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力量赋能安全
用数据力量驱动管理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以科学方法保障结果可靠🌈

来源: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阅读量:5 发表时间:2025-07-09 16:32:14 标签: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估

导读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就像为安全 “把脉问诊”🩺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精准找出潜在的 “病灶”,评估出真实的风险程度,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可靠依据。若是方法不科学,就可能漏判、误判,让安全隐患成为 “定时炸弹”💣 所以,掌握并运用科学方法至关重要。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就像为安全 “把脉问诊”🩺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精准找出潜在的 “病灶”,评估出真实的风险程度,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可靠依据。若是方法不科学,就可能漏判、误判,让安全隐患成为 “定时炸弹”💣 所以,掌握并运用科学方法至关重要。

赛为安全 (85)

科学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直观经验法:从实践中积累智慧

直观经验法是基于过往经验和直观感受进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虽简单却实用。其中,对照法是常用的一种,就是将企业的生产流程、设备设施等与已有的危险源数据库、安全检查表进行对照,找出相似或相同的危险源🔍 比如,对照行业内常见的机械伤害危险源清单,检查自家工厂的车床、铣床等设备是否存在防护装置缺失、操作空间狭小等问题。

类比法也很有效,通过参考同类型企业、同工艺流程中已发生的事故案例,类比识别自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例如,听说同行业某企业因粉尘堆积引发爆炸,那么自家企业若有粉尘产生的生产环节,就应重点排查粉尘收集、清理是否到位等情况。不过,使用直观经验法时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赖过往经验,因为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需结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哦~

系统安全分析法:深入剖析潜在风险

系统安全分析法更具系统性和全面性,能深入挖掘潜在的、不易被发现的危险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法(FMEA)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通过分析系统中每个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以及这些故障对整个系统安全的影响程度,从而识别危险源。比如,对一条生产线的输送带系统进行 FMEA 分析,会考虑输送带断裂、电机故障等不同故障类型,以及每种故障可能导致的人员受伤、生产停滞等后果😱

事件树分析法(ETA)则是从一个初始事件出发,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而识别导致不良结果的危险源。例如,以 “设备漏电” 为初始事件,事件树会分支为 “及时断电” 和 “未及时断电” 两种情况,“未及时断电” 又可能导致 “人员触电”“设备损坏” 等结果,通过这样的分析,能清晰识别出漏电保护装置失效这一危险源。系统安全分析法虽然相对复杂,但能大大提高危险源辨识的全面性。

动态监测法:捕捉实时风险变化

生产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危险源也可能随之产生或变化,动态监测法能及时捕捉这些变化。通过安装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对生产环境中的温度、压力、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当参数超出安全范围时,及时发出预警,提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比如,在化工生产车间安装有毒气体浓度监测仪,一旦浓度超标,立即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排查泄漏源🧯

定期巡检也是动态监测的重要方式,巡检人员按照预定路线和内容,对设备运行状态、作业环境、人员操作行为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新增或变化的危险源。例如,巡检时发现某条管道有轻微腐蚀迹象,这可能发展为泄漏危险源,需及时记录并采取措施处理。动态监测法让危险源辨识不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持续行为。


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矩阵法:直观判断风险等级

风险矩阵法是通过评估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来确定风险等级的方法,简单直观且应用广泛。首先,将可能性分为几个等级(如极低、低、中、高、极高),将后果严重程度也分为几个等级(如轻微、一般、严重、灾难性),然后构建一个矩阵,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交叉点就是对应的风险等级。

例如,某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可能性为 “中”,后果严重程度为 “严重”,在风险矩阵中对应的风险等级可能为 “高”,这就提示需要优先采取控制措施。使用风险矩阵法时,关键是要合理划分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等级标准,确保评估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量化风险程度

LEC 法通过计算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分值来评估风险,公式为 D=L×E×C,其中 L 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 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 代表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每个因素都有对应的分值,相乘后得到的 D 值越大,说明风险越高。

比如,某高空作业岗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评为 3 分,人员每天都暴露于此环境(E)评为 6 分,事故后果可能导致重伤(C)评为 40 分,那么 D=3×6×40=720 分,根据 LEC 法的风险等级划分,720 分属于显著危险,需要立即整改。LEC 法将风险进行了量化,使评估结果更具可比性和说服力。

因果分析法:追溯风险根源

因果分析法通过分析导致风险的各种原因,从根源上评估风险的大小和可控性。鱼骨图法是常用的因果分析工具,将风险作为 “鱼头”,然后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鱼骨”)寻找导致风险的原因。例如,分析 “机械伤害风险” 时,人的方面可能有操作失误、安全意识不足;机的方面可能有设备老化、防护装置损坏等。

通过层层剖析,能找出导致风险的根本原因,从而更精准地评估风险。比如,发现设备防护装置损坏是导致机械伤害风险的主要原因,那么评估该风险时,就要考虑修复或更换防护装置的难度、所需时间等因素,判断风险是否可控。因果分析法不仅能评估风险,还能为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方向。


运用科学方法的关键要点

全员参与,集思广益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几个人的事,需要企业全员参与。一线员工最熟悉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发现管理人员难以察觉的危险源。例如,操作设备的工人可能比管理人员更清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哪些部位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导致危险。

所以,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通过召开辨识评估会议、发放征集表等方式,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学方法的使用,提高辨识和评估的能力。全员参与能让科学方法的运用更接地气,结果也更贴合实际哦👥

结合实际,灵活选用

不同的科学方法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规模小、工艺简单的企业,使用直观经验法和风险矩阵法可能就足够;而规模大、工艺复杂的企业,则可能需要结合系统安全分析法和 LEC 法等。

例如,一家小型食品加工厂,生产流程相对简单,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直观经验法的一种)结合风险矩阵法,就能较好地完成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而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由于涉及多种危险化学品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就需要运用 FMEA、ETA 等系统安全分析法,才能全面识别危险源和准确评估风险。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方法的先进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持续改进,动态更新

生产环境、工艺技术、人员结构等都会随着时间变化,危险源和风险也会相应变化,所以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辨识和评估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持续进行并动态更新。例如,企业引入新的生产设备后,要及时运用科学方法辨识新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源,并评估其风险;员工更换岗位后,要重新评估该岗位的风险,因为新员工可能对岗位风险的认知不足。

定期对辨识和评估结果进行回顾和更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法的使用,确保结果始终可靠。可以制定一个时间表,明确多久进行一次全面的辨识评估,多久进行一次专项检查更新,让这项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

赛为安全 (41)

FAQs

1.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如何高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中小企业资源有限时,高效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关键在于 “聚焦重点、简化流程、借力外部”。

聚焦重点方面,优先关注高风险区域和环节,如涉及易燃易爆物质、高空作业、特种设备操作等的部位。这些区域和环节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较严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些地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家小型加油站,应重点辨识和评估加油区、储油区的火灾、爆炸风险,而不是在办公区域投入过多精力。

简化流程方面,选择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如直观经验法中的安全检查表法和风险矩阵法。可以参考行业内通用的安全检查表模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简化和修改,使其更适合企业使用。例如,制作一张包含设备名称、检查内容(如防护装置是否完好、操作是否规范等)、风险等级的简单表格,让员工按表进行检查评估。

借力外部方面,可以与行业协会、周边同类企业交流合作,共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经验和方法,减少重复劳动。也可以聘请外部专家进行短期指导,培训内部员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自主辨识评估能力。例如,邀请安全培训机构的老师到企业进行一天的现场指导,帮助员工掌握 LEC 法的基本运用,比企业自己摸索更高效。


2. 如何判断所选用的科学方法是否适合企业的具体生产场景?

判断科学方法是否适合企业具体生产场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看方法的适用范围是否与生产场景匹配。每种科学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比如系统安全分析法中的 FMEA 更适合对复杂的系统或设备进行危险源辨识;而直观经验法更适合对简单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如果企业的生产场景是单一的手工操作,选用 FMEA 法就可能过于复杂,不适合;若生产场景是大型自动化生产线,使用简单的对照法可能就无法全面辨识危险源。

看方法的操作难度是否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如果选用的方法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企业员工不具备,且短时间内难以掌握,那么这种方法就不适合。例如,LEC 法需要对 L、E、C 三个因素进行打分,若员工无法准确理解打分标准,就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此时选用更简单的风险矩阵法可能更合适。

看方法能否满足企业的评估需求。企业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目的可能不同,有的是为了满足合规要求,有的是为了预防事故发生。如果目的是全面排查潜在风险,预防重大事故,那么需要选用系统性强、全面性高的方法;如果只是为了应对日常检查,选用简单快速的方法即可。例如,某企业近期要接受安全检查,需要快速完成评估,那么选用安全检查表法就能满足需求。


3. 在运用科学方法时,如何避免因主观因素导致结果偏差?

避免主观因素导致结果偏差,需要从方法选择、过程控制、结果验证等多方面入手。

在方法选择上,尽量选用客观性强的科学方法。例如,LEC 法通过量化打分来评估风险,比单纯依靠个人经验判断风险等级更能减少主观偏差;动态监测法通过仪器设备获取数据,比人工观察更客观。如果必须使用主观性较强的方法(如类比法),则要尽量收集更多的客观数据和案例作为支撑,减少个人主观判断的影响。

在过程控制中,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对科学方法的使用步骤、判断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让参与辨识和评估的人员有章可循。例如,使用风险矩阵法时,明确规定 “可能性高”“后果严重” 等等级的具体判定标准(如事故发生频率、经济损失金额等),避免不同人员因理解不同而产生偏差。同时,采用多人独立评估后交叉验证的方式,对同一危险源或风险,由 2-3 名人员分别评估,然后比较结果,若差异较大,共同讨论确定,减少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结果验证方面,将辨识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例如,将评估出的高风险危险源与企业过往发生的事故、隐患记录进行对照,看是否一致;通过现场检查,验证辨识出的危险源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发现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分析原因,重新进行辨识评估,不断校准结果。


4. 新引入生产工艺或设备时,如何快速运用科学方法完成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新引入生产工艺或设备时,快速完成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可按 “资料收集→快速辨识→初步评估→试运行验证” 的步骤进行。

资料收集是基础,要尽快收集新工艺、新设备的说明书、技术参数、安全操作规程、同行业使用该工艺或设备的事故案例等资料。从资料中提取可能存在的危险源信息,例如,设备说明书中提到的 “高速旋转部件需加装防护罩”,提示该部件可能存在机械伤害危险源;事故案例中提到的 “某工艺因温度控制不当引发爆炸”,提示温度控制是该工艺的关键风险点。

快速辨识可采用对照法和类比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照新设备的安全标准、新工艺的安全规范,列出应满足的安全要求,然后检查实际情况与要求的差距,找出危险源;同时,类比同行业使用该工艺或设备的企业已辨识出的危险源,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补充。例如,新引入一条自动化包装生产线,对照自动化设备安全标准,检查是否有急停按钮、安全联锁装置等,同时参考其他使用该生产线企业的经验,辨识出可能存在的挤压、卷入等危险源。

初步评估可选用简单快速的风险矩阵法,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快速确定风险等级,优先控制高风险。在设备试运行或工艺试生产阶段,安排专人进行现场观察,记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验证之前辨识的危险源是否准确,评估的风险等级是否合理,并根据试运行情况及时调整辨识评估结果。例如,试运行中发现新设备在低速运行时也可能发生卡料现象,之前未辨识出该危险源,就需要补充辨识并评估风险。

赛为安全 (75)

5. 如何让员工理解并正确使用科学方法参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让员工理解并正确使用科学方法,需要做好培训、简化操作、激励引导等工作。

培训要通俗易懂,结合实际案例。用员工熟悉的生产场景作为例子,讲解科学方法的使用。例如,讲解 FMEA 法时,以车间里常用的空压机为例,分析其可能的故障类型及影响,让员工明白该方法的具体应用;讲解风险矩阵法时,用 “员工被烫伤” 这一常见风险,演示如何判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避免使用过多专业术语,若必须使用,进行通俗解释(如将 “LEC 法” 解释为 “通过打分来判断风险大小的方法”)。

简化操作流程,制作傻瓜式工具。将科学方法的使用步骤简化,制作成流程图、检查表等工具,让员工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例如,为 LEC 法制作打分参考表,列出不同情况下 L、E、C 的建议分值;为鱼骨图法制作填写模板,标明 “人、机、料、法、环” 各方面需要填写的内容提示。这些工具能降低员工使用科学方法的难度,提高正确性。

激励引导员工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对积极参与辨识评估、正确使用科学方法并发现重要危险源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如物质奖励、公开表彰等),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多鼓励员工运用学到的科学方法,对员工提出的辨识评估结果给予重视,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从而更愿意学习和使用科学方法。


消息提示

关闭