不可,必须协同发力。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核心结合点🔍🔗

明确结合点才能让双控管理 “同频共振”,具体来说,要在 “风险点清单互通、管控措施联动、数据信息共享、责任体系融合” 四个方面实现深度结合。

结合点一:风险点清单与隐患排查项互通📋↔️

风险点清单是双控管理的 “共同语言”,必须让风险管控识别的 “风险点” 与隐患排查的 “检查项” 一一对应,避免 “各有各的清单”。

风险管控阶段,要通过 “全员参与 + 专业评估” 的方式,梳理出企业的所有风险点,形成《风险点分级清单》,明确每个风险点的位置(如 “冲压车间 1 号机床”)、可能导致的事故(如 “机械伤害”)、风险等级(如 “重大风险”)、现有管控措施(如 “安装护手装置、操作人员戴防护手套”)。

隐患排查时,要将《风险点分级清单》直接转化为《隐患排查表》,每个风险点对应具体的排查项。比如,针对 “冲压车间 1 号机床” 的风险点,排查项应包括 “护手装置是否完好”“操作人员是否戴防护手套”“设备急停按钮是否有效” 等,确保排查内容完全覆盖风险管控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动态互通”:当风险点因工艺变化、设备更新而新增或消失时(如新增机器人焊接岗位,出现 “机器人误动作伤人” 风险),风险清单要及时更新,隐患排查表也要同步增减排查项;反之,若隐患排查中发现了清单外的新隐患(如 “机器人周边安全围栏高度不足”),要倒推是否遗漏了相关风险点,补充到风险清单中,形成 “风险识别 - 隐患排查 - 风险更新” 的闭环。


结合点二: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患整改联动🛠️🔄

风险管控措施的 “有效性” 要靠隐患排查来检验,隐患整改的 “彻底性” 要靠风险管控来巩固,两者必须联动发力。

管控措施为隐患整改定标准:当排查出隐患时(如 “操作人员未戴防护手套”),不能只简单要求 “下次戴上”,而要对照该风险点的管控措施(如 “未戴手套将停工培训并扣绩效”),按标准进行整改和处罚,确保整改不 “降格”。如果隐患是因管控措施本身不合理导致的(如 “防护手套太厚影响操作,员工不愿戴”),要同步优化管控措施(如更换更轻便的防护手套),从根源上减少隐患重复出现。

隐患整改为管控措施提建议:对反复出现的隐患(如 “每月排查都发现某区域消防通道堵塞”),要分析是否是风险管控措施的 “执行力度不够”(如处罚太轻)或 “措施本身无效”(如通道设计过窄,容易被物料占用),进而升级管控措施(如 “堵塞一次罚款 500 元”“拓宽通道并安装隔离栏”)。整改完成后,要将新的预防措施补充到风险管控体系中,形成 “措施 - 排查 - 整改 - 措施优化” 的良性循环。


结合点三:风险与隐患数据信息共享📊🔗

数据是双控管理的 “神经中枢”,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的信息必须实时共享,避免 “数据孤岛”。

建立 “双控管理信息系统”,将风险管控的《风险点分级清单》、风险评估报告、管控措施执行记录,与隐患排查的《隐患排查表》、整改台账、复查结果全部录入系统,实现 “一点通查”。比如,点击 “冲压车间 1 号机床” 的风险点,系统能同时显示该风险的等级、管控措施,以及近 6 个月排查出的所有相关隐患(如 “3 月发现护手装置松动”“5 月发现操作人员未戴手套”)和整改情况。

通过数据共享实现 “趋势预警”:系统自动分析数据,当某风险点的隐患出现频率上升(如 “线路老化隐患从每月 1 次增至每月 3 次”),或同一管控措施在多个风险点失效(如 “多台设备的急停按钮都被损坏”),立即向安全管理人员推送预警信息(如 “红色预警:线路检查措施可能失效,请评估是否需要增加检查频率”),让风险管控能提前介入,避免隐患升级为事故。


结合点四:责任体系与考核机制融合👥🎯

责任不清是双控管理 “两张皮” 的主要原因,必须让风险管控责任与隐患排查责任 “合二为一”,落实到同一岗位、同一人。

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明确:每个部门负责人既是本部门风险管控的 “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部门风险点识别、管控措施制定),也是隐患排查的 “直接负责人”(负责安排本部门日常排查、督促隐患整改);岗位员工既是本岗位风险的 “识别参与者”(要主动上报新发现的风险),也是隐患的 “第一排查人”(要在作业前自查本岗位隐患)。

考核机制要 “双向挂钩”,将风险管控效果(如本部门风险等级是否下降)和隐患排查成效(如隐患整改率、重复隐患数量)合并为 “双控考核分”,与部门绩效、个人奖金直接关联。比如,某车间若风险等级从 “较大” 降至 “一般”,且隐患整改率 100%,考核得满分;若风险等级未降,且重复隐患超过 3 次,考核直接扣 50%,通过考核倒逼责任落实,避免 “有人管风险、没人管隐患” 或 “只查隐患、不管风险” 的现象。


推动结合点落地的实施策略🚀🛠️

让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真正结合,需要从 “工具支撑、培训引导、监督检查” 三个方面入手,确保结合点不只是 “纸上谈兵”。

工具支撑:用可视化工具让结合点 “看得见”🖼️🔧

复杂的管理需要简单的工具,通过可视化手段让结合点清晰可见,方便全员理解和执行。

制作 “双控管理看板”,在车间、办公室等场所公示,左侧列出本区域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右侧实时更新对应的隐患排查结果和整改进度,用颜色标注状态(绿色表示 “正常”,黄色表示 “隐患待整改”,红色表示 “隐患超期未改”)。比如,看板上 “焊接工位” 的风险点旁,标注 “管控措施:戴防护面罩”,右侧显示 “本周排查:3 次未戴面罩,已整改 2 次,1 次待处理”,让员工一目了然地看到风险与隐患的关联。

为岗位员工配备 “双控工作手册”,手册中每个风险点都配有 “风险示意图”(如触电风险点配线路图)和 “隐患对照图”(如正常线路 vs 老化线路的对比图),并附带 “操作口诀”(如 “查线路,看颜色,老化发黑立即报;戴面罩,焊前查,不戴坚决不能干”),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员工将风险管控要求转化为实际排查动作。


培训引导:让全员理解 “结合的意义”🧠👥

员工不理解 “为什么要结合”,就很难主动配合,培训要重点讲清结合点的价值和操作方法。

针对管理人员,开展 “双控结合案例培训”,用正反案例说明结合的重要性:正面案例(如某企业通过风险与隐患数据共享,提前发现 “起重机钢丝绳磨损” 风险,及时更换避免事故);反面案例(如某企业风险清单与排查项脱节,排查时漏查 “受限空间氧气浓度”,导致员工窒息受伤),让管理人员意识到 “结合是降本增效的关键”。

针对一线员工,开展 “实操演练培训”,让员工现场体验 “从风险点到隐患排查” 的全过程。比如,先让员工识别 “自己岗位的 3 个风险点”,再根据风险点列出 “应该查什么”,最后现场模拟排查,对比 “自己查的” 和 “标准排查项” 的差异,通过互动让员工明白 “风险点是排查的依据,排查是为了控制风险”,避免 “为了排查而排查”。

监督检查:用 “穿透式” 检查确保结合到位🔍👀

光有制度和工具还不够,必须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真结合、真落地,避免 “表面结合”。

安全管理部门开展 “双控结合专项检查” 时,要采用 “穿透式” 方法:不只是看是否有《风险点清单》和《隐患排查表》,更要随机抽取一个风险点(如 “仓库消防设施”),检查排查表中是否有对应的排查项(如 “灭火器压力是否正常”);再查看近 3 次的排查记录,看是否真的检查了这些项;最后到现场验证,看隐患是否真的按管控措施要求整改(如压力不足的灭火器是否已更换)。

对发现的 “结合不到位” 问题(如风险点与排查项不对应、隐患整改未关联管控措施),要纳入 “安全约谈” 范围,由企业负责人约谈相关部门负责人,限期整改并跟踪效果。同时,鼓励员工通过 “安全建议箱” 举报 “双控两张皮” 的现象(如 “风险清单写了要戴安全帽,但排查时从不查”),查证属实后给予奖励,形成全员监督的氛围。

赛为安全 (19)

FAQs❓💡

问题 1:企业规模小、人员少,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有效落实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结合点?

中小企业人力有限,落实结合点要 “化繁为简、聚焦核心”。可以简化清单,只梳理 “高风险点”(如占总风险 80% 的 20 个关键风险点),形成精简版《风险点与排查项对照表》,避免因清单太复杂而无法执行。比如,小加工厂重点关注 “车床操作、用电安全、消防通道”3 个高风险点,每个风险点对应 3-5 个核心排查项(如车床操作查 “护手装置、防护手套、急停按钮”)。

责任落实上实行 “一人多岗但责任清晰”,让车间主任同时担任 “风险管控员” 和 “隐患排查组长”,避免多人分管导致脱节;岗位员工实行 “自查自管”,作业前对照《对照表》中的本岗位风险点和排查项,花 5 分钟自查,发现问题自己能整改的立即整改(如整理散落的工具),不能整改的及时上报,既节省人力,又能让结合点落地。

还可以利用 “外部资源”,如邀请乡镇安全办工作人员指导梳理风险点和排查项,或加入行业协会的 “双控互助群”,借鉴其他小企业的简化版结合经验,避免从零开始摸索。


问题 2:当风险管控措施与隐患排查标准因外部法规更新而变化时,如何快速调整结合点?

法规更新时,结合点的调整要 “以法规为纲,同步联动”。首先,成立 “法规跟踪小组”(由安全、生产、法务部门人员组成),第一时间解读新法规(如新增 “有限空间必须安装气体检测报警仪” 的要求),明确对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的具体影响。

然后,同步更新风险点清单和排查项:风险管控方面,在原风险点(如 “污水处理池有限空间作业”)中新增 “未安装气体检测报警仪” 的风险描述,更新管控措施(如 “安装报警仪、每日检查设备运行”);隐患排查方面,立即在对应排查项中增加 “气体检测报警仪是否正常运行”“报警值设置是否符合新规” 等内容,确保 “法规要求 - 风险管控 - 隐患排查” 三级联动。

最后,用 “过渡期缓冲” 确保平稳调整,比如新规实施前 1 个月,组织专项培训(讲解新要求、新清单、新排查项),开展模拟排查,发现问题提前整改;新规实施后 3 个月内,每周抽查结合点的调整情况,对未及时更新的部门进行帮扶,避免因调整滞后导致合规风险。

赛为安全 (45)

问题 3:如何衡量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的结合效果?有哪些关键指标?

衡量结合效果的核心指标是 “风险是否真的通过隐患排查得到控制”,具体可参考以下指标:

风险点覆盖率:隐患排查项覆盖风险点的比例,目标 100%(若某风险点没有对应的排查项,说明结合有漏洞)。

隐患整改与管控措施的匹配度:隐患整改措施是否完全针对风险管控的要求(如因 “未系安全带” 的隐患,整改措施是否包括 “加强培训 + 增加现场监督”,而不是简单的 “罚款”),目标 90% 以上。

重复隐患下降率:同一风险点的重复隐患数量较上一季度的下降比例(如从每月 5 次降至每月 1 次),目标不低于 30%(重复隐患少,说明结合有效,管控措施在改进)。

风险等级降低率:通过隐患排查和整改,高风险点降为中低风险的比例(如原 10 个重大风险点,3 个降为较大风险),目标每年不低于 20%(风险等级下降,说明双控结合真正起到了预防作用)。

这些指标可每季度统计一次,若连续两个季度不达标,说明结合点可能存在未落地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清单互通、措施联动等环节是否存在漏洞。


消息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